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喉痹是指咽喉红肿、闭塞、疼痛,甚则痹阻不通而言。本证临床比较常见,但妇女每逢经期即发咽肿喉痹者实为少见。余治一魏姓妇,35岁。自诉3年来每逢经期即发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周身不适,重则咽喉有阻塞感,呼吸或吞咽食物均感困难。经某医院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  相似文献   

2.
李莉 《河北中医》1989,11(3):22-23
喉痹一证,有虚实之分,初起肝肺火盛,上壅咽喉,多见肿痛,久则胆与三焦之火烁阴,迁延不愈,故《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中医认为咽喉疾病,由于内外邪毒结聚,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是其病理变化。喉痹为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乳蛾、喉痹、咽喉溃烂等病,兹录余师高濯风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咽喉溃疡验  相似文献   

3.
咽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风热喉痹,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虚火喉痹。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喉科心法,单蛾,双蛾》又说:"凡红肿无形者为痹,有形者是蛾"。将咽炎  相似文献   

4.
金匮肾气丸治喉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喉痹.每治每效,今举典型病案如下。吴××,男,52岁,1995年10月就诊。有慢性胃炎史,曾患喉痹5年.反复发作,每遇外感风寒或情恋不畅时喉痹加重。常子六种九、喉症九、三黄片、牛荣上清九及抗菌素等治疗,症状时力缓解,后仍守前法,治之无效。因出差南方返家,偶感风邪,喉痹乃作,咽部疼痛、咳嗽、声音嘶哑、来诊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津软、困倦、纳差、舌苦由微腻,脉浮细无力。经日:“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患者平素体弱,更有浪疾缠身,一振清利攻伐之品,虚当实治、虚其虚也.是故守前法…  相似文献   

5.
引言喉科是中医的一科,在《内经》中亦记载了一些喉科的病症,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欬论》:“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灵枢·痈疽篇》:“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人对咽喉病症已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有些喉症,可因内科疾病引发而成,也有些喉症,是某种痈疡发于咽喉所致;故古代医籍,往往将  相似文献   

6.
喉痹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所言"喉痹"有狭义、广义之分。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喉痹的基本病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在理论探讨喉痹病机和治疗的基础上,以实例佐证。喉痹之为病,为阴阳失常所致,关键所在复其阴阳。强调临床从其基本病机辨证,收效良好,为临床治疗喉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喉痹主要表现干咳,咽部红肿痛。《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之谓之喉痹”。五官科检查常见咽部红肿,喉底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喉痹一证,虽临床自觉症状单一.常不引人重视,但每因外感、饮食不慎、药物治疗而加剧,较多患者疗效不佳。笔者认为应作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中西合璧、有的放矢.才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心肺生理的相互作用及病理的相互影响 ,撰文了从肺论治冠心病见《辽宁中医杂志》第 1期 ,现就其治疗特点再作一探讨。1 辨证论治 谨守病机1.1 上焦阳微 ,血脉痹阻 ,温肺助阳行瘀。肺气不足 ,寒邪侵袭 ,阴寒乘之阳位 ,造成胸阳不展 ,心阳被扼 ,血不能向四外灌注 ,积于心络 ,寒气搏结 ,遏阳痹脉 ,不通则痛。证见胸闷气短 ,心痛彻背 ,感寒则甚 ,畏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淡苔白 ,脉沉弦结代。治以阳和汤加减 :麻黄、白芥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姜炭、桂枝、炙甘草、薤白、丹参、紫苏等 ;若阳虚之极 ,阴寒甚则以参附汤加细辛、良姜…  相似文献   

9.
一、对咽炎的认识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医藉《内经》里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可见古人对咽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黄老指出:“咽喉病既是人体内在病变的局部反应,亦能影响全身。”这种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正是中医喉科学的特点。黄老认为:上腭红肿及咽关肿痛者多属肺胃积热,或感受风邪;咽后壁干痛,干甚于痛,咽关色暗红者,多属于阴虚为患;若仅吞咽不利,似有一物梗塞,咽之不下,吐之不  相似文献   

