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氨苯砜(DDS)是治疗麻风的首选药物。临床还用于治疗多种非感染性皮肤病如各种皮肤大疱病,结节性红斑、皮肤型红斑狼疮等。氨苯砜主要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皮炎、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病,本地区曾发生1例氨苯砜综合佂,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2011年6月3日确诊为瘤型麻风,予以MDT-MB三联药物治疗,39天后突然出现颜面部浮肿、躯干  相似文献   

2.
氨苯砜(DDS)的用途广泛,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其羟基胺类代谢产物能迅速与红细胞结合,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氧化性溶血。甲氰咪胍(CIM)是一人类氧化代谢途径抑制剂,能抑制一组包括与DDS氧化代谢相关的肝脏同功酶ⅢA4在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该研究旨在检验长期使用DDS者中联用CIM对DDS的疗效和中毒比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氨苯砜(DDS)是一种传统的抗菌药,具有抗细菌和抗炎症效应,主要用于麻风等的治疗。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高,极易误诊和漏诊,造成严重后果。随着DD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DDS综合征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识别,对我科诊治的1例DDS综合征诊疗情况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4.
氨苯砜(DDS)是一种传统的抗菌药,具有抗细菌和抗炎症效应,主要用于麻风等的治疗.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高,极易误诊和漏诊,造成严重后果.随着DD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DDS综合征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识别,对我科诊治的1例DDS综合征诊疗情况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5.
DDS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麻风病的药物,很多实验证明,DDS对链球菌以及多种分枝杆菌,如鸟分枝杆菌、鼠麻风杆菌、结核菌和麻风菌等都有抑菌作用,它能抑制对氨苯甲酸组成二氢叶酸,可能有抑制中性白细胞机能的作用。故自七十年代以来,已陆续有文献报道用它来治疗不少顽固的炎症性皮肤病,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DIHS)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DIHS主要由别嘌醇、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少数药物引起,曾有布洛芬引起DIHS的报道,而由布洛芬混悬液所致患者尚未发现有文献报道。布洛芬混悬液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粒细胞减少症、高热惊厥等。笔者收治了1例由布洛芬混悬液所致的DIH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麻风反应、神经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率和救治率,以及现症病例新畸残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评价我省现症病例管理措施的成效。方法:近十年来,我省采取常规麻风现症病例管理措施有人员培训、耐药监测、病例管理信息化、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等,我省的特色管理措施包括氨苯砜(DDS)超敏综合征(DHS)精准预防、病例省级管理、麻风反应神经炎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省级确认与救治。结果:2011-2020年期间,我省共有麻风现症病例328例,失访20例,死亡26例,外迁2例,判愈224例,截止到2020年底,尚有现症患者56例。全省共救治麻风反应312人次,神经炎106人次,药物不良反应8例,救治率均达到100%。规划期间,共有新发及重症麻风现症患者41例接受了住院治疗,救治神经炎34人次,麻风反应41人次。通过实施现症病例管理措施,我省麻风现症病例的麻风反应、神经炎和药物不良反应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率达到100%。联合化疗期间新畸残发生率为1.3%,明显低于国家规划不超过10%的控制目标。山东省皮防所首先成功定位了DHS的风险位点,为2015年以来全国21省份的3197例新发麻风病例进行疗前监测,阳性者避免服...  相似文献   

8.
氨苯砜主要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皮炎,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病.而在药物皮炎中约占1%~3%.1自1985年麻风实施联合化疗(MDT)以来,本地区曾发生2例氨苯砜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氨苯砜(DDS)治疗麻风病或其他皮肤病所致的DDS综合征报道增多。我们遇到1例DDS综合征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氨苯砜(dapsone, DDS)曾被广泛应用于诸多感染性和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但随着对其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HS)的认识,DDS逐步退出临床,目前仅用于麻风的治疗。随着DHS风险因子HLA-B*13:01的发现和转化应用,DDS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本文从DDS的药代学、药效学和就DDS在皮肤科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氨苯砜(DDS)综合征是氨苯砜治疗所致药物超敏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有皮损、发热、肝脏损害、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个别可危及生命.1986年起在全国普及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利福平、氯法齐明及氨苯砜联合化疗(MDT) ),给麻风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不良反应较常见.1我们收治1例氨苯砜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氨苯砜(DDS)治疗麻风很有效,但长期单一治疗,耐药病例逐渐增多。国外在1964年、国内在1978年即有耐 DDS 的报道。我们对凉山州布拖县进行了 DDS 耐药调查。对全县内、外162例多菌型病人进行一次全面临床检查,疑似耐药病例的标准是用 DDS  相似文献   

