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典的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MRS)是以肉芽肿性唇炎、面瘫及阴囊状舌为特征。也可累及面部其它部位如前额、眼睑或颏。通常上述三种经典症状中仅出现一或二种。然而,面部以外的皮损则罕见。本文报告1例外阴及肛门会阴部的肉芽肿损害,形似Miescher肉芽肿性唇炎,认为是MRS的单一症状型。  相似文献   

2.
皮肤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不十分容易 ,因为其它几种疾病 ,例如结核疹、蠕形螨病、肉芽肿性酒渣鼻、聚合性痤疮也可以有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性炎症。该研究报告了 4例面部肉芽肿性疾病 ,分析了每个病例的病理改变 ,同时采用套式PCR(nPCR)对皮损中的结核分支杆菌 (MBT)DNA进行了扩增。4例患者 ,男 1例 ,女 3例 ,年龄 2 1~ 5 4岁 ,均于面部发生丘疹、结节或斑块 ,除 1例皮损单发外 ,其余均为多发性皮损 ,可累及半侧面部或整个面部。 3例无症状 ,1例有灼热感。 2例临床诊断酒渣鼻 ,1例皮肤结核 ,另 1例考虑为肉芽肿疾病或肿瘤。针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液氮冷冻治疗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门诊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的35例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3次(平均2.69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每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1~3天(平均1.3天),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感染出现。结论:液氮冷冻治疗面部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upusmiliarisdisseminatusfaciei,LMDF)是肉芽肿性面部皮炎中的一种,临床特点为颜面部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略高起皮面、质柔软、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常无自觉症状,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常见结核性肉芽肿,明显干酪样坏死。LMDF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告临床表现典型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LMDF2例。  相似文献   

5.
幼年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鄄nuloma),又名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皮肤、黏膜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通常表现为一个或几个黄红色丘疹或结节,目前病因不明。临床上,幼年黄色肉芽肿可分为丘疹型、结节性、巨大型、簇集型和苔藓样型,其中,苔藓样型非常罕见,国外仅3例,国内尚无报道。笔者门诊遇1例婴儿面部苔藓样型幼年黄色肉芽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G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6例GS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6例均为男性,皮损为松弛斑块甚至垂悬状肿块,5例发生于皱褶部位(或为主),1例仅发生于右胸部.1例合并蕈样肉芽肿.组织病理均可见真皮内非干酪性肉芽肿,伴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1例见淋巴样细胞异形改变,余5例异形不明显.1例伴有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均见CD4+T细胞为主的单克隆增生.4例行弹性纤维染色见弹性纤维卷曲、断裂甚至消失,2例见多核巨细胞吞噬弹性纤维现象.2例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均为γ单克隆增生.2例患者采用浅层X线照射或电子束照射,皮损变小后手术切除,未再复发.其余4例患者采用干扰素α-2b肌内注射、0.02%氮芥外用等,症状有改善.结论 GSS进展缓慢,不推荐过度治疗.局限于皱褶部位的GSS推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环状肉芽肿(Granuloma Annulare,G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环状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为主要特症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分为:局限型、巨大型、皮下结节型、穿通性、播散型,其中皮下结节型非常少见,而同时具有典型环状肉芽肿皮疹和皮下结节型的临床更为少见。现报告1例幼儿伴皮下结节型的环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归纳总结幼年黄色肉芽肿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确诊的32例幼年黄色肉芽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32例患儿皮损多表现为头面部、躯干、四肢黄色或黄褐色丘疹、结节,也可表现为红色或暗红色,有1例伴皮肤外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早期(占12.50%),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浸润,散在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少量嗜酸性细胞浸润;成熟期(占78.12%),可见典型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Touton巨细胞;消退期(占9.38%),可见梭形细胞,少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为CD68(+)、CD1a(-)、Langerin(-)及S-100(-)。结论:临床上根据典型皮损特点及病理表现一般可诊断幼年黄色肉芽肿,但临床上有必要行病理检查以帮助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成人多发黄色肉芽肿。患者男,28岁。因眼周及面部丘疹5年余,无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多而就诊,皮肤科检查可见双侧上、下眼睑近睑缘处有较多黄豆或绿豆大丘疹,呈淡黄色,表而光滑;双眼周围、而颊及前额可见粟粒至黄豆大扁平丘疹,色淡红,组织病理检查符合黄色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9岁。头面、手足散在血疱样丘疹、结节3天。皮肤科检查:面部、手足散在绿豆至花生大丘疹、结节,质地稍硬,浸润明显,表面可见紫癜样改变,部分皮损破溃结痂。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相似文献   

