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清任,名全任,字勋臣,(公元1768-1831)河北玉田鸦鸿桥河东村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于公元1830年刻版刊行于世,对我国解剖学和临床医学有重大贡献,其中关于气血的理论,发挥了“瘀血”和“气虚”学说,确立了“瘀血”学说在中医病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治疗疾病的立法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大治疗原则。现笔者不揣浅陋,陈刍议以引玉。  相似文献   

2.
<正>中风源自《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几种。中风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致病特点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历来研究中医的重点病种之一。中风尤以缺血性中风最为多见,究其原因,通过对中风古今中外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从《内经》时代内虚邪中的外风论,发展为金元时代的内风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依据各自的诊病思想,提出心火暴甚正气自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风恢复期中医气虚血瘀型量化标准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住院、门诊的30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气虚血瘀组和非气虚血瘀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医针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候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治疗前后都发生了现在的变化,并且两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也得到了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患者恢复期采用中医针药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气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气虚血瘀证的实质,选用FASCD-94全制动快测仪毛细玻管法,对46例气虚血瘀证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标,血沉,血程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为中医大气虚血瘀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述王清任的气血理论与淤血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生于清乾隆33年,20岁前后从医,他遵古而不泥古,经过42个寒暑,通过医疗实践,对气血理论和淤血证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射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上表现为收缩性和/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和乏力,从而限制运动耐量以及体液潴留,导致肺淤血及外周水肿[1]。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2]。中医药防治心衰经验丰富,疗效确切。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的辨证认识和治疗策略取得了很大进展,对  相似文献   

7.
肥胖与血瘀证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肥胖相关性疾病往往出现血管并发症,活血化瘀法治疗肥胖症有一定疗效,据此推测肥胖与血瘀证可能相关。目的:分析瘦素与胰岛素、糖脂代谢、内皮素、血压、体质量指数等的关系,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瘦素、体质量指数的差异,判断肥胖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设计:以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中医药大学的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病房。对象:病例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济南市)内科2000-09/2001-01的住院患者。其中心血管内科共收治原发性高血压126例,内分泌科共收治2型糖尿病133例。纳入标准:①糖尿病诊断符合WHO1980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原发性高血压诊断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的标准;③年龄在45~76岁之间。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②伴有严重并发症者。③伴重度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⑤年龄不满45岁或超过76岁者。⑥拒绝参加研究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糖尿病患者85例,合计169例,其中男73例,女96例。按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组中男23例,女37例。方法:空腹取静脉血制备血浆、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使用内皮素放免药盒检测血浆内皮素、瘦素放免药盒、胰岛素放免药盒检测空腹血清瘦素、胰岛素。利用AMS—SaBa/8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酶法)检测空腹血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病、证的瘦素、胰岛素、内皮素水平的差异,瘦素与胰岛素、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压等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血瘀证检出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病(P&;lt;0.05);血瘀证组内皮素浓度、瘦素浓度、体质量指数、脂肪百分比高于非血瘀证组(P&;lt;0.05);血瘀证组胰岛素浓度低于非血瘀证组(P&;lt;0.01)。瘦素、体质量指数、脂肪百分比、内皮素、收缩压、脉压差均呈正相关(P&;lt;0.05或P&;lt;0.01)。结论:肥胖与血瘀呈正相关,糖尿病较原发性高血压更易形成血瘀证。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体质量指数、脂肪百分比、血浆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盆腔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住院天数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对照组(76.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对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关于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及门诊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气虚血瘀型)和对照组(非气虚血瘀型)各1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医针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和血脂水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病理生理可作为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判定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项痹病(血瘀气滞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项痹病(血瘀气滞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中医定向透药方法干预,观察组实施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贴敷方法,并评价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颈椎活动、上肢的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5%,(P <0.05),差异显著。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满意度为97.3%,对照组满意度为86.8%,(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项痹病(血瘀气滞证)能发挥协同效果,加速症状缓解,且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新安医学经验方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及P-选择素的影响,探讨脑络欣通改善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90例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脑络欣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络欣通。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后28d 3个不同时间位点的血液流变学及P-选择素等理化指标,评价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28d的有效率为93.3%,优于通心络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脑络欣通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0.01),脑络欣通组变化最为明显,优于通心络组和对照组。结论:脑络欣通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优于通心络胶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组方。  相似文献   

12.
李洪燕 《系统医学》2022,(9):179-182
目的 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黄芪丹参滴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7月该院诊治的8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双盲对照研究,中医辨证均为气虚血瘀证,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予以养心氏片治疗,研究组予以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对比两组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P=0.012);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及心绞痛每周平均发作次数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院心内科选用补气的人参与活血化瘀的川芎制成冲剂,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雷火灸对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施以雷火灸,观察组基于黄帝内针理论取穴施灸,对照组基于传统针灸学理论取穴施灸。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2周末比较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末,观察组跖趾关节围度、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干预前、干预2周末,2组患者掌指关节围度、跖趾关节围度、腕关节周径、踝关节周径、肢体肿胀程度积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黄帝内针理论的雷火灸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证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症状,对下肢肿胀改善的效果优于上肢,总疗效优于传统雷火灸。  相似文献   

16.
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疗效,并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性别、年龄、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①选择2003—06/2005—03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66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随机摸球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针药组(n=25),针刺组(n=20)和中药组(n=21)。②针灸组:取穴:颞三针(于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1针,然后以第1针为中点,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第2和3针)、气海、足三里。肩不能举配肩三针;上肢瘫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配环跳、阳陵泉、解溪、昆仑;指趾不能动加八风、八邪;语言不利加舌三针。留针30min,间隔10min捻转运针1次,平补平泻。气海、足三里必温灸。每天针灸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中药组:水煎分早晚口服补阳还五汤(药用黄芪45~80g,当归15-30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20g,地龙20g),1剂/d。1周为1疗程,共服3个疗程。针药组:同时给予上述针灸与中药,方法及疗程同上述2组。③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活动、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计算证候评分[(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15;100%]。显效:评分≥56%,〈81%;进步:评分≥36%,〈56%;稍进步:评分≥11%,〈36%;无变化:评分〈11%。 结果: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6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药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96%(24/25),95%(19/20),87%(18/21),r=20.41,20.02,P〈0.05]。针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40%(10/25),25%(5/20),5%(1/21),r=25.176,24.538,P〈0.05]。②年龄50—59,60—69,70~79,80—85岁患者显效例数明显逐渐减少(r=22.528,P〈0.05),病情由轻至重的患者显效例数也明显逐渐减少(r=25.267,P〈0.05),男女性间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治疗。疗效与年龄、病情轻重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出现便秘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实行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主穴:大肠、小肠、直肠、三焦,配穴:内分泌、肺、脾、肾。并同时予健康指导。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干预60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便秘症候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75%,2组间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良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4片,每日3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4周后对心绞痛主要症状、心电图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与心电图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邹丽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7):1247-1249
目的:运用眼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偏瘫来提高临床的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体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1个疗程5天,三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成效。结果:实验组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体针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且明显优于单纯体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包含中药汤剂、针灸、电脑中频电疗仪电刺激穴位及经颅电磁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结果:两组FMA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