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五脏之病,俱能生痰”之说,见于《景岳全书》,它着重以脏腑学说为根据,阐明痰证的发病规律、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原则,对痰证辨证论治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试结合临床略陈管见。五脏生痰的机理中医认为,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病理变化的产物。脏腑的阴阳偏胜,气血失和,气化失常,或感受外邪等均可生痰,其中与肺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前贤曾概括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实为精辟之言。  相似文献   

2.
薛汉荣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视“肾为生痰之本”,认为肾虚为痰浊产生的重要内因,当辨清肺、脾、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临证擅以“理肾”为治疗大法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达到“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 李士材言:“脾为生痰之源”,柯韵伯则进一步曰:“肺为贮痰之器”,稍后徽州名医吴澄在《不居集》中则强调“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未久,陈修园、林珮琴等又大讲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理,阐述了痰证和脾(胃)、肺、肾的关系,后世医家对此也予以了较多的探讨。然  相似文献   

4.
慢性支气管炎痰辨证的实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是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主症之一,亦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个指征。从本证而论,肺之通调失司,脾之运化失健,肾之蒸化无权,皆能聚水而生痰。然而从标证而言,又有因热而结痰,湿滞而生痰等等,故有从痰的性状而分:“沫清是寒痰”、“多而易出是湿痰”、“稠浊是热痰”、“少而粘连不易出为燥痰”,用以在临证上辨别不同病机,从而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蒋宝素,江苏丹徙县人,集其四十余年经验而成《问斋医案人其中对痰饮的认识颇多创见,今略举其端,以飨同道。1探病穷源,要在脾肾蒋氏认为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他指出,“盖痰因病生,非病因痰致”,“痰即津液、精血、脂育之所化”,其形成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盖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二者功能失调,均可来湿而成痰饮。蒋氏云:“然肾为水胜而司五液,当以肾为生痰之源为是”、“五液管居于肾,化生于冒,当以牌肾为生突之源,肺胃乃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脾应湿热不化,酝酿生痰”。蒋氏还重视内伤七…  相似文献   

6.
1 火发于心肝 痰生于脾肾徐福松教授在其所著《男性病治疗》中总括男科诸证分虚实 2证 ,“发于肝、心者 ,以实证居多 ;发于肾、脾者 ,以虚证居多。”并归纳为“实则治心肝为主 ,虚则治脾肾为主”的 2个治疗规律。脾为痰之源 ,肾为痰之本 ,此为常理。五脏皆可生痰 ,而徐教授独重脾肾 2脏 ,认为不但生痰 ,且易化痰火。常在临证中指出 :现代人生活较安逸 ,少动久坐 ,气行迟滞 ,或酒酪甘浓 ,过饱饮食 ,斫伤脾胃 ,聚浊成痰 ;或放荡形骸 ,施精过度 ,不知保全 ,肾阴亏损于下 ,虚火泛于上 ,炼精 (津 )为痰。心有妄思不得 ,为外所惑 ,心火独盛 ;或…  相似文献   

7.
论肾生痰     
痰乃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其形成机理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故而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依笔者之见,痰的形成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可谓“肾为生痰之根”。今就肾生痰之病理机制、临床意义和现代认识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林兰教授根据甲状腺解剖位置及经络循行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临床经验,首次提出了甲状腺为“奇恒之府”,其生理功能为“助肝疏泄,助肾生阳”。其病机为郁、热、痰、瘀、虚。常见的主要证候为:邪热外感证、肝气郁结证、肝郁火热证、气郁痰凝证、气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肾阳亏虚证、阴阳两虚证9大证候。  相似文献   

9.
哮喘缓解期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哮喘的治疗 ,古代医家多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昌 ,以“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为原则。对于缓解期的治疗则根据肺虚、脾虚、肾虚等偏重不同 ,分别治以补肺固卫、健脾化痰或补肾摄纳等。1 哮喘本为肺脾肾不足哮喘病位在肺 ,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哮喘的病理产物主要为痰 ,痰的产生除与肺有关外 ,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由脾肾。”明代医家王节斋云 :“痰之本 ,水也 ,原动于肾 ;痰之动 ,湿也 ,主于脾。”即指出脾肾两脏在痰生成方面的作用。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的…  相似文献   

10.
治痰通气法源于《丹溪心法》、“善治痰者,小治痰而先治气”,“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兼痰”的理论。痰病变化百端,症候复杂,所以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导致多种病证,故“诸病多因痰而生”。  相似文献   

