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要略》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用药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 据药功效,专病专药 《金匮要略》辨证用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以其独特功效来克制病邪。如对狐惑病利用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煎水洗前阴,治前阴蚀烂,利用雄黄解毒杀虫之功效,火烧熏后阴,治后阴蚀烂;对寒疝病利用乌头之大辛大热破积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关于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本文仅就前二十二篇所载205首方剂的配伍情况,探讨如下规律。一、相辅相成的配伍 1.性能相近的药物配伍,可互相增强疗效。仲景在《金匮》一书中,往往把性质相近、功效类同的药物配伍使用,这些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协同作用,互增疗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如:痉湿喝病篇大承气汤,大黄性味苦寒,泻热通腑,芒硝性味咸寒,润燥通便,二者同用,则泻热通腑之力更强。《金匮》一书,按此规律配伍的药物还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麻子仁丸中的枳实与厚朴,血痹虚劳病篇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中桂枝与茯苓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方剂中用获警或用桂枝的方剂颇多,可见两药的重要性,所载205首方剂中桂校茯苓配伍应用的方剂共10首,笔者仅对其配伍应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的根部,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本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想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日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药性论》曰:“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瘦疾单,治小儿惊痛,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药品化义》曰;“换等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  相似文献   

4.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5.
王建康 《四川中医》1997,15(7):9-10
养血药,具有补养人体血液的功效。血液对人体起着营养和滋润功能,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疾病的产生、发展、恢复过程与血液关系密切。因此,在遣药组方中适当地配伍养血药物,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脏腑功能的恢复。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针对各种与血虚相关的不同病证,灵活地把当归、阿胶、白芍、大枣、地黄、川穹等养血药配伍运用于多种治疗方法,起到多种不同的功效,为后世开了法门。本文将其有关配伍方法整理归纳为13法,并略作论述如下。1.建中养血法:用于虚劳证。虚劳为病,多以气血阴阳皆亏。仲景…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机后文则无明确论述,以致于后世部分医家认为没有石水病机。实际上,关于石水病机是有的,只是不如风水等那么明显。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停于体内诸多疾病的总称,包含有后世所称的水肿病,但不等于就是水肿。石水是以形而名,即此种水气病难化如石,无法治愈,甚至有积块坚硬如石。石水脉沉,腹满不喘,即水液停于腹中,腹胀满,但不影响呼吸。腹水而难消利者,就今之临床而言,就是包括肝硬变腹水.结核性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等以水停腹中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变。迄今为止,除血吸虫病外,此类疾病仍是非常难以治疗的。肝硬变腹水一类疾病中医称为臌胀,考仲景书中没有臌胀一篇,不是仲景没有认识,而是因  相似文献   

7.
下法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运用下法的规律,指出下法使用药物大多药力峻猛,易伤正气。运用时,强调谨守病机,服药剂量因人而宜,中病即止,注意药后调护。  相似文献   

8.
“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这些名言至今看来仍很亲切。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尤其这样,应该效法前人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学习不怠。我对《金匮要略》这部著作,从理论到临证总有一种“开卷有益”的感觉。现谈谈自己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与诸同道探讨共  相似文献   

9.
整体观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祖国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简明中医辞典》)。如此表达虽不错,但欠全面。现将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的整体观示意如图:天人整体观{自然整体观 人体整体观{脏腑整体观 医患整体观}} 显然,上述表述虽原则上涉及天人整体观及其内涵之一的人体整体观中的脏腑整体观,但却忽略  相似文献   

10.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11.
一、养阴润燥法本法适用于百合病。“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是由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引起。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津烁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则百脉不和,症状百出,用百合类方治疗。这类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滋养阴液。心肺之阴得养,则诸症可愈。二、滋阴安神法本法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燥生热,扰及心神,故心烦  相似文献   

12.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14.
1 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体脏腑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 1.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二条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在泾对此解释曰:“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而其生其长,而实由风与气,盖非八风,则无以动荡而协和,非六气,则无以变易而长养,然有正气,即有客气,有和风,即有邪风,其生物害物,并出一机,如浮舟覆舟,总为一水。故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则为和风,失其正则为邪风。其生物有力,其害物亦有力。”也就是说,正常的气候,是世上万物生存、生长的外在的  相似文献   

15.
4 “少而精”、“灵活”的组方原则 所谓“少而精”,“少”就是组成方剂的药味少;“精”就是主攻方向明确,对疾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是《金匮》组方的特点。所谓“灵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组成方剂的药味(物)不变,只是调整主、辅药物,改变其药量,就成为与前者主治证不同的新的方剂;二是药味(物)不变,只是药量增加,方剂名称与主治证亦有改变;三是方剂只增加或减少一味药物,即成为与原主治证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方剂。  相似文献   

16.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17.
1 调和阴阳法 怀孕之初,胎元始结,经血下聚以养胎,体内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偏颇,冲气上逆,证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本证之渴,当为呕,即恶心呕吐,不能食,乃为冲气上逆,胃气不降,脾失运化,无寒热显系非外感所致。治疗以桂枝汤,化气而调阴阳,和脾胃,且桂枝可平冲降逆,俾阴平阳秘,脾升胃降,冲气以平,则呕吐不能食而自愈矣。是知,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2 消瘀化症法 素有症病,复以受孕,症病碍胎,证见:“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具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本证“为症痼害”,乃为症积不去,漏下不止,血去过多,胎失所养,此时欲想  相似文献   

18.
储全根 《陕西中医》1989,10(6):260-261
<正> “黄汗”一词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和“中风历节病”篇,其中历节病篇中的黄汗乃指历节病所出现的肿胀关节处渗出的黄水,属历节病的伴发症状。作为独立病证的黄汗,则见于“水气病”篇。在此篇,仲景将黄汗与风、皮、正、石水并列作为五水之一,并专门论述了黄汗的成因、表现及辨治,笔者欲就该篇的黄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黄汗有错简黄汗属中医学以症状而命名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仲景描述为“汗出  相似文献   

19.
目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有关目诊的内容。本文仅就此予以整理、介绍,以供临床参考。一、望目色《金匮要略》所论目色改变的情况,有目赤、目四眦黑、目青、目黯黑、目睛晕黄等,以此作为诊断病证的依据。 1.目赤:《金匮要略》第2篇第七条指出,目赤可见于痉病,反映邪郁化热而上冲。第3篇第13条曰,狐惑病可见目赤如鸠眼,此乃血分有热、随肝经而上注于目之征。  相似文献   

20.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