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CTA(CT血管造影)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VSD(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神经外科接诊的拟诊为动脉瘤的78例患者实施CTA和课题: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项目名称: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DSA检查,CTA检查后实施多平面重建,检测MIP(最大密度投影)和VR(容积再现),DSA取正位、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瘤体瘤颈和肿瘤动脉的显示清晰程度,CTA明显高于DS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DSA均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者诊断准确率相当,但CTA对于动脉瘤细节的描述以及动脉瘤颈的显示较DSA更清晰,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阮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75-76
目的探讨CT脑血管成像(CTA)检查在脑动脉瘤初步筛选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疑似动脉瘤患者进行CTA检查,所得数据结果进行图像处理工作站重建,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进行分析诊断,并对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术后结果比较。结果 CTA检查诊断32例患者患有动脉瘤37个,2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术中发现1例较小动脉瘤术前CTA检查漏诊,诊断符合率95.65%;对20例DSA或手术证实的动脉瘤大小与CTA检查比较,瘤体长轴、瘤体短轴、瘤颈宽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检查安全、无创,显影清晰,能明确诊断脑动脉瘤,临床可作为脑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82例海绵窦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检查47例,CT血管造影(CTA)27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结果1)血管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7例,动脉瘤2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例;2)炎症性病变: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副鼻窦炎症侵及海绵窦2例,硬膜外脓肿侵及双侧海绵窦1例;3)肿瘤性病变: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瘤3例,肺癌海绵窦转移2例,侵袭性垂体瘤累及海绵窦25例,垂体癌1例,鼻咽颅底恶性淋巴瘤1例,蝶窦腺样囊性癌侵及1例,脊索瘤侵及3例。结论海绵窦血管性病变以CTA诊断最为满意,可以行DSA检查同时给予介入治疗。海绵窦肿瘤和炎性病变,则以MRI多方位成像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行CTA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检查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大动脉瘤3例,小动脉瘤2例,一般动脉瘤3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9例.结论:CTA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对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9例拟诊动脉瘤破裂患者行CTA扫描,随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并于术中再次评估.结果 59例中,CTA检出动脉瘤39例(42枚),DSA也检出39例(42枚)动脉瘤;CTA遗漏1枚小脑后下动脉瘤,DSA遗漏1枚前交通动脉瘤;两者检出动脉瘤的效能高度一致(Kappa=0.92).CTA与术中显示动脉瘤及瘤周解剖基本吻合.结论 CTA能够快速、无侵袭、高效检出破裂动脉瘤,CTA影像检查结果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李建  鹿红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19-8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破裂病人行CTA检查,分别用后处理软件VR、MIP、MPR进行成像,并与同期进行的DSA检查8例图像及1例手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2例CTA共发现动脉瘤25个,其中大脑前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瘤7例。3例为多发动脉瘤。DSA共发现9个动脉瘤,7例与CTA相符。1例患者行动脉瘤手术夹闭。结论CTA用于脑动脉瘤诊断,快速准确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动脉瘤的CTA检查资料,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进行评价,并与脑动脉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5例脑血管CTA病例中VR、MIP、MPR、SSD、CPR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瘤颈情况及载瘤动脉的关系,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较少,定位定性明确,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细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病变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部血管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105例,入组患者均接受过CDUS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DUS、CTA对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特性的检查准确性。结果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间的正相关性(r=0.972)略高于CDUS检查(r=0.922),CTA检查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略优于CDUS检查,但CDUS、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对溃疡斑的检出率(95.35%)略高于CDUS检查(86.05%)。结论 CDUS及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效能无显著差异,均可在一定情况下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采用VR技术进行后处理,同时辅助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DSA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观察对比两者对瘤体和瘤颈的大小、比率,分叶、分支毗邻的显示情况。 结果经CTA VR发现颅内动脉瘤35例共41个,经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35例共42个。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9.1%。容积重建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分支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于动脉瘤瘤体/瘤颈比也有准确的显示。 结论CTA VR成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对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DSA与CTA技术结合将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CTA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34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均完成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34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36个.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32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23 mm,最小直径2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发现了CTA漏诊的1个动脉瘤.2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 多排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前循环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1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均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12例患者均采用翼点入路、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术中瘤体破裂出血7例。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者9例;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1例重度病残者生活不能自理。随访3~12个月,全组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亡。结论:动脉瘤的确诊主要依靠DSA检查,但其阴性者应结合CTA综合判断,一经确诊尽早手术。目前,显微镜下选择翼点入路手术夹闭瘤颈仍是前循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对颈动脉体瘤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CTA或MRA以及DSA明确诊断.均行一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脑卒中发生及肿瘤复发,发生术后神经并发症3例.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CTA、MRA以及DSA等检查可明确颈动脉体瘤诊断.了解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来源以行术前瘤体滋养动脉栓塞,了解颅内Willis环的结构是否完整来判断术中是否能临时阻断颈动脉以减少创面出血以及术中脑神经的保护等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18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18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其中10 例行血管外膜下剥离切除,5例行肿瘤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肿瘤并颈内、外动脉切除.结果 18例手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确诊后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式选择手术治疗能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64层减影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动脉瘤患者减影CTA与DSA征象,对动脉瘤的显示、数目、部位、载瘤动脉、动脉瘤形态及瘤颈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结果:CTA共发现动脉瘤61个,6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49个、梭形动脉瘤12个.其中1例大脑中动脉瘤DSA未显示,其它CTA与DSA诊断完全一致.12例梭形动脉瘤CTA及DSA均能清晰显示.49个囊状动脉瘤,减影CTA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能清晰显示全部动脉瘤形态、动脉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并提出治疗意见,而DSA仅能清晰显示39个囊状动脉瘤瘤颈,其中8个不能独立提出治疗意见需结合减影CT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减影CTA简单、无创、安全,能全面显示脑动脉瘤并在显示动脉瘤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效果优于DSA,可作为脑动脉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CTA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7例中CTA检出动脉瘤19个,DSA检出动脉瘤21个,CTA显示多发2例,DSA显示多发3例,CTA1例单发动脉瘤未显示,1例多发动脉瘤显示1个,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100%。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症病人的颅内动脉瘤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