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伤害性电活动的作用,探讨电针在脊髓背角水平调控伤害性信号的效应特征。方法:采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25只正常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电活动,在神经元的足底感受野(RF)给予连续高强度电刺激诱发神经元的windup,而后于大鼠同侧“足三里”穴区进行不同强度(1 mA或2 mA)的电针(EA1 mA、EA2 mA)干预10 min,刺激频率为2 Hz/15 Hz,然后再次以相同条件诱发WDR神经元的windup。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干预前后,WDR神经元伤害性放电成分的总数量及windup现象的变化。结果:EA1 mA和EA2 mA均显著减少了WDR神经元Aδ和C成分及后放电的数量(P<0.01,P<0.001),且EA2 mA对C成分的抑制率显著高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干预减弱了WDR神经元的windup现象(P<0.05,P<0.01),且EA2 mA的效应要强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作用于WDR神经元的非感受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离子微电泳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观察了P物质(SP)对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和慢性伤害性痛放电的影响以及与5-羟色胺(5-HT)和生长抑素(SOM)的关系。结果表明:(1)电泳SP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位放电增多。(2)电泳SP又可抑制福尔马林(Formalin)引起的神经元慢性伤害性痛放电。(3)电泳5-HT和SOM可抑制SP及慢痛诱发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上述结果提示: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脊髓内SP起着传递痛觉信息和镇痛的双重作用,5-HT和SOM可通过抑制SP的效应,参与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3.
腺苷参与弱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抑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脊髓横断大鼠,以腰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为指标,观察弱电针对WDR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静注腺苷受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用50Hz,1.0~1.5mA的连续波电针″阳陵泉″-″悬钟″后,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减少,茶碱和咖啡因可阻断电针的抑制效应。提示弱电针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无伤害性反应,腺苷可能参与此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脊髓伤害性感觉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麻醉下小鼠的腰髓进行伤害性刺激诱发单一神经元放电的细胞外导出。于该末梢感觉区给予C纤维阈值2倍强度的电刺激,引起诱发放电作为伤害性信号。记录该诱发放电作为对照,后于相当于足三里穴部位针刺,行雀啄刺、捻针法30秒钟,观察诱发放电的变化。随后,于上位脊髓通过普鲁卡因浸润或切断脊髓以阻断神经联系后,给予同样的针刺激并观察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针“夹脊穴”抑制创伤痛诱发的脊髓FOS蛋白表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用雄性、成年SD大鼠,以截肢造成创伤痛。用ABC法检测Fos蛋白作为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指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创伤痛情况下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深入探讨C-fos原癌基因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和电针“夹脊穴”镇痛的机理。本实验结果表明,截肢性创伤痛传入信息诱发脊髓内多层神经元C-fos原癌基因表达,其表达产物Fos蛋白,于伤后5h,以后角Ⅰ-Ⅱ及Ⅴ-Ⅵ层内最多;并首次报道电针“夹脊穴”能明显抑制上述表达过程,表现为Fos蛋白形成减少。提示,电针“夹脊穴”缓解术后痛的作用与抑制伤害性传入冲动诱发的脊髓原癌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论采用引导单纤维传入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和热烫甩尾测痛的行为实验模型,分别以鼠尾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传入放电和热烫甩尾潜伏期(TFL)为指标,在感受器水平对交感神经调制外周痛觉感受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探讨。在电生理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大鼠腰骶部交感5min,可使压力刺激诱发的PMA传入放电先增加后减少,腹腔注入外周交感神经阻断剂6--OHDA,上述交感神经刺激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7.
