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医学针灸疗法和电物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针疗法.它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后,与电刺激器的输出端相连,通过改变电刺激的频率、波宽、强度、脉冲间隔等参数,产生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从而代替捻、转、提、插等手工行针,达到 "气至而有效"的效果.电针方法的采用,使针刺疗法的刺激量可以定量描述,大大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展了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针刺镇痛和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听证会,我国科学家作了大会发言,说明针刺镇痛已经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我们就电针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白术茯苓汤配伍对脾虚大鼠神经降压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刊》2003,21(7):1050-1051
  相似文献   

8.
Liu JH  Fu WB  Xu ZH  Liao Y  Li XR 《针刺研究》2010,35(4):281-286
目的:探讨粗纤维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内脏痛组、电针组、眶下神经切断组,神经蛇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双侧眶下神经以及双侧眶下神经鞘内注射神经蛇毒选择性破坏A类纤维,然后电针双侧"四白"穴,再腹腔注射乙酸造成内脏痛模型,观察大鼠内脏痛的行为学变化(扭体反应)以及孤束核(NTS)和三叉旁核(PTN)的c-fos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扭体次数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大鼠扭体次数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大鼠扭体次数少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NTS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减少(P0.05),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增加(P0.01),神经蛇毒组显著低于内脏痛组(P0.05)。电针组PTN的c-fos表达较内脏痛组明显增加(P0.01),眶下神经切断组较电针组明显减弱(P0.01),神经蛇毒组较眶下神经切断组和内脏痛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粗纤维不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镇痛效应的主要传入纤维,口面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可能经PTN中继后与内脏的感觉传入在NTS发生汇聚并进行整合,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才源 《针刺研究》1998,23(1):12-15
本实验研究了前根在痛信息和针刺镇痛信息中的传入作用:(1)切断大鼠左侧L4、L5前根前,大鼠处于正常状态下,左右两侧大腿外侧部痛阈没有明显差异。(2)切断左侧L4、L5前根后第三天,切断侧痛阈较切断前和对照侧的痛阈均明显增加。(3)如果在切断后第三天给予电针刺激,切断侧针效与切断前电针刺激后的针效和对照侧电针刺激后的针效相比较,虽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对病人血浆NT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作用机理。结果证实,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可使病人血浆NT含量加快升高,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表明针刺具有防止NT水平降低以缩短急性脑梗塞病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时效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的影响。方法:我科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注射组和治疗组各30例,针刺组予针刺治疗,注射组注射维D2果糖酸钙及维生素B12注射液,治疗组采取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显著高于针刺组的66.67%和注射组的70.00%(P<0.05);治疗组MPQ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和注射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阿片系统在针刺镇痛外周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朱丽霞  黎春元 《针刺研究》1993,18(3):214-218
以往工作已证明内阿片系统参与关节炎大鼠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其在外周镇痛中的作用。在右侧外踝注射弗氏佐剂形成急性关节炎的大鼠,电针双侧环跳穴10分钟,患侧痛阈提高明显优于健侧。全身注射纳络酮(250μg)可完全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并出现更明显的痛觉过敏,局部注射20μg 纳络酮就可阻断针刺镇痛效应。全身注射吗啡可引起剂效相关的镇痛效应,且患侧镇痛效应明显优于健侧。以上结果说明内源性阿片系统也参与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针刺可能促使炎症区释放内阿片肽,作用在被炎症致敏的阿片受体,导致炎症区产生更强的针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刺镇痛对分娩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宫口开大3~5cm时,分别给予常规西药、西药加针刺治疗,根据WHO疼痛4级分级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81.2%;两组宫颈扩张率、第Ⅱ、Ⅲ产程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针刺加少量镇静药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鼠镇痛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针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镇痛机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并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血及内膜前列腺素PGF1α,PGE2 含量 ;血清Ca+ + ,K+ ,Na+ ,Cl-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降低 ,PGF1α含量显著升高 ,血清Ca+ + 下降 ,而Na+ 、Cl-、K+ 则呈上升趋势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治疗组血及内膜PGE2 含量明显升高 ,PGF1α含量显著降低 ,血清Ca+ + 、Na+ 、Cl-、K+ 数值均趋于正常组。结论 :针刺能通过对EMT大鼠的整体调节而达其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4种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慢性偏头痛是其最常见的致残并发症。