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主要有:病在三阴宜灸;阳热实证禁灸;病性寒者宜灸;先灸后药、灸药并用;单独施灸等.  相似文献   

2.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的灸法。一是灸法的应用;二是灸法的特点,概括为单行施灸和灸药并用;三是灸法的规律:三阴病宜灸和虚寒证宜灸;四是灸法的禁忌,对热症禁灸的论述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灸法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就《伤寒论》强调“三阴宜灸”、“施灸须诊脉”、“灸药并施”、“灸法禁忌”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集备急灸经》见于敦煌遗书,是一部唐代灸法专著。其中所载灸法特色鲜明,与现代灸法有很多不同。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新集备急灸经》中灸法的应用范围、施用特色,并且对比《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的灸法与现代灸法在取穴、施灸部位、施灸次数、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归纳出了《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灸法的十一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应用灸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积累过程,这对于分析针灸的进化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希冀后学领会仲师针灸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方法]从《伤寒论》针灸条文中总结其针灸治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伤寒论》中对针灸疗法的记载简要,其中论述针刺者10条,论火灸法者7条,论火逆证者18条,体现出针与灸的使用范围、针药并用、灸药并用、针法治未病,治病求本等思想。[结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无裨益,其在针灸史上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7.
《采艾编翼》是研究岭南针灸治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收录了大量民间医生的临证经验,注重灸法的实践运用,治疗选穴精当,辨证施灸,脉证合参,灸药并用,用通俗易懂易行的方式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文献参考价值。文章总结概括了《采艾编翼》的用灸学术思想,并从选穴配伍、灸法顺逆、灸药并用、灸治儿惊、灸拔痈疽等五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采艾编翼》中灸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阳主阴从的阴阳观强调阳气的主导重要性.少阴寒化、厥阴失合引起阳用障碍而致急危重症,《伤寒论》虽精于汤液调节阴阳,但其恐缓不济急,故欲急温其阳,应舍药取灸以发其燎原回阳之效.少阴寒化重症灼灸以通阳复脉、助阳抑阴、温阳补阴;厥阴失合危症施灸以升阳救逆、通阳外达、扶阳固脱.《伤寒论》之灸法回阳施治救急,始终贯穿于阳主阴从的阴阳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研究南宋医家窦材的《扁鹊心书》,总结、探讨窦材用灸的学术思想及特点。窦材用灸必先明辨经络,辨别阴阳;灸必用补,重视扶阳;临大病时,注重脾肾;每用灸法,屡起沉珂。灸法应用直接灸,取穴少,灸量大,时间长,多有奇效。窦氏灸法应用范围广泛,书中所列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数于病证之后列有验案,对临床应用灸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热证施灸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由来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据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热证禁灸始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反复提出“火逆”、“火劫”等危害的告诫,把灸法作用等同于火法效果,即单纯温热刺激,认为热病用灸是以火济火。热证用灸,当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26条,本文分析了其临床价值,即针灸对伤寒外感热病也可起到主要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并讨论了仲景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热病禁灸,异病同治,针(灸)药并施及治未病等学术观点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灸法重视不够,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在对灸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明确几点:①灸法是独立的治疗方法;②灸法不是艾灸;③灸法温通不等于温补。应重视灸法这个治疗手段,在改进灸具和灸法的同时,更系统的研究古医籍中灸法的应用,,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三者或单用,或合用,总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热证禁灸说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伤寒论》的误解,张仲景只是针对"火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火逆"、"火劫"的危害,以提醒后人需谨慎用灸,并不代表着这些病证就在禁灸之列;热证施灸是指针对临床中医辨证病性属热的各科病证用艾灸治疗的方法,这些病证包括实热证、虚热证等外感、内伤及外科疮疡痈疽等病证。认为施用灸法只要辨证准确、取穴精确、灸时恰当、灸量适当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不必拘泥于"热证禁灸"或"热证可灸"之说。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灸法内容丰富,涉及各经脉灸疗所主治疾病、灸法的禁忌以及各类型疾病的灸法灸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立足于经脉循行,在描述经脉循行路径的同时叙述每条经脉灸法所主治疾病。《脉法》则提出以灸导气进而治疗疾病,并提出了"脓不可灸"的观点。《五十二病方》与《杂疗方》两部方剂学著作,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提出了不同的灸疗方法。这些疾病多数集中于外科疾病,属于早期中医的外治法范畴。选用材料也多种多样,展现了先秦两汉时期外治法的多样性。《养生方》与《天下至道谈》两部养生与性医学著作,虽然现存的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灸法,但是根据残片内容以及其他内容判断,仍然可以看出灸法同样应用于房中养生。  相似文献   

15.
《内经》灸治特点浅析任晓湘(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635200)关键词:灸法;《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45.8;R221灸法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是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疗疾,亦可配合使用。《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相似文献   

16.
灸法古代称“灸焫”,近代称灸疗、灸针等。属于祖国医学的外治法范畴。灸法具有针药所不及的疗效,故《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相似文献   

17.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1 灸法的起源地域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黄建军(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文献整理,明代,清代,灸法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计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已知最早的经脉专著和灸疗...  相似文献   

19.
灸法点滴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中就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后世医家也很重视灸法的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余在临床施用灸法治了一些疑难病证。典型病例如下: 例一邵××,男,59岁,工人,1984年9月就诊。病例号1843。  相似文献   

20.
李俊  魏军平 《中医学报》2020,35(1):11-14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