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桂云 《吉林医学》2010,31(32):5839-584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整体化护理。方法: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138例患者采用饮食、空气、皮肤黏膜、口腔、上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外阴整体化护理。结果:患者因感染所致的致死性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整体化护理,是化疗后避免致死性感染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后感染的整体化护理.方法 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138例病人采用饮食、空气、皮肤黏膜、口腔、上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外阴整体化护理.结果 病人因感染所致的致死性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对恶性血液病病人采用整体化护理,是化疗后避免致死性感染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孙亚超  闫力 《吉林医学》2013,34(7):1334-1336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51例和常规护理组51例,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总有效控制率的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2.7%(32/51),总有效控制率为92.2%(47/51);常规护理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84.3%(43/51),总有效控制率为56.9%(29/51),结果证实循证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总有效控制率高。结论:循证护理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中的应用较常规护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1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肛周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肛周感染42例,发生率为23.08%。不同年龄、不同化疗效果、不同粒细胞值、不同血液病类型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50岁、化疗效果未缓解、粒细胞数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发生的原因有年龄较大、粒细胞数少、血液病类型等。  相似文献   

5.
王晓华 《求医问药》2014,(21):143-144
目的:探讨分析对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并将临床疗效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在这6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浸润而死亡,有1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感染而死亡,有1例患者因发生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安全度过粒细胞缺乏期,病情均转危为安。结论:对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方法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缓解率,帮助患者安全地度过粒细胞缺乏期,延长其生存期,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化疗措施,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最常见者为骨髓造血抑制,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降低,病人往往死于感染和出血。因此,密切观察化疗期间的患者感染情况,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综合1998年9月至2003年  相似文献   

7.
甲磺酸培氟沙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磺酸培氟沙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别观察6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后采用甲磺酸培氟沙星剂量每日400mg,时间7~10d,对照组分别采用丁胺卡那04g/d,青霉素800万U/d,时间同观察组。结果发现甲磺酸培氟沙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7333%,消化道感染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培氟沙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中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消化道感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碘伏坐浴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肛周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 收集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30例,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前组给予常规肛周护理,后组在前者基础上给予碘伏坐浴.比较两组的对肛周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10 d、15 d后治愈率分别为(66.67%)和(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0 d后治愈率(46.67%),和15 d后治愈率(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15 d后好转率(26.67%)高于观察组15 d后好转率(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伏坐浴降低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肛周感染,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去甲万古霉素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北矿工总医院2004~2009年31例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感染使用去甲万古霉素有效诊疗过程。结果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化疗后葡萄球菌、难辨梭状杆菌感染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对临床上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广谱抗生素使用后诊断或倾向为葡萄球菌属、难辨梭状杆菌严重感染,经验性使用去甲万古霉素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住院的205例次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及疗效,以及感染的防治方法。结果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55.6%,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白血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呼吸道感染占40.35%,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菌检出阳性率低,广谱抗生素联合G-CSF治疗有效。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易出现医院内感染,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感染,及时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病恶性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前、中、后阶段口腔溃疡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接受化疗治疗的76位血液病恶性患者,并对其平均随机分成对照组(38名)与观察组(38名)。化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预防口腔溃疡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接受化疗后出现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及病症程度。结果口腔溃疡发生率观察组(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65.7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恶性患者接受化疗期间采取有效的口腔溃疡预防与护理能极大的改善口腔溃疡发生率与病症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入住层流床预防感染。方法取自我院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54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被安置在普通病床,研究组27例被安置在层流床,并注意监测患者病情以及体温变化,给予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继发感染、感染率以及发热持续时间、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入住层流床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将6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护理,应用锡类散吹敷患处,观察组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口腔内喷洒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联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银离子抗菌液联合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检查结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容易出现感染,感染率50%(25/50);初次化疗患者61.5%(16/26)出现感染,其中4231%(11/26)发生重症感染;再次化疗患者37.50%(9/24)出现感染,其中8.33%(2/24)发生重症感染;化疗后出现的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44%,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常为感染的唯一表现,致病菌检查阳性率仅38.46%;广谱抗菌药的降阶梯治疗有效率93.7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特别是初次化疗的患者极易出现重症感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使用广谱抗菌药进行降阶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防控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484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结果:4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2例,25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5.5%,52.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血液、和下呼吸道为主,分别为20.3%、16.4%、14.8%,67%的感染发生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住院时间长是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化疗及住院时间与感染呈正相关,做好化疗期间及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护理,能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预防和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化疗后的药物使用、化疗后的侵袭性操作以及感染的部位等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和原因。结果有45例患者出现了化疗后感染的情况,占总数的41.7%。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在层流病房中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的60%,二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患者感染发生率要明显提高。结论做好对环境的通风消毒措施,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探视制度,同时对做好心理、饮食、身体的相关护理,是有效预防和减少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行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例数以及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较少,且发生率是13.33%,优势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之后口腔溃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两性霉素B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28例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感染疗效满意,主要不良反应是低钾血症。结论真菌是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感染常规治疗临床改善不明显时,要重视霉菌检查并及时改用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杨敏 《海南医学》2012,23(7):36-38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医院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568例次化疗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568/1189);(2)568例次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达43.1%;(3)血培养阳性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最多,达39.1%;痰细菌学阳性病原菌分析: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3.7%;呼吸道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占26.3%,其次是肺炎双球菌感染,占21.1%;(4)血培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细菌药敏分析显示对亚胺硫霉素(泰能)药物敏感性为96.5%,氧哌嗪青霉素(Tazo)药物敏感性为96.5%,丁胺卡那霉素药物敏感性为88.9%;(5)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对年龄≥60岁、白细胞计数<0.5×109/L、化疗效果未达CR的患者容易导致感染。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易导致感染;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染最常见;败血症以大肠埃希氏菌感染为主;需进一步提高结核病原菌的检测;医院感染治疗要根据药敏实验用药,治疗上最好用加酶的抗生素;要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