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绪超 《新中医》1993,25(11):9-10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从临床实际出发,总结出治胃下垂6法:消食化积、益气升提法;燥湿化痰、健脾升阳法;辛开苦降、调气升清法;疏肝和胃、健脾升清法;温肾补中、升阳举陷法;益气养阴、补中升阳法。  相似文献   

2.
冉青珍  路洁  路喜善 《中医杂志》2012,53(11):920-922
气机升降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后世李东垣与傅青主分别对其进行了发挥.浅析升降理论在历代妇科医籍中的应用规律如下:①木郁达之,具体包括疏肝以升阳除湿止带,疏肝以升阳补脾助孕.②陷者举之,具体包括升举脾气摄血止崩,升举脾肾之气以治阴挺.③高者抑之,具体包括泻下热结以通经,平冲降逆以治恶阻.  相似文献   

3.
益气升阳法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光明中医》2000,15(6):20-21
益气升阳法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为主证的一种治法。是金·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治法。其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八味药组成 ,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 ,且具温中而不伤阴 ,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方中黄芪为主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 ,辅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 ,共同补中益气 ,当归以养血和血 ,柯韵伯曰 :“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有…  相似文献   

4.
《傅青主女科》其论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治注重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主张攻补并用.尤对李东垣之健脾升阳法潜心玩索、颇得心悟、尤有发挥.立有举肺升肝之说,并拟定了新的升阳诸方.兹将傅氏升阳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该方药简功专,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脾肺之气。当归和血,柴胡、升麻升阳举陷,陈皮散甘药之滞。全方以补药为主.佐以升阳理气之品。笔者在临床上辨证施治.巧用本方治愈多种疑难杂症,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脾气陷所致的前后二阴慢性病证很多,诸如遗精、阳萎、淋癃、便血、腹泻下痢、经病带下等,由于病位居下,下者宜升之,陷者宜举之,当以升肝举脾为治疗大法。此法重在升举清元,振奋脏腑功能,其效优于单纯健脾补肾。 升肝举脾可选升肝解郁汤(张锡纯方)、逍遥散、升阳益胃汤、人参败毒散诸方加减化裁。其中逍遥散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遂其自然升发之性,从而起到升肝之用。升清药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①补气升清,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之属。②调肝升清,如柴胡、白芍、白蒺藜、郁金、香附、菊花、麦芽、茵陈之类。③  相似文献   

7.
正黄芪效用:生用益气固表,清热,托毒排脓,生肌,利水消肿;蜜炙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脾生血。黄芪在临床中有生、熟(炙)之别。剂量与疗效也有一定关系。量轻,10~30 g至100 g以下,具有明显升阳举陷、升血压作用。大剂量250 g以上反而有降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升阳举陷法、调肝健脾法、脾肾双补法三方面入手,探讨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即肝、脾、肾三脏同治同调,以治脾为关键,并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佐证,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补中益气汤论补气之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金海  张永顺 《光明中医》2008,23(7):1027-1027
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肺,为补气之常法。方用白术燥湿健脾,浊降清升,阴消阳长,为补气法之辅佐;橘皮利肺气、和胃气、疏肝气,以利补气;当归养血和营,由血达气而成补气之功;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使气升达而为补益。此为补气之变通之法。补有常变,和谐周全,补气之法备也。  相似文献   

10.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省阳曲县人。明末清初文人兼医家。傅山精于医理,勤于临床,擅长妇、内科。《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其代表著作。其论理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治注重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主张攻补并用。尤对李东垣之健脾升阳法潜心玩索,颇得心悟,并较前人更有新的发展,立有举肺、升肝之新说,拟有新的升阳诸方。兹将傅氏妇科升阳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肌无力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一般认为以脾虚气陷为主,主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升阳举陷。欧阳錡研究员积5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除脾虚气陷这一方面外,肝不主筋也是重要的方面,因此主张既重视升阳举陷,又重视柔肝润筋。1 肝不主筋是重症肌无力的重要病机。肝主藏血,“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而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直接联结关节、肌肉,影响着肌肉的收缩弛张、关节的屈伸转侧,故《素问·五脏生成篇》称之为“诸筋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的著名古代方剂,其功能主治是益气补中,升阳举陷,补肺、脾之气,广泛用于少气懒言,四肢困倦及中气不足的吐血、便血、脱肛及内脏下垂等气虚证。  相似文献   

