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并分析血脂异常者中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聚集性。 方法:调查于2005-04-05/05-31完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306人,均自愿参加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和血压的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高血脂定义为总胆固醇≥5.27mmol/L,三酰甘油≥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②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③空腹血糖≥6.1mmol/L为高血糖。 结果:306名调查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血脂异常检出情况:共检测职工306人,检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37.58%,32.03%。39.87%和0.33%,其中高三酰甘油者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r=24.387,P〈0.01)。女性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检出率有年龄差异,且50岁以上明显高于50以下的女性(r=26.301,27.403,34.896,P〈0.01),而男性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检出率有性别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X^2=6.930,6.947,P〈0.01)。②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聚集性:检出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17人,占高胆固醇人数的14.78%;检出三酰甘油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20人,占高三酰甘油人数的20.41%;检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者19人,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数的15.57%;检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伴高血压、高血糖的0人。 结论: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检出率在女性职工中有年龄差异,而男性职工则无年龄差异,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不同血脂类型与高血压、高血糖存在聚集性,但聚集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脂增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何解释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血脂特点和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脂特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分层分析.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对象选择2001-01/2002-01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住院的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05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经检查无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同期住院患者99例为对照组.方法清晨空腹取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法试剂盒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对照组数据分别计算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极差,除10,以0.53、0.39和0.29 mmol/L为组距,编制频数表.依据频数表,分别计算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P25(第25百位分数)、P50(第50百位分数)、P75(第75百位分数)和P90(第90百位分数),按P25、P25~P50、P50~P75、P75~P90和P90分层,分别确定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在5组中例数,以P90为暴露因数,与其他4组比较,用Mental-Haenscel方法计算X2.若暴露因数与冠心病有关系,则计算相关系数和95%可信区间.依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和冠心病二级预防血脂异常目标)标准判定两组未达目标水平例数和发生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脂测定结果及异常例数和发生率,血脂高于目标水平的例数和发生率,两组按百分位数分层比较的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②冠心病组仅有18.1%为高胆固醇血症,34.3%高三酰甘油血症,11.4%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表明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65.8%~88.6%的人血脂在正常范围.③分层分析显示胆固醇≥5.47 mmol/L者与3.85~4.63 mmol/L者相比,前者冠心病发生可能是后者的2.98倍(X2=6.29,95%可信区间1.27-6.98).但胆固醇≥5.47 mmol/L者与4.64~5.05 mmol/L者相比,则未发现其与冠心病联系强度.④按国内冠心病二级预防血脂目标水平,冠心病患者中尚有54.2%胆固醇≥4.68 mmol/L,34.3%三酰甘油≥1.70 mmol/L,5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理想胆固醇水平为3.85-4.63 mmol/L.胆固醇≥5.47mmol/L者与3.85~4.63mmol/L者相比,前者冠心病发生可能是后者的2.98倍(X2=6.29,95%可信区间1.27~6.98).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干部的血脂异常情况。方法对12908例北京企事业单位查体者的血脂各项(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进行测定,分析血脂异常情况、性别特征及年龄趋势。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为21.3%,男、女分别为20.3%和23.0%;高三酰甘油血症检出率为30.4%,男、女分别为36.19%和20.4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检出率为6.5%,男、女分别为9.4%和1.6%。随着年龄增加,血脂异常趋势增加。冠心病及等危症患者需药物干预者占检出者的80.6%。结论血脂异常随年龄增加,需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冠心病及其等危症者更需密切监测血脂,宜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湛江市企业职工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检出率。方法抽取湛江市3781名在某医院进行体检的企业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企业职工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以及其血脂异常检出率情况。结果企业职工总TC、TG、LDL-C、HDL-C平均水平分别为5.4mmol/L、1.4mmol/L、3.1mmol/L、1.4mmol/L;男性总TG水平高于女性,(P<0.001)。企业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8.2%,男性为31.4%,女性为18.8%,男女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职工各年龄组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以及总TC、TG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HDL-C检出率(0.2%)较低。