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病毒S基因准种变异特征,探讨HBV-ACLF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治疗前血清样本。提取HBV DNA,巢式PCR法扩增HBV S... 相似文献
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修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SS)评分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7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入院时的ASS评分,并检测血清PCT,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价PCT、ASS评分单项及联合应用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患者PCT浓度、ASS评分分别为0.47 ng/ml±0.36 ng/ml、(5.25±2.72)分,而死亡组分别为1.31 ng/ml±1.27 ng/ml、(7.90±3.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随PCT浓度和ASS评分的增加而升高(P0.01)。PCT、AS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661~0.865)、0.808(0.698~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PCT、ASS评分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870。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和ASS评分均可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两者的联合运用可有效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201-1203
目的探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ACLF提供决策。方法收集ACLF患者共806例,根据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查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806例ACLF患者中好转组321例,恶化组48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合并肝性脑病(OR=2.695,P=0.031)、年龄(OR=1.221,P<0.01)、TBIL(OR=1.019,P<0.01)用于回归模型的拟合,ROC曲线下面积为93.6%,P=0.008,最佳诊断界值为0.573,其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1.7%。结论合并肝性脑病、年龄、TBIL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HBV-ACL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分成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研究组)和HBV-ACLF非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组(对照组),分析患者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特征、病原菌种类及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69例。研究组50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29例有发热,12例有明显胸闷、气促及低氧血症,28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50例患者胸部CT示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清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2.00%、36.00%。共分离真菌30株,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43.33%)、曲霉菌属(33.33%),28天病死率为76.00%。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28天死亡患者数所占比例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住院时间研究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 HBV-ACLF医院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感染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等相关,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营养支持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9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5)。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人工肝支持,观察组加用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营养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随访期间(12周)的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及粪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粪肠球菌、酵母菌菌群数量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39例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同时期199例非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对照。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老年患者近期(12周)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在女性发生率、肝硬化发生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肝肾综合征(HRS)发生率、碱性磷酸酶(ALP)、血糖(GLU)等方面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在生存率、白细胞数(W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钠(Na)等方面低于非老年组。根据近期预后将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死亡组在有无乙肝家族史、肝硬化发生率、肝性脑病(HE)发生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HRS发生率、腹水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肌酐(CRE)、乙肝抗原(HBe Ag)阳性率等方面高于生存组;死亡组在PLT、ALB、CHE、Na等方面低于生存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家族史、HE、INR、TBIL、TBA、CRE、Na是预测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肝脏基础差、并发症发生率高、女性发生率高,整体预后不良。乙肝家族史、HE、INR、TBIL、TBA、CRE、Na是预测老年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微小RNA(miRNAs)是一类内源性且具有精细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RNA,能抑制靶基因的mRNAs翻译或引起其降解,与病毒发病机制和组织癌变的发生息息相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宿主后会发生肝炎、肝硬化、肝癌3步转归,而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HBV和宿主细胞利用miRNAs进行相互调节,期间伴有不同miRNAs表达谱的变化,并且以miRNAs作为新的抗HBV作用靶点开发抗病毒药物的前景良好,而很少有人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就miRNAs在诊断和治疗HBV感染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应用人工肝联合虎杖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人工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杖煎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肝脏弹性值(LSM)]、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中医证候、住院时间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TBIL、ALT水平及LSM均低于对照组,CH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PT短于对照组,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腹满胁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CA19-9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肝功能相关指标、AF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组60例(其中肝衰竭早期组20例,中期组22例,晚期组18例),肝癌组30例,肝硬化组40例(包括肝硬化失代偿组和代偿期各2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30例,比较肝衰竭组与其他各组CA19-9阳性率及检测值的差异。检测肝衰竭患者ALT、TBil、ALP、胆碱酯酶(CHE)、血浆国际标准比值(INR)、AFP,进行MELD评分,分析CA19-9与上述各指标间有无相关性,并比较肝衰竭死亡组及存活组CA19-9值有无差异。