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正常Wistar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表达差异。方法:40只大鼠按年龄分为出生后1d(P1d)组、出生后11d(P11d)组,成年鼠3月(P3m)组,老年鼠13月(P13m)组,每组10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CDK1、CDK2和CDK4的表达含量。结果:各年龄组星形胶质细胞中CDK1的表达在P1d组低于P11d、P3m及P13m组(P<0.05);CDK2和CDK4各年龄组并无明显差异。而神经元中CDK1的表达在P11d组时最高,P1d组低于P11d组(P<0.05);CDK2随增龄上调,P1d组与P13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DK4各年龄组并无明显差异。P11d、P3m和P13m组的CDK1在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表达有差异(P<0.05);P1d和P11d组的CDK4在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表达有差异(P<0.05)。结论:CDK1、CDK2和CDK4在大鼠海马发育的各个时期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差异及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双光源流式细胞术检测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后1d、3d、7d、15d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yclin D1及Cyc-lin E,Cyclin E的表达高于Cyclin D1(P0.05);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的表达逐渐增加,7d及15d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E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yclin D1表达增强,提示Cyclin D1可能参与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15ink4b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AO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的表达在再灌注3d后开始下调,14d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侧皮质神经元中的p15ink4b在再灌注14d后表达下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有p15ink4b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星形胶质细胞中的p15ink4b表达下调比神经元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康复训练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星形胶质细胞(AS)及新生神经元的影响,研究康复训练对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d康复组、1d对照组、7d康复组、7d对照组、14d康复组、14d对照组。各组大鼠造模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各自的0d组。脑缺血后24h开始对大鼠实施康复训练,20min/次/d,于训练后1d、7d、14d进行大鼠运动功能检测和脑组织取材。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皮质素(DCX)及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1)的表达。 结果:比较各组前后行为学评分发现,7d康复组、7d对照组、14d康复组、14d对照组有差异性,训练后较0d组评分明显降低(P<0.001);组间比较提示7d康复组行为学评分较7d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GFAP表达发现,14d康复组较14d对照组GFAP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组相比,1d康复组GFAP表达明显增高(P<0.001),14d康复组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DCX表达发现,14d康复组DCX表达较14d对照组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14d康复组DCX表达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NeuroD1表达发现,1d、7d康复组较相应对照组NeuroD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1d、7d、14d康复组NeuroD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活化缺血半暗带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并使局部新生神经元增多,且新生的神经元有可能是在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1的调控下由星形胶质细胞转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针风池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方法 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6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6)、模型组(n=16)、非穴组(n=16)和风池组(n=16).后三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模型,后两组于造模后分别电针风池旁非穴部位和风池,共7 d.治...  相似文献   

6.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能够积极参与脑内的神经活动,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空间信息联系。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重塑两之间的三维构象。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2001-10/20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出生30d的SD雄性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主要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主要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两类: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在细胞内荧光黄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两类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谷氨酸是否引起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变化。方法利用传代培养至10d左右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给予1mmol/LL-谷氨酸钠,分别作用1h、3h、6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GFAP免疫化学染色及荧光定量PCR检测AQP4mRNA表达变化。结果谷氨酸作用1h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肿胀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肿胀持续,AQP4mRNA3h时开始出现表达降低(P0.05),后随谷氨酸作用时间延长先下调后上调,12h达最低(P0.01),48h升至高于正常(P0.05)。结论AQP4可能在谷氨酸引起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莫永炎  邵紫韫  陈瑗  周玫  张宝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70-2571,F003
背景:星形细胞对神经元有提供营养、支持及调节突触活性作用,但它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还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prague Dawley大鼠大脑皮质星形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以培养的星形细胞与PC12神经元按不同细胞数目比例(50:1~1:1)共同培养,并用其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PC1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用快速灵敏的MTT比色法测定PC12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星形细胞条件培养液可增强PC12细胞活力(MTT测定的A值由0.255&;#177;0.012提高到0.510&;#177;0.036,P&;lt;0.001),却不能促使:PC12神经元突起的生出。②当将星形细胞与PC12细胞按30:1~1: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既可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又可促使其突起的生长;但按50:1~40: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只观察到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而无促使其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结论:PC12神经元细胞活力的提高与星形细胞分泌到条件培养液中的可溶性因子有关,而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可能是和与星形细胞的直接接触以及二者的细胞数目比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炎症反应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第一个受损的细胞,出现肥大、增殖,并合成表达多种炎症介质,启动免疫级联反应。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炎症介质共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保护脑组织机制并存。了解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表达的炎症介质,对寻找减轻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损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舌下神经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和运动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84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舌下神经切断组和舌下神经假切断组。