11.
浅谈肺系疾病的上盛下虚证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盛下虚”证是肺系疾病中支饮、哮喘等慢性肺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常见的证型。“上盛”即指痰浊壅肺,或外邪干肺;“下虚”是指肾之阴阳虚损。上盛下虚的病因主要是久病致虚,因痰致实,误治致变,复感外邪,阴阳亏损五个方面。久病咳喘伤及肺气,迁延日久不愈,伤肺及肾,则肺肾俱虚。由于患者素体和感邪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肺肾气(阳)虚和肺肾阴虚两种证候。在上盛下虚证中形成痰的原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损,津液失于输化而成,即因虚而生痰也。痰浊壅阻,则肺失宣降,上逆为喘,即因痰而致实也。本虚标实之咳喘证以肺实为主者,治当以祛邪为急,尤以治痰为重要法则,但临床往往因辨证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理痰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方芡实、清半夏、黑脂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片,主治痰涎为患.张氏用之"屡次能建奇效","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此方组方精妙,尤以芡实的应用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思路浅析如下. 1 肾失封藏,痰涎内生 自先秦迄金元,中医学对于痰的成因,基本上囿于脾胃、脏腑之气化营运,治则主要是健脾、肃肺、化痰.到明代,痰病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发展,其显著突破首先是王节斋提出的"痰之本肾也,原于肾"之说,在痰病理论发展上独树一帜.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相似文献   

13.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4.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15.
橘红在痰证中的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证”,泛指痰液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故有“痰生百病”之说,此处的痰是指病因而言。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关于妇科痰证的论述和医案颇有特色,通过结合医家原著,从虽有痰象,非必痰证;虽有痰证,非必痰药;确是痰证,可用痰药;不可拘泥肥人多痰说四个方面探析其妇科痰证的学术特点。并概括其治疗妇科痰证的三个特点:痰证不同,方法不同,灵活运用;痰浊为标,正虚为本,标本同治;究诸痰证,本虚标实,区别论治。痰证以五脏为本,五脏之本虚以脾肾为重;痰证以痰浊为标,痰浊之标实按痰性分治。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松教授从痰火辨治男科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双纶 《新中医》2000,32(3):6-6
徐福松教授在其所著《男性病治疗》中总括男科诸证分虚实两型 :“发于肝、心者 ,以实证居多 ;发于肾、脾者 ,以虚证居多。”并归纳为 :“实则治心肝为主 ,虚则治脾肾为主”的两个治疗规律。今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1 火发于心肝 ,痰生于脾肾脾为痰之源 ,肾为痰之本 ,虽然五脏皆可生痰 ,但徐教授认为脾肾二脏 ,既能生痰 ,也可化痰火。因现代人生活较安逸 ,少动久坐 ,气行迟滞 ,或酒酪甘浓 ,过饱饮食 ,斫伤脾胃 ,聚浊成痰 ;或放荡形骸 ,施精过度 ,不知保全 ,肾阴亏损于下 ,虚火泛炎于上 ,炼精 (津 )为痰 ;心有妄思 ,为外所惑 ,心火独盛 ,或情…  相似文献   

18.
文双纶 《河南中医》2000,20(1):16-17
徐福松教授在其所著《男性病治疗仲总括男科诸证,分为虚实二型:”‘发于肝、心者,以实证居多没于肾、脾者.以虚证居多。”并归纳为:“实则治心肝为主,虚则治脾肾为主”这两个治疗规律。亚火发于心肝,痰生于脾肾脾为痰之源,肾为痰之本,此为常理。五脏皆可生痰,而徐教授独重脾肾二脏,不但生痰,亦可化痰火。现代人生活较安逸,少动久坐,气行迟滞,或酒酪甘浓,过饱饮食,研伤脾胃,聚浊成痰;或放荡形骸,施精过度,不知保全,肾阴亏损于下,虚火炎于上,炼精(津)为痰。心有妄思不得,为外所惑,心火独盛;或清志不遂,肝气都迫…  相似文献   

19.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20.
张安平 《河南中医》2001,21(4):58-59
痰、喘、嗽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组特有证群 ,且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现代医学多诊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多冬春发病 ,乃危害老年人健康一大症。笔者近年来采用助阳健脾法为主 ,辨证用药 ,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1 痰喘嗽的病机与治则本病证的形成 ,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因触冒风寒 ,劳逸失度 ,饮食不节而诱发。老年人阳气已衰 ,致使三焦气化不利 ,肺不宣降则水气内停 ;脾不运化则水湿聚中 ;肾阳不化则寒水泛滥。水停饮留 ,聚湿成痰 ,则为喘为嗽。故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无湿不生痰 ,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