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验用Wistar大鼠 ,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面颊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 2V和 1 8V分别低和高于C纤维阈值的两种强度电针“足三里”或“下关”穴 ,观察对此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及损毁中缝大核 (NRM )后的变化。损毁NRM后低强度 (2V)电针“下关”穴 ,对伤害性反应从针中到停针后 2 5min ,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 .0 5~ 0 .0 0 1 ) ,与损毁NRM前相比 ,抑制幅度稍低。而低强度电针“足三里”穴 ,与NRM损毁前的电针效应相类似 ,无论是针中还是针后都无此镇痛效应。损毁NRM后高强度 (1 8V)电针“下关” ,从针中到停针后 2 0min对会聚神经元痛反应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0 1 ) ,但与损毁前相比抑制作用减弱。而 1 8V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在损毁NRM后消失 ,与NRM损毁前电针此穴明显镇痛的效应相比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近痛源部位的“下关”穴电针镇痛效应 ,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节段内痛抑制机制实现的。高强度 (1 8V)电针虽与NRM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NRM的完整 ,表明“下关”镇痛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 ,而远神经节段穴位“足三里”强电针(1 8V)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则与NRM关系密切。表明远隔穴位针刺的广泛性镇痛作用可能必须通过脊髓上NRM?  相似文献   

2.
何晓玲  朱兵 《针刺研究》1993,18(4):271-275
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不同强度及不同穴位的电针对该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低强度(2V)电针与痛刺激近节段的下肢穴“足三里”对会聚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头面部的远节段穴“下关”则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特异性。高强度(18V)电针分别给予“足三里”或“下关”对该神元的伤害性反应均可引起明显而持久的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3.
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乡  张守信 《针刺研究》1995,20(1):54-59
本工作选用足少阳胆经的“上关”和“阳陵泉”及与之对应的足阳明胃经的“下关”和“足三里”,但“上关”和“下关”位于头部的颧弓上下,同为三叉神经支配。而“阳陵泉”和“足三里”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同受腓总神经支配。分别观察电针这四个穴位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及其由牙髓或尾尖饬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的效应,分析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线或神经支配节段性的关系。观察到电针“上关”和“下关”均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其两种刺激所引起的伤害性反应。但对牙髓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约-60%,5~10分,P<0.05~0.001),而对尾尖伤害性反应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或仅为-30%。电针“阳陵泉”或“足三里”也可激活NRM神经元并抑制两种伤害性反应,但对尾尖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比对牙髓的强而持久,前者为-60%~-40%,30分钟(P<0.05~0.001),后者为-40%,5~10分钟(P<0.05~0.001)。上述事实表明,头部穴位电针对牙痛,后腿穴位电针对尾部痛的镇痛作用更好。指出穴位相对特异性似不依经线区分,而与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我们过去的实验证明,针刺面部穴位的镇痛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的,并在三叉神经脊束核由可以产生相应的诱发电位。为了进一步探讨镇痛的作用原理,我们在动物实验中观察,电针条件下三又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和三叉神经逆行动作电位的变化。一、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核诱发电位的影响刺激眶下神经可以在同侧三叉神经核范围内产生一个诱发电位,即先出现一个短时程的负相电位(简称N波),继之以一个长时程的正相电位(简称P波)。经实验分析N波及P波均为三叉神经核二级神经元产生的突触后场电位。电针分为二组,一组电针刺激同侧下颌神经;另一组电针“足三里”等穴位。电针的时间为5分钟,停针后再观察5分钟。在刺激神经干的11只家兔中有6只可以见到电针时中枢诱发电位呈不同程度的减弱,停止电针后均见恢复。而在电针作用下P波的变化往往比较敏感,个别动物P波可以完全消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试图以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EP)为指标,探讨电针刺激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之间在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同时为临床寻找更为有效的穴位和适宜的电针刺激参数。现将25只兔的实验结果介绍如下:1.用频率为15赫的电针刺激腰1穴(新部位)或“次髎”穴时,对EP的压抑作用最为明显;“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的作用次之;“曲池”穴和“四白”穴无何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穴位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EP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有关。2.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用频率为5、15、40和80赫电针刺激“次髎”穴,结果发现以5和15赫的频率对EP的压抑作用最明显;40赫的作用较差;80赫无何作  相似文献   

6.
刘乡  黄平波 《针刺研究》1997,22(4):295-295
采用选择性阻断无髓C纤维的神经毒辣椒素(Cap)施于支配“足三里”的大鼠腓总神经干上,观察到1%Cap可使C复合动作电位明显减小,于给药后0、5、15、30和45分钟时分别为给药前C波波幅的68.3%。59.3%、56.9%。56.80和55.4%,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n=9)。但C波并未完全消失。1.5%Cap对C纤维的阻断效应于5分时较强为46.3%,15和30分时分别为54.5%和53%,与1%Cap的接近。延长1.5%Cap作用时间到24小时后,6例实验中4例C波减小,2例完全消失。在Cap处理前,电针“足三里”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于针后0、15、20和30分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n=7)。但在1.5%Cap作用腓总神经30分C波被部分阻断的情况下,电针“足三里”虽仍能使痛反应减小,但镇痛效应已大大削弱,无统计学意义。在一例腓总神经的C波几乎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电针该侧“足三里”对痛反应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电针对侧“足三里”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结果表明传入C纤维在穴位针刺引起镇痛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绝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7.
穴位是针刺信息的始发部位,某些穴位处皮内有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me,AChE)阳性神经,这类神经末梢的多少和种类与穴位对刺激的反应性有一定关系。“足三里”穴区主要为腓深神经分布。有实验证明切断腓神经可使“足三里”针刺镇痛效应消失,说明腓神经是“足三里”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路径。本研究对腓深神经中 AChE 阳性纤维来源的追踪,旨在为“足三里”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 动物 SD 大鼠10只,体重200~260g,雌雄不拘,南京动物供应中心提供。分为2组:第一组8只,第二组2只。2 实验方法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下,在“足三里”穴区作长约1.5cm 切口,分离暴露腓深神经,在15min 内将  相似文献   