13.
脾气虚弱不能运化、统血、升清,可出现血虚、出血等血液病,其中升清功能起到关键作用。脾的升清功能不仅为运化功能提供动力,而且能够推动十二经气运行。脾气不能升清则十二经气郁滞,郁滞则化热,故脾虚型血液病发热多为脾不能升清所致。补中益气汤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是治疗脾虚不能升清的代表方剂。运用此方治疗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疗效显著。说明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此类脾虚为主的血液病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4.
《医宗必读》是李中梓的代表作,是其一生学验的结晶。本文分析《医宗必读》中李中梓应用升阳益脾治法的三则医案,其中以大半夏汤扶脾补气升阳治疗呕吐,以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举陷升阳、益气健脾治疗肠癖,以升阳除湿汤加人参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飧泄。体现了李中梓运用升阳益脾方法,以强后天之本,以实化源之根,以使疾病速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补气升提法是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用以治疗脾虚气陷的一种方法。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本法的典范。方以黄芪为主补益中气升阳固表,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补中气,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又加柴胡、升麻升提之力,诸药共臻强壮脾气、升阳举陷之功,故凡因脾气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病而导致的脾气不足之证,均可选用本法治疗。 1.眩晕中气不足,脑髓失养,症见头昏目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纳少无味,自汗脉细,苔白质淡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川芎、炒枣仁等。  相似文献   

16.
安浚 《中国中医急症》2000,9(3):120-121
夫人之一身,以脾胃之气为本,脾气旺则五脏受荫,脾气伤则百病丛生,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李氏认为,不少脏腑功能的失调皆是脾虚气弱、升降失常所致,从而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辈。是方黄芪益气升阳为君药,参、草补中为臣;白术、陈皮健脾利气,当归和营,取其“阳生阴长”,亦以调和气血;更以升、柴升阳举陷为佐使,法呈升阳益气、补中固卫。劳倦得之,寒热自除;脾虚得之,气陷自举。余临证研习该方,颇得些效,略举数隅,以飨同道。1 眩晕陈某,女性,48岁,教师,1987年6月7日初诊。…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升脾阳诸法运用钩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汉庆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881-1883
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发展了《内经》有关脾阳以及升降论说内容,重视脾阳升发和生长的特性,认为只有脾阳升发,清气、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内外邪才不致为患或虽病也易治疗。对脾胃损伤,补脾升阳益气法为根本治疗大法。重视升发阳气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东垣创立了升脾阳法和系列升发脾阳的有效方剂。升脾阳法的用药特点是升发、辛散之药应用较多以达到升举清阳、通畅气机的目的。东垣升脾阳诸法应用广泛,各法代表方历经检验,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升脾阳法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其精微之处值得探究和发挥。  相似文献   

18.
赵俐 《广西中医药》2005,28(4):31-32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脾胃论》名方,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所致的诸多病症。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该方应用广泛,证属气虚气陷者,辨证使然,每获奇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崔素荣  王齐  王桂英 《中草药》2001,32(6):520-520
补气升陷胶囊是我厂研制的三类新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利气宽中之功效,由枳壳、黄芪等中药材组成。为进一步控制产品质量,我们根据其理化性质,用RP-HPLC法对该品中的主要成分柚皮苷进行了含量分析,该法简便可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脾胃气虚下陷诸症之良方。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以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则诸症悉除。用于眼科亦然。1视瞻有色李某,男,34岁,工人。左眼视有异色阴影,视力呈低度下降半年。检查:左眼视力0.8,眼底:乳头(-),黄斑区光反射消失,盘状水肿,呈暗红色,可见黄白色点状渗出。全身状况:面色萎黄无华,头晕乏力,劳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