李韶  吴晓平 《针刺研究》1998,23(1):16-30
实验在60只SD大鼠上进行。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痛兴奋神经元(PEN)的自发放电和伤害性刺激的诱发放电。主要观察中脑楔状核(NCF)内微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乙酰胆碱(ACh)对PAG内PEN的痛放电影响,以及TRH与NCF内胆碱能神经的关系。结果表明:(1)NCF内分别注入TRH(0.5μg/0.5μl)和ACh(2.5μg/0.5μl)均能明显抑制PAG内PEN的痛放电频率。而将等剂量TRH注入NCF背侧的下丘内,对PAG的痛放电则无明显影响。(2)预先注入阿托品(2.5μg/0.5μl)再注入TRH或ACh,阿托品能阻断ACh对PAG痛放电的抑制效应;但不影响TRH的抑制作用。(3)单独注入阿托品(2.5μg/0.5μl)对PAG的抑制效应也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外源性TRH和ACh都参与NCF对伤害性信息的调制作用,ACh的抑制效应是经m-受体介导的;而TRH的作用似乎与m-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巨虚与大肠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采用末段结肠扩张作为伤害性结肠传入刺激,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蓝斑核(LC)神经元活动。针刺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和大肠经合穴合谷,观察LC神经元放电反应的一般特性、结肠扩张刺激诱发LC神经元放电反应及针刺上巨虚、曲池对结肠扩张刺激诱发LC神经元放电反应的影响。结果结肠扩张可以诱发LC神经元放电增加,增加率为127.33%±45.48%,针刺上巨虚和合谷均能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抑制率分别为38.24%±7.69%和21.29%±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上巨虚和结肠伤害性传入信号在LC神经元发生会聚和相互作用,针刺上巨虚能显著抑制结肠扩张激活的LC神经元放电,可能是上巨虚和大肠相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刺激中缝背棱(DR)影响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单位放电。并探讨DR在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过程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在脊髓La的背角区上,记录到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SD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病敏神经元的放电。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后观察到:(1)DMH痛兴奋单位的自发放电和痛诱发放电的频率明显减少。且痛诱发放电的时程明显缩短;(2)DMH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上述结果提示:DMH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2.
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FOS蛋白在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腰膨大的表达,并观察电针“夹脊穴”对其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仅有少量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FLI),佐剂关节炎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的Ⅰ、Ⅱ、Ⅴ层,模型加电针组FLI细胞减少,尤以Ⅰ、Ⅱ层减少明显,单纯电针组FLI细胞在脊髓背角Ⅰ、Ⅱ、Ⅴ层均有,但以Ⅲ、Ⅳ层居多。各组实验动物FOS样阳性免疫反应光密度测定结果为:模型组光密度值最高,单纯电针组次之,电针加模型组又次之,正常对照组光密度值最低,三组间均P<0.O1。提示电针夹脊穴可抑制佐剂诱发的脊髓FOS蛋白的表达,对与伤害性信息传导有关的脊髓神经元的激活具有压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交感神经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三觉  朱军 《针刺研究》1989,14(1):100-100
采用神经纤维细束分离技术,分离太鼠尾神经的C类纤维,记录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台致痛剂引起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慢性痛放电)。剌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这种单位持续放电数量显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交感神经效应时程较长,可以反复激发。局部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也引起类似效应,结果证实交感神经能够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提示处于持续放电状态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对交感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 配伍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DAPT)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源性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中纤维化标志物fibronectin(FN)、N-cadherin 及Notch1/Jagged1信号通路分子Notch1、Jagged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肾纤维化的机制。方法?HK-2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无特殊处理)、模型组(TGF-β1 10 ng/mL)、丹参酮ⅡA组(TGF-β1 10 ng/mL+ 丹参酮 ⅡA 5μmol/L)、DAPT组(TGF-β110 ng/mL+DAPT 10μmol/L)、丹参酮ⅡA+DAPT组(TGF-β1 10 ng/mL+丹参酮 ⅡA 5μmol/L+DAPT 10μmol/L)。采用RT-qPCR、Western Bol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细胞间质纤维化指标FN、N-cadherin 及Notch1、Jagged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组HK-2细胞FN、N-cadherin、Notch1、Jagged1 mRNA及蛋白呈低表达,模型组HK-2细胞FN、N-cadherin、Notch1、Jagged1 mRNA及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各干预组HK-2细胞FN、N-cadherin、Notch1、Jagged1 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丹参酮ⅡA+DAPT组HK-2细胞FN、N-cadherin、Jagged1 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丹参酮ⅡA组及DAPT组(P<0.05);丹参酮ⅡA+DAPT组HK-2细胞Notch1 mRNA及蛋白表达低于丹参酮ⅡA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 配伍DAPT用药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FN、N-cadherin的表达缓解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协同干预Notch1/Jagged1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缓解内脏痛的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的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活动.针刺选用与直结肠同神经节段支配的同侧和对侧"足三里"穴位.结果:内脏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体表机械刺激和"足三里"穴位手针刺激可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急性脊髓化实验,针刺对侧"足三里"穴位抑制CRD反应的效应完全消失.结论:针刺和内脏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和相互作用,针刺穴位能够抑制内脏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反应,且这种作用需要脊髓上中枢参与.  相似文献   

16.