各组再随机分为1,3,7,15,21,30和60d共7个时间组。采用Tun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舌下神经切断后舌下神经核内神经元的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舌下神经横断伤后第3天舌下神经元出现凋亡,15d后达凋亡高峰,与假手术对照组相差显著(P&;lt;0.01);舌下神经横断伤可引起手术组同侧舌下神经核内GFAP阳性产物明显增加,与未损伤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GFAP增加在伤后第1天出现,为(23.48&;#177;4.89)个/mm^2。15d(32.68&;#177;5.14)个/mm^2和21d(33.03&;#177;4.37)个/mm^2达到高峰,突起增多、粗短,胞体变大,分布于整个舌下神经核内;双重标记显示凋亡细胞周围为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结论:舌下神经横断伤后舌下神经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舌下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熊伟  黄光英 《中国康复》2007,22(3):147-149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基质金属蛋白-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4只,分为A、B、C3组各8只,A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B、C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C组于造模结束30min后针刺大鼠肢体,5h后再针刺1次,以后每天1次,均20min。3组大鼠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大鼠皮层MMP-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A组大鼠大脑皮层MMP-2 mRNA和MMP-2蛋白有少量表达,B组增高明显(P〈0.01);与B组比较,C组MMP-2 mRNA及MMP-2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降低MMP-2表达,减少脑水肿,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9(AQP9)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在大鼠缺血性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40只和假手术组20只。缺血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在脑缺血6、12、24、48、72 h,通过光镜对缺血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检测脑缺血不同时程脑中伊文思蓝(EB)外渗的量,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梗死区AQP9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后,光镜下可见神经元变性坏死,界限不清,核仁消失,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质增大,部分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脑缺血后6h,脑组织EB含量开始增加,并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在缺血后48 h达到高峰。在海马、透明隔、脉络丛、大脑皮质等发现AQP9于缺血后6 h开始上升,与EB含量的变化相似,48 h达到高峰,二者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9的表达变化与EB呈正相关(r>0.67,P<0.05)。结论:脑缺血后AQP9表达变化与血BBB的开放和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提示AQP9可能是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参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Olomoucine对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胶质疤痕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27只和干预组33只。3组均手术暴露颅骨,模型组和干预组建立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之后干预组腹腔注射Olomoucine,分别将3组大鼠于处理后3、7、30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灶周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损伤侧皮质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周期素蛋白A(CyclinA)和周期素蛋白B1(Cy-clinB1)的表达。结果:缺血后各组梗死灶边缘区GFAP表达明显增强,缺血后7和30 d模型组GFAP表达明显强于干预组(P<0.05),并且7和30 d对照组缺血边缘区可见胶质疤痕形成,尤以30 d最为明显;GFAP、PCNA、Cy-clinA和CyclinB蛋白的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结论:Olomoucine可部分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疤痕的形成。该结果提示调控细胞周期可能是治疗脑缺血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pCRE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A、B、C、D及E组各15只,A组为正常对照,B、C、D及E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A、B组不实施处理,C组进行电针治疗,D组给予rTMS治疗,E组给予电针及rTMS联合治疗。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后第7、14及28d3个不同时相大鼠海马胞核内pCREB的表达,并观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点缺血侧海马pCREB阳性表达和灰度值,B组在7d时高于A组,28d时低于A组(P〈0.05),14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D组和E组各时相点均高于B组,7及14d时高于A组(均P〈0.05),28d时与A组比较无差异;E组7及14d时相点均高于C及D组(P〈0.05);C与D组各时相点均无差异。各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D组和E组均较B组下降(P〈0.01),尤以E组为明显。结论:电针结合rTMS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CREB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Ischemic stroke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ruption of cerebral blood flow.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ecutively evaluat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in a focal ischemia rat model during the occlusion-reperfusion procedure and along the recovery stage after stroke. In 12 Sprague Dawley (SD) rats, 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 (MCAo/r) surgery was conducted, which combines a permanent occlusion of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 and a transient occlusion of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with a monofilament introduced from the proximal ICA towards the distal right ICA then removed after 90 min. Blood flow velocity (BFV) from the concerned arteries were measured using ultrasonography (13–4 MHz) at the basal stage before the surgery, after the reperfusion stage and during the post-stroke status. At reperfusion stage and after, BFV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eft ICA and in the basilar artery (BA) (starting from post-24 h, p < 0.05 vs. basal). Moreover, BFV were reversed in the distal right ICA and reflow was recorded in the right MCA. Time-average maximum BFV in the right MCA at reperfusion and post-stroke 24–96 h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vs. basal). The reversed flow in the right ICA was enabled by the settlement of the collateral supply through the circle of Willis which consisted in higher BFV in the opposite ICA and in the BA still 24 h, although the proximal right ICA remain occluded.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BFV help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flow supply after the onset of stroke. (E-mail: k.y.tong@polyu.edu.hk)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即时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y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9)、高压空气组(n=9)、高压氧组(n=9)、假手术组(n=5),前三组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高压空气组、高压氧组在高压氧舱内造模,高压氧组于造模后立即行高压氧治疗。各组大鼠均于术后6 h断头取脑,计算各组大鼠脑梗死占脑总体积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压氧组及高压空气组梗死百分比均显著减少(P0.001),高压氧组减少得更显著(P0.001)。结论即时高压氧治疗能够降低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后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