结论湛江市企业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男性高于女性,男女职工各年龄段血脂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血脂异常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合理膳食是预防血脂异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血脂可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共识.目的探讨老年人在衰老进程中血脂水平的变化规律.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对象选择2000-07/2004-08在上海华东医院进行企业体检的职工和指定在本院就诊的干部605名,均自愿参加观察.男541名,女64名.其中<70岁者91名,≥70岁者514名.曾患冠心病者271名,患恶性肿瘤者83名,患其他疾病者251名.方法对入选的605名体检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同时进行病史询问及一般体格检查.受检者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当日上午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测定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的含量.正常值(总胆固醇3.6~6.5 mmol/L;三酰甘油0.4~1.8 mmol/L).血清异常标准(总胆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1.72 mmol/L).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年龄、疾病类型、性别体检者的血脂检测指标比较.结果纳入体检老人605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不同年龄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血总胆固醇的峰值出现在70~74岁,以后开始逐步降低,70~74岁体检者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体检者(P<0.05).而血三酰甘油水平随年龄增长有逐步升高趋势,仅75~79岁体检者略有下降.②不同疾病类型体检者血脂检测指标比较恶性肿瘤组体检者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其他疾病组,冠心病组体检者血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恶性肿瘤组及其他疾病组.③体检者血脂异常检出率高胆固醇检出率为15.5%,高三酰甘油检出率为35.9%,男女两性间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血脂代谢随年龄增长发生的改变与不同性别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疾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延边农村地区汉族和朝鲜族居民血脂异常分布特征。方法:调查于2004-08/09完成,随机抽取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汉族和朝鲜族居民455名,均自愿参加调查。排除混血民族。①按统一的调查表(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心脑血管疾病的既往史及家族史等)进行家访询问调查。②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等。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量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指标,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③分析血脂异常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完整者455人。①两民族血脂异常率比较:朝鲜族男女血脂异常率显著高于汉族眼84.1%,88.8%;30.7%,42.1%(χ2=48.9,53.4,P<0.01)演,而且其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单纯高收缩压、单纯高舒张压、高血糖等患病率也均高于汉族(P<0.05~0.01),朝鲜族女性的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高于汉族女性(P<0.01)。②血脂异常者不同血脂类型构成:延边农村地区的血脂异常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类型。③血脂异常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分别为:民族、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及腰围(OR=0.108,95%CI押0.061~0.190鸦OR=1.539,95%CI押0.970~2.441鸦OR=1.670,95%CI押1.020~2.757鸦OR=2.565,95%CI押1.270~5.183鸦OR=1.890,95%CI押1.196~3.008)。结论:延边农村地区汉族和朝鲜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该地区的血脂异常与居民的民族、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及腰围有关,并且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7.
绝经妇女体成分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异常的发生现状,以期得到预测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异常的体成分敏感指标.方法:选取2006-07/2007-08在北京妇产医院体检并被确诊为自然绝经的妇女181名.年龄41~60岁,绝经年限1~9年.测量181名绝经妇女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及腹部矢状径,测定其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体脂含量.观察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异常的发生情况.消除年龄、绝经年限及雌二醇水平的影响,对绝经妇女体成分指标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预测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发生异常的体成分敏感指标的选取.结果:①绝经妇女中心型肥胖(腰围≥80 cm)、高三酰甘油(三酰甘油≥1.7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9 mmol/L)、高血压(收缩压≥1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85 mm Hg)、高血糖(空腹血糖≥5.6 mmol/L)的患病率分别为48.1%,31.5%,16.6%,38.7%,50.3%.②消除年龄、绝经年限及雌二醇水平的影响,体成分指标(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腹部矢状径、体脂含量)与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③预测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发生异常的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分别为:高三酰甘油:体质指数≥24.845 kg/m~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腹部矢状径≥18.85 cm;高血压:体质指数≥23.33 kg/m~2;高血糖:腹部矢状径≥18.10 cm或体脂含量≥36.515%.结论:中心型肥胖及高血糖是绝经妇女最常见的代谢紊乱.肥胖是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发生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发现预测绝经妇女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发生异常的体成分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绍兴市区人群血脂水平分类及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04-01/2005-12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绍兴市区人群9929名的血脂资料(男/女=5314/4615,年龄20~96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49岁)、老年前期(50~59岁)及老年(60岁以上)4组。