13.
多菌型麻风的原发耐DDS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耐药发生在少菌型的情形仍然是个谜,因为皮损细菌少,鼠足垫技术不适用。对利福平(RMP)耐药菌株,迄今文献报道的只发生在瘤型病人。作者最近遇到一例少菌型病人显示对RMP和DDS耐药。患者男性、31岁,1984年4月因食指和中指麻木就诊于神经科,诊断为非特异性神经炎并进行治疗。后又就诊于矫形外科,诊断  相似文献   

14.
1949年Lowe和Smith报告一组病例,用DDS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临床上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51年Allday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命名为氨苯砜综合征(Dapsone Syndrome)以后随着DDS的广泛应用,除麻风病人外,在一些用DDS治疗的皮肤病人中亦时有发生,如寻常痤疮、掌跖脓皮病、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疱疹样皮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等。Lowe等报告的一组麻风病人,多发生在服用DDS 100~300mg/日3~5周期间,发生率高达12%,而改用小剂量后DDS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即使发生其程度也较轻。以后由于小剂量治疗而发生DDS耐药又改为大剂量,DDS综合征也随之增加。Tomeck等报告一16岁女孩  相似文献   

15.
潮州市自1985年开始实施联合化疗。1984年底全市累积起来的现症麻风病人74例,加上1985~1989年新发现及复发的病人42例,共116例用B_(663)加DDS,其中中止治疗3例、死亡5例。现可供分析的有108例,包括男92,女16;多菌型59例(L27,BL23、BB9),少菌型49例(BT6、T43);未治的病人73例,单用DDS治愈复发的35例;联合化疗规则的92例,不规则(含只服DDS)的16例。联合化疗方案为多菌型RFP600mg一  相似文献   

16.
血汗症概况     
血汗症(hematidrosis)为临床十分罕见的一种疾病,截止到2012年仅有90余例报道,近年来国内报道增多。现有的病例报道大多内容单一,并未对其做出系统的介绍,且多将本病与色汗症中的红汗症混为一谈。现将目前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血汗症的病名沿革、病因病理、诊断标准及治疗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17.
氨苯砜的皮肤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氨苯砜(DDS)作为治疗麻风的经典药物之一,但现已广泛应用于其它皮肤病的治疗。虽然该用途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经验证明它对分枝杆菌属细菌所致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以嗜中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皮肤病,以及皮肤血管炎、皮肤利什曼病有好的疗效。尤以疱疹样皮炎和角层下脓疱病疗效最佳。DDS的主要副作用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同时服用维生素E和西米替丁可减少副作用发生。较为严重但少见的副作用为DDS综合征,一旦出现需停药同时予以皮质类固醇治疗。  相似文献   

18.
色汗症分为大汗腺色汗症和小汗腺色汗症,国内外均比较少见,自1979年以来,国内共报道20例,包括假性色汗症和/或小汗腺色汗症、大汗腺色汗症以及未分类的红色色汗症等1-4,而黄色色汗症则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于2007年1月8日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氨苯砜(DDS)综合征是由DDS所致的超敏反应,相对罕见.其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常用于长期治疗寻常痤疮的二甲胺四环素除了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光敏反应、色素沉着和皮疹外,文献报道还可引起虽然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肺炎、肝毒性、Sweet综合征、超敏反应综合征(HSR)、血清病样反应(SSLR)和药物诱发的狼疮(DIL)等。为了识别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作者报道了HSR、SSLR和D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