小胶质细胞活化后释放多种神经兴奋性递质,影响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疼痛的发生与维持。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受体,在偏头痛慢性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主要就小胶质细胞在慢性偏头痛中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刺对其的调节作用进行阐述,提出小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针刺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新研究思路,以期为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前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DCSI)联合针刺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效果是否优于单独应用DCSI或针刺治疗。方法: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DCSI组、针刺+DCSI组,每组18只。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模型。DCSI给药方法为大鼠尾静脉注射80 mg/kg,1次/d,连续7 d;针刺组针刺"百会"水沟"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留针20 min,1次/d,连续7 d。5组分别于造模后1、3、7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6只大鼠制作脑组织切片测定脑梗死体积,6只大鼠测定脑组织含水量,6只大鼠测定脑组织乳酸含量。结果:模型组各指标的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说明模型制作成功。各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DCSI与针刺联合治疗组与单独应用DCSI或针刺的治疗组比较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针刺治疗大鼠脑缺血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徐嵘  关新民 《针刺研究》1993,18(4):280-284
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去势雌性大鼠血清骨钙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 6月龄 Wistar雌性大鼠 80只 ,随机分成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 ,术后 3个月随机抽取 3只去卵巢组大鼠处死后取胫骨上端做骨组织形态学计量检测。然后将去卵巢组大鼠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每日行针刺治疗 1次 ,10次为 1疗程 ,疗程间休息 3d,共治疗 3个疗程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最后所有大鼠于股动脉处取血 ,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骨钙素 ;取胫骨上端做骨组织形态学计量。结果 去卵巢组血清骨钙素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 .0 5 ) ;治疗后针刺组血清骨钙素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与假手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针刺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与假手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针刺组骨髓腔平均横径、骨髓腔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与假手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高血清骨钙素水平是针刺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椎管内麻醉用于辅助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ASA分级为I级或II级的320例经明确要采用椎管内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分别为160例。实验组患者针刺联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4μg/kg辅助镇静,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4μg/kg辅助镇静。记录两组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20 min(T2),30 min(T3)和患者苏醒后(T4)各时点的RR、MAP、HR、SPO2以及OAA/S评分情况,以及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患者在T2和T3时间点的RR和SPO2与用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照在T3时间点的OAA/S分级评分明显低于用药前的评分(P0.05)。在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椎管内麻醉采用咪达唑仑比使用依托咪酯具有较好的辅助镇静作用,安全性高,呼吸抑制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先椎管注射氟柠檬酸(FCA)对针刺“足三里”穴保护受高湿热刺激大鼠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以探讨脊髓内胶质细胞是否参与此针刺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不做任何刺激;湿热应激组(B)大鼠放入仿真模拟气候舱内[干球温度(40.0±0.5)℃,相对湿度(60±5)%],60 min后取出;针刺+湿热应激组(C)大鼠放入仿真模拟气候舱内做应激处理的同时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穴;FCA+湿热应激组(D)先向大鼠椎管注射FCA 1μL,60 min后做应激处理;FCA+针刺+湿热应激组(E)向大鼠椎管注射FCA 1μL后,再做电针和应激处理;椎管注射生理盐水(NS)+针刺+湿热应激组(F)向大鼠椎管注射NS 10μL后,再做电针和应激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腰膨大段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OX42的表达,并记录各组动物的胃黏膜损伤指数。结果:大鼠在高湿热刺激60 min后胃黏膜出现点、线状出血灶,并有溃疡形成。B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为33.7±2.8,而C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下降为20.4±1.6(P<0.01),同时腰膨大后角浅层中GFAP和OX42的表达有明显增加(P<0.01)。E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为24.1±2.7,腰膨大GFAP和OX42的表达有明显下调,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高湿热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脊髓腰膨大中的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