按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并参考美国“ATPⅢ指南”将所有数据进行血脂分类及分型并分析,具体标准:总胆固醇以5.2~5.69mmol/L为边缘性增高,>5.7mmol/L为高总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以1.7~2.26mmol/L为边缘性增高,>2.26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1.03mmol/L为低水平、1.03~1.54mmol/L为合适水平,1.55mmol/L以上为高水平。结果:①总胆固醇水平:4个年龄组中超过合适水平者基本都在30%以下,只有老年女性达到了34%。他们中约15%可以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老年女性高胆固醇血症者比例达到19.2%。②三酰甘油的分布:在0.56mmol/L以下者约为5%;在1.13mmol/L以下者约为35%,在1.69mmol/L以上者各组约为35%,>2.26mmol/L者约为17%。③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都在合适范围者青年组为49%,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约为47%,老年组约为44%;从高血脂分型来说,不论是边缘性增高或明确的高血脂都是高三酰甘油略多与高总胆固醇。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水平的分布频率在各组中大致为4%,在6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4.3%)略高于男性(3.9%),而在老年人中则相反(男性4.1%,女性3.1%);高水平者在各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约为60%,但在老年女性中高达71.5%;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见于高三酰甘油者(男性16.1%,女性15.2%),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多见于三酰甘油边缘性增高型(男性15.0%,女性13.1%)。结论:绍兴市城区人群血脂异常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异常者已达1/2),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中也达到了约50%)。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脂增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何解释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血脂特点和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脂特点、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分层分析。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对象:选择2001-01/2002-01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二干部病房住院的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05例冠心病患为冠心病组,经检查无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同期住院患99例为对照组。方法:清晨空腹取静脉血2mL,以30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法试剂盒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对照组数据分别计算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极差,除10,以0.53、0.39和0.29mmol/L为组距,编制频数表。依据频数表,分别计算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P25(第25百位分数)、P50(第50百位分数)、P75(第75百位分数)和P90(第90百位分数),按P25、P250P50、P50-P75、P75~P90和P90分层,分别确定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在5组中例数,以P90为暴露因数,与其他4组比较,用Mental—Haenscel方法计算χ^2。若暴露因数与冠心病有关系,则计算相关系数和95%可信区间。依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和冠心病二级预防血脂异常目标)标准判定两组未达目标水平例数和发生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脂测定结果及异常例数和发生率,血脂高于目标水平的例数和发生率,两组按百分位数分层比较的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4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老年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意义。②冠心病组仅有18.1%为高胆固醇血症,34.3%高三酰甘油血症,11.4%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表明在老年冠心病患中65.8%~88.6%的人血脂在正常范围。③分层分析显示胆固醇≥5.47mmol/L与3.85~4.63mmol/L相比,前冠心病发生可能是后的2.98倍(χ^2=6.29,95%可信区间1.27—6.98)。但胆固醇≥5.47mmol/L与4.64~5.05mmol/L相比,则未发现其与冠心病联系强度。④按国内冠心病二级预防血脂目标水平,冠心病患中尚有54.2%胆固醇≥4.68mmol/L,34.3%三酰甘油≥1.70mmol/L,5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结论:老年冠心病患理想胆固醇水平为3.85—4.63mmol/L。胆固醇≥5.47mmol/L与3.85~4.63mmol/L相比,前冠心病发生可能是后的2.98倍(χ^2=6.29,95%可信区间1.27~6.98)。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观察调脂增寿汤干预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科、中医科和心内科.对象2002-02/2004-01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和中医科血脂异常住院患者及血脂门诊患者120例.方法12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43例,给予调脂增寿汤,1剂/d,早晚饭前分服;西药组40例,给予普伐他汀钠,10 mg/片,1片/d,每晚睡前口服;中西药组37例,给予普伐他汀钠和调脂增寿汤,其药物剂量、组成及服用法均同前.各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结果共纳入患者120例,因是外地患者失去联络及未能及时复诊共失访27例,其余的93例患者全部完成数据采集.①各组疗效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有效率相似(81%,80%,P>0.05),且均小于中西药组(97%,P<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血脂系列变化的比较中药组三酰甘油由(2.59±1.64)mmol/L降至(1.56±0.72)mmol/L,血清总胆固醇由(5.30±1.71)mmol/L降至(4.35±0.85)mmol/L(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1.32±0.37)mmol/L升至(1.50±0.22)mmol/L(P<0.05);西药组三酰甘油由(2.84±1.50)mmol/L降至(2.04±0.98)mmol/L,血清总胆固醇由(5.50±1.22)mmol/L降至(4.71±0.89)mmol/L(P<0.05,P<0.01);载脂蛋白A1由(1.24±0.21)g/L升至(1.49±0.15)g/L(P<0.01);中西药组对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升高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疗效显著(P<0.01,P<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中药组不良反应例数低于西药组(1例,7例).结论调脂增寿汤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Studies are reviewed that describe a nurse-managed clinic for treating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two large drug trials that demonstrated a lowere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ntilipid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