激活GABA_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脑室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 ,微电泳导入Bic部分阻断电针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反应 ,说明GABA可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中脊髓节段性抑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激活GABAB 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 ,以针刺“次”穴后痛阈最大变化百分率判断镇痛效应 ,观察脑室注射 (icv) 5μL或蛛网膜下腔 (ith)注射 1 0 μLGABAB 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每组 6~ 8例。结果 :icvGABA( 1 2 5μg、2 50 μg、50 0 μg)或GABAB 受体激动剂苯氯丁氨酸 (Baclofen ,2 5ng、2 50ng、2 50 0ng)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icvCGP 55845( 5ng、50ng)可大部分阻断GABA和Baclofen的镇痛效应。针刺双侧“次”穴( 50Hz,1~ 2mA) 1 0min ,痛阈提高到针前值的 ( 1 42 .5± 2 .1 ) % ,镇痛效应显著。针前icvCGP55845针后痛阈分别提高到 ( 1 1 1 .2± 1 .2 ) %和 ( 1 1 2 .1± 1 .1 ) % ,阻断率分别为 73 .7%和 71 .6% ,和事先icv生理盐水 ( 1 43 .7± 2 .0 ) %相比 ,阻断效应明显。若针刺前ithCGP 55845( 50ng、50 0ng) ,也能明显阻断针刺镇痛效应。结论 :脑内注射GABA或Baclofen可通过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温度的艾灸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探索不同温度艾灸在脊髓水平的初级起效机制。方法 87只SD雄性大鼠,在麻醉状态下暴露L1段脊髓,采用玻璃微电极在脊髓后正中沟旁开0.5mm处探查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放电后即通过刷毛及有齿镊夹皮确定神经元类型,之后依次于神经元放电恢复稳定后给予大鼠足三里穴41℃、45℃、49℃艾灸刺激,同时记录脊髓背角神经放电频率。结果低阈机械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Ⅱ层、Ⅳ层;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多分布在I层;广动力型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广,以Ⅳ层,Ⅴ层为主。三类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最低。与艾灸前相比,不同温度艾灸对低阈值机械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影响不明显(均P0.05),49℃艾灸可明显增加伤害特异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45℃艾灸可显著增加广动力型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不同温度艾灸相互比较对艾灸前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差值及变化率,49℃艾灸对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45℃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在脊髓背角的传入主要以兴奋伤害特异性神经元与广动力型神经元为主,其中,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49℃艾灸对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8.
对侧电针穴位对外周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信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抗痛结构以及通过下行抑制系统来对抗伤害性传入冲动而产生镇痛效应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资料。电针对外周神经的作用如何,目前资料不多。有人观察到电针刺激对外周神经有压抑作用,但多数为“同纤维”效应,即A纤维被兴奋时,动作电位A波受压抑。少数实验中也出现“异纤维”效应。即仅有A类纤维被兴奋但压抑效应却可涉及C波。还有人观察到电针大鼠“足三里”、“环跳”对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在55只雄性SD大鼠PAG区记录到65个伤害性神经元,观察了AII对PAG伤害性神经元电活动以及吗啡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AII(50ng,1μg,2μg/5μl,i.c.v.)对PAG区痛兴奋神经元(PEN)电活动产生显著的兴奋效应;(2)9个PAG痛抑制神经元(PIN)在给AII后8个产生抑制效应,一个无反应;(3)AII(50ng,2μg/5μl,i.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内关穴抗急性心肌缺血(AMI)损伤的自主神经效应路径和可能的有效物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电针内关组(C组),每组6只。各组分离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左侧交感神经,BL-420E+生理仪记录放电情况。B、C组Pit股静脉注射制作AMI模型,C组造模后5min电针左侧内关穴治疗。最后免疫组化ABC法、NADPH-黄递酶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延髓迷走神经复合区及脊髓(C8-T2)外侧角的P物质(SP)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观测各组大鼠心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自主神经SP、NOS灰度值。结果:造模前A、B、C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分别为(5.12±0.67)、(5.13±0.36)、(5.05±0.47)次/min,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分别为(23.21±3.23)、(22.84±2.18)、(23.04±4.32)次/min,组间比较均无差异;造模后0min时B、C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增加、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减少,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20minC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放电频率恢复明显,与A组比较均无差异,与B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A组PVN、延髓迷走神经复合区、脊髓(C8-T2)外侧角的SP灰度值分别为(115.44±12.20)、(84.64±14.50)、(43.32±12.14),NOS灰度值分别为(98.03±14.72)、(64.60±12.33)、(40.33±10.42),B组各部位SP灰度值小于A组,组间有差异性(P〈0.05),C组各部位SP灰度值均高于A、B组,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B组各部位NOS灰度值增加(P〈0.05),C与A组各部位NOS灰度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内关穴对AMI大鼠的保护效应与自主神经及中枢SP、NOS的协调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