11.
血管炎的实验室检查,不仅对肯定血管炎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分类诊断以及治疗均有较重要的意义。1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等。1.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不仅见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血管炎,更多可见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白塞病、荨麻疹性血管炎等。嗜酸粒细胞升高见于嗜酸性蜂窝织炎、面部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贫血见于严重的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白塞病等。在各种类型的血管炎中血小板的质和量均基本正常或暂时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部牙源性皮瘘常见皮肤科误诊的特点。方法:对10例面部牙源性皮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面部牙源性皮瘘患者,在皮肤科分别诊断为浆细胞性皮炎1例,化脓性肉芽肿4例,黄色肉芽肿1例,表皮囊肿2例,皮肤结核1例,复发性丹毒1例。结论:对于面部反复出现的感染性结节,皮肤科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行皮肤和口腔检查及X线检查等,有效排除面部牙源性皮瘘。  相似文献   

13.
作者研究了19例典型的光化性肉芽肿(Actinic granuloma)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结果如下: 一、临床所见: 光化性肉芽肿好发于暴露部位饱经日晒的皮肤,多见于颈部、面部、胸部及臂部。年龄至少30岁,通常在4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相近。本病逐渐发生,开始为淡琥珀色、正常皮色、淡红或暗红色。单发或群集丘疹。以后发展为斑块乃至完整或不完整的环状损害。环的浅表真皮增厚,坚实,边缘光滑,如  相似文献   

14.
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例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男,6岁。面部红斑、丘疹5个月就诊。曾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皮疹渐增多。例2女,28岁。口周、鼻周红斑、小丘疹2个月余就诊。2例均表现为面部腔口周围直径1—3mm大小的淡红色坚实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毛囊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例均确诊为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200mg/次,每日4次、1%克林霉素凝胶和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1个月后口周皮疹又复发。例2在行组织病理活检后皮疹自行消退,提示本病具有临床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15.
报告2例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男,6岁.面部红斑、丘疹5个月就诊.曾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后皮疹渐增多.例2女,28岁.口周、鼻周红斑、小丘疹2个月余就诊.2例均表现为面部腔口周围直径1 ~3mm大小的淡红色坚实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毛囊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例均确诊为肉芽肿性口周皮炎.例1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200 mg/次,每日4次、1%克林霉素凝胶和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1个月后口周皮疹又复发.例2在行组织病理活检后皮疹自行消退,提示本病具有临床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16.
麻风实际上是周围神经病,其临床诊断主要靠神经损害的确定。有周围神经粗大、皮肤麻木区及手足或面部的肌瘫便可作出诊断。有麻风菌侵犯神经的病理表现或神经内外的炎性肉芽肿也可诊断麻风。神经组织对麻风菌的反应有很大不同,可以是神经内有少量抗酸菌和雪旺氏细胞增生,而没有神经功能改变,也可全部神经实质有广泛的肉芽肿,导致神经结构破坏,功能完全丧失。临床上神经炎可以没有体征和症状,也可为急性的,伴有剧痛、肿胀、感觉丧失和肌瘫。通常均勾慢性,表现为无汗、感觉缺失,最后出现肌肉瘫痪。神经炎和神经损害不同。神经炎可伴有轻度的神经损害,或者没有。神经损害亦可由其它原因致成。当有神经痛或触痛、肿胀,或皮肤有针刺或麻木感时,就可做出神经炎的诊断·在诊断麻风时总是有神经炎。麻风菌侵入神经有四种可能的途经。①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婴幼儿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7年间经真菌培养确诊的20例婴幼儿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文献报告相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面部。皮损表现为炎性肉芽肿或结痂渗出性斑块。其中固定型15例(75.00%),淋巴管型5例(25.00%)。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改变。20例患儿应用特比萘芬7.5~10mg/(kg·d),连续服用3个月后,均治愈,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幼儿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口服特比萘芬7.5~10mg/(kg·d)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16岁,临床表现为自出生后10个月开始在面部.耳廊.掌跖.四肢及臀部出现皮肤异色症样改变,伴有脱发.无汗。病理变化为真皮中下层钙盐及类脂质沉积、并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肉芽肿样结构。  相似文献   

19.
<正>环状肉芽肿是慢性、良性且通常具有自限性的肉芽肿性皮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好发于肢端的弧形或者环形斑块。临床上有不同的亚型,孤立性的皮损是局限型的少见类型。皮损通常发生于肢端的伸侧,很少发生于面部及手掌,手掌孤立性环状肉芽肿更少见。现报道1例发生于手掌的孤立性环状肉芽肿,并  相似文献   

20.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患者男,58岁.因全身皮肤松弛,出现红斑、斑块,腋窝及腹股沟有巨大垂吊的皮肤肿块而就诊.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全层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巨大的多核细胞性肉芽肿,弹性纤维缺失.该文对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