10.
心痛是以左胸部憋闷、甚则刺痛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内经》中有“心痛”、“卒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之名 ,并对其产生机理及主要表现有较详论述。由于本病发病率高 ,起病急骤 ,“真心痛”、“厥心痛”之发作如救治不当 ,有猝死的可能 ,故对其辨证治疗均有相当难度 ,许多医家及著作视为疑难病或难治病。1 .病因病机1 .1寒凝心脉 ,痹阻胸阳 由于素体阳虚 ,或脾阳亏虚 ,或老年肾阳虚衰 ,致胸阳不足 ,加之阴寒之邪入侵 ,寒凝气滞 ,寒生蔽阳 ,使胸阳痹阻而为本病。如《类证治裁》所说 :“胸痹胸中阳微不运 ,久则阴乘阳位 ,而为痹结也…  相似文献   

11.
咽喉病在我国医学上向来受到重视,至令留传的第一部医书——内经早有很多记载,以后经过长期的经验,更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内经上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生气通天论)这是说明了喉属呼吸、咽属消化的两个不同系统。又说:”心欬之状、欬则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欬论)说明欬嗽猛烈能诱致咽喉肿痛。又说:“一陰一阳结、为之喉痹。”(陰阳别论)说明人体生理变化引起的喉病,这是内在的因素。内经上又说:“邪客于手少阳之脈令人喉痹,客于足少陰之络,令人嗌痛。”又说:“嗌中肿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咽部红肿疼痛,燥热感、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属风热喉痹。《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历代医家认为由于内外邪  相似文献   

13.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及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其《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于近代白喉肆虐,时医多未知悉西医白喉血清疗法所作。重视喉科病脉证并治,强调辨疾病本质及整体诊查与局部辨证相参合。阐明广义喉痹阴阳与“四时五脏气化”之学理,从三阴三阳气化说阐释喉痹“一阴一阳结”。融会中西治白喉,在时疫的基础上提出“痰毒”病原说。阴虚白喉和虚寒白喉辨治、遣方用药重辨证及蒐集喉科民间治法与验方,针对华南“阳燠气泄,中虚湿盛”的体质特点,凸显地域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4.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梗阻不利或声音嘶哑之证,虚实寒热外感内伤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阻痹为肿为痛为嘶哑。临床上属火者居多,寒者百中难得一二,故世人多用清凉解毒或养阴利咽之品治之,对于阴证喉痹,临床每易疏忽,若辨证不准治疗不当不仅无效甚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今结合临床,谈谈笔者对阴证喉痹的认识与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6.
变法治喉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以咽喉疼痛不舒,或似有异物阻于咽喉为主要表现。医家多从风燥痰热或阴虚火旺论治,不应则需变法巧治,临床每易疏忽,兹举例如下,以资参考。一、阳虚喉痹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外感热病或急性乳娥治不如法,过用寒凉滋腻之品,戕阳伐气,邪入少阴,以致火虚于  相似文献   

17.
<正>"胸痹"的名称,始见于《灵枢·本藏》:"脉大则多症。饮,善病胸痹。"临床上以胸膺部满闷憋塞甚则疼痛为主。《金匮要略》胸痹篇第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从脉象上推证病机,不管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脉,太过就是盛于正常,不及是不足于正常,太过邪气盛,不足正气虚。阳得阴脉,上焦阳虚;阴得阴脉,为阴寒内盛;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特别是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当阴寒之邪痹阻胸阳,痹阻者,不通也,不通则痛。因此,二者相互搏结,形成胸痹。病机概括为"上焦阳虚,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晚年所辑《景岳全书》是毕生研习经旨及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书卷二十八之咽喉篇对咽喉病的证治,辨析精湛,见解独到,启人思路。现采摭其要,探析如次。喉痹非独火证治疗亦可温补自王冰以心主及三焦气热内结释《内经》“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始,后世医家对  相似文献   

19.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塞。重者心痛彻背或背痛彻心。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素体阳虚,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但临床也见脾运失司,清阳不升,胸阳不振之胸痹,笔者临床多年,对一些胸痹患者,用健脾升阳法治之,也获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巨气虚阳虚型证见心悸、心慌、心中惕摄而动.阵发性气喘,伴气短、自汗乏力.畏寒胸闷.舌谈或有瘀点,舌体胖墩,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虚无力。治宜益气温阳,开痹通络。若阳虚甚重或寒邪复侵,则致胸中阳气痹阻而引发心梗,并发急性循环衰竭、心前区或胸骨后卒然疼痛而剧烈.胸闷气憋.伴冷汗烦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昏厥,脉细或结代。治宜急予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四逆场、独参场治之。闭一〕王某某,男,49岁。冠心病史5年余。来诊检查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片示:主动脉增宽。曾眼西药效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