8.
刘乡 《针刺研究》1996,21(1):4-10
针刺镇痛是通过机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我们应用电生理技术,以脑镇痛系统主要下行抑制起源部位中缝大核(NRM)为中心,系统地研究了大鼠大脑皮层和某些核团对NRM的调控及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NRM神经元大多数可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抑制或兴奋抑制转化型反应。电针(EA)“足三里”或其他穴位可以激活NRM,抑制伤害性反应呈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NRM神经元受导水管周围灰质、尾核头部和伏核的调控,刺激这些核团可激活NRM引起镇痛。而外侧缰核对NRM具有刺激中兴奋,刺激停止后抑制的双向作用,且此种作用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发现损毁这些核团中的任何一个,电针镇痛作用均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痛反应的增大,即痛觉过敏。表明这些核团参与针刺镇痛,并起重要作用。还提示,在脑内各部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情况下,穴位针刺才能发挥最大的镇痛作用和最佳疗效。伏核和尾核头部微量注入吗啡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电针“足三里”的镇痛作用。而导水管周围灰质注入纳络酮,则不仅阻断电针“足三里”和腹腔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而且阻断刺激伏核和尾核头部激活NMM引起的镇痛效应。表明内源性吗啡物质为这些镇痛结构参与电针镇痛的主要递质。电解毁损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mⅡ)可使E  相似文献   

9.
不同穴位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贺春  万有  王韵  韩济生 《针刺研究》2002,27(3):180-185
目的 :比较不同经穴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方法 :选用大鼠L5/L6 脊神经结扎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 ,给予不同经穴的电针治疗 ,穴位选用“夹脊”(L5)、“环跳”、“委中”、“阳陵泉”和“足三里”。采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 ( 50 %缩足阈值 )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 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分别于电针后即刻、2 4hr、48hr和 72hr检测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电针后即刻、电针后 1 2hr、2 4hr和 48hr检测机械性痛觉超敏 ( 50 %缩足阈值 ) ,以观察其疗效。结果 :以上五个穴位单次电针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均可持续至电针后 2 4hr,其中“委中”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电针后 48hr;对机械性痛觉超敏的镇痛作用即刻效果较好 ,电针后 1 2hr消失。五个穴位镇痛强度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 :临床经验提示穴位选择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实验条件下 ,“委中”穴电针后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最长 ,可以认为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1.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rats anaesthetized with uraethane. The sponta-neous discharges and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convergent neurons in the right trigerninal nucleus cau-dalis(TNC) to noxious stimuli at receptive field (cheek) were recorded extracellularly with glass mi-cro-electrode. Electroacupuncture (EA ) was applied at bilateral " Xiaguan" (ST 7 on face ) or "Zusanli" (ST 36 on shank) acupoint with Iow (2V) and high (18V) intensity. The noclceptive re-sponse of convergent neurons in TNC could be inhihited by low intensity EA applied at "Xiaguan" butnot "Zusanlil", showing th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High intensity EA at either "Xiaguan" or "Zusan-li" also reduced the nociceptive responses, showing the analgesic extensiveness of acupoints. We sug-gest that "the gate of control" mechanism plays a main role in low intensity EA and "diffuse noxiousinhibitory controls" (DNIC) rnechanism does so in high intensity EA.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ocation of acupoints,  相似文献   

12.
双侧损毁腹外侧眶皮层对电针抑制大鼠甩尾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吕方  唐敬师 《针刺研究》1996,21(2):39-42
本研究在浅麻大鼠发现,电解损毁双侧腹外侧眶皮层(VLO)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甩尾(TF)反射的抑制效应;但对弱电针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VLO参与伤害感受调制,它可能在强电针兴奋细纤维(Ⅲ、Ⅳ类)产生的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我们提出的脊髓-丘脑中央下核(Sm)-VLO-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脊髓负反馈痛调制环路的设想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以往工作证明,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CM)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本文比较了用利多卡因局部改变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机能状态前后电针对 CM 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是否参与对 CM 核电针效应的下行性调节。实验用猫,硫贲妥钠麻醉下开颅,暴露右侧十字沟周围皮层,于同侧 CM 核上方颅骨钻孔。分离左侧(?)浅神经,以便施以伤害  相似文献   

14.
陈正秋  石宏 《针刺研究》1995,20(1):15-19
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及微电泳技术,观察到:毁损大鼠皮层SmI后,电针穴位对丘脑束旁核(Pf)神经无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被减弱;微电泳导入ACh能抑制SmI毁损大鼠Pf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其作用与SmI完整时电针对其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相似。结果表明,ACh是参与皮层对丘脑Pf神经元针刺镇痛下行调节的神经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猫的十字沟前区与腹后外侧核在针刺镇痛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曾有报道,中枢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均参与针刺镇痛的整合作用,其中后者可能起主要作用即。在针刺镇痛的下行调节机制中,本实验室曾证明猫的大脑皮层SII区、SI区和十字沟前区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对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髓板内核群的下行调节,本文试图探讨丘脑特异投射系  相似文献   

16.
电针不同穴位对丘脑腹侧基底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群  徐维 《针刺研究》1991,16(1):27-31
<正> 一般认为针刺镇痛效应存在着穴位相对特异性,如“腰背委中求……”即是对此的描述,而且认为这种特异性和神经系统有关。丘脑腹侧基底核(VB)是躯体感觉特异传导系统第三级神经元所在地,近年来不少资料提示VB和伤害性信息传递有关。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