结果血清CA19-9阳性率肝衰竭早期组最高为95.00%(19/20),高于阳性率最低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10.00%(3/30),χ2=35.187,P<0.008],也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70.00%(14/20)]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65.00%(13/20)](χ2=5.625和4.329,P<0.008),但肝衰竭早、中、晚三组间血清CA19-9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489,P>0.05)。 CA19-9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肝衰竭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肝癌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331,P<0.01)。肝衰竭组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AFP有相关性(r=0.378,P<0.01),与ALT、ALP、TiBl、CHE和MELD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9,P>0.05)。结论血清CA19-9在非癌性疾病中会升高,肝衰竭患者升高明显。血清CA19-9对判断肝损害程度及肝细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提示意义,但不能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住的HBV-ACLF患者110例,根据住院60 d内是否病死分为生存组(n=64)及病死组(n=46)。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检测血清IL-8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8水平用于评价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病死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测HBV-ACLF患者60 d病死情况时,IL-8的AUC为0.817,MELD评分的AUC为0.811,IL-8联合MELD评分预测60 d病死情况的AUC为0.841。入院时高IL-8水平(≥349.7 pg/ml)患者60 d总体生存率著低于低IL-8水平(<349.7 pg/ml)患者(36.4% vs. 80.0%,Log-rank P<0.001)。结论 血清IL-8水平作为评价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实用预防医学》2017,(7)
目的研究血清甲胎蛋白(serum alpha-fetoproteins,AFP)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检测其血清AFP并进行MELD评分,分层比较两者与病死率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 MELD评分与病死率之间呈正相关性(r=0.939,P=0.006);血清AFP与MEL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r=-0.261,P=0.038);血清AFP与病死率之间呈负相关性(r=-0.983,P=0.003);MELD20分和20分≤MELD30分的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30分≤MELD40分和MELD≥40分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对评判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HBV-ACLF患者60例作为A组,慢性乙肝患者60例作为B组,同时间段内于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名作为C组,探讨血清miR-122的表达水平。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表达水平为(34.77±10.08)高于B组(16.95±4.55)(P<0.05),B组的表达水平高于C组(8.26±3.02)(P<0.05);血清miR-122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患者的血清miR-122表达水平,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是HBV-ACLF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miR-122对HBV-ACLF诊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04(2-ΔCT),约登指数为92.50%。结论 HBV-ACLF的患者血清中miR-122表达水平增高,这种增高与病情进展相关,且同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之间也具有相关性,miR-122对HBV-ACLF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12)
目的研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早期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人工肝DPMAS(40例)和PE(40例)联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组内及组间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及计算患者3个月的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组内比较,DPMAS组的TBIL、TBA、MELD评分及TNF-α、IL-6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的TBIL、InR、TBA、MELD评分、IL-6及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TBIL、InR、TBA、MELD评分、TNF-α、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存活率DPMAS组(72.5%)优于PE组(65%);DPMAS组(1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17.5%)。结论 DPMAS模式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早期肝衰竭在炎症细胞因子清除方面优于PE模式,且并发症低于PE模式,在临床早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模式的选择上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19例(CHB组)和ACLF患者98例(ACLF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分别比较两组不同HBeAg状态患者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以及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LF组和CHB组患者血清HBeAg阴性患者分别占68.4%(67/98)和42.9%(5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血清HBV DNA水平与CH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均高于同组血清HBeAg阴性患者(P<0.05).ACLF组血清HBsAg水平在血清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HB组血清HBeAg阳性患者(P<0.05).血清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血清HBV DNA水平及生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HBV DNA水平ACLF患者中不同HBsAg水平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直接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结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36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8例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PE治疗组和PE结合DPMAS治疗组。采用电话随访以及复诊的方式统计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4周好转率及12周生存率,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TBIL、ALT、AS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血钠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PE结合DPMAS治疗组4周好转率为84.21%,12周生存率为89.47%显,均著高于单纯PE治疗组的61.94%和70.90%,数据对比和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结合DPMAS治疗组PTA指标升高水平显著大于单纯PE治疗组,PE结合DPMAS治疗组TBIL、ALT、AST指标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结合DPMAS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水平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E或PE结合DPMAS)方法是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R=2.442,P<0.05)。结论 PE结合DPMAS治疗较单纯PE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好转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细胞指标水平,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60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成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等,根据其入院后90 d内病情恶化程度将其分为生存组(374例)和死亡组(22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法确定HBV-ACLF患者90 d预后独立预测的入选因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NL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生存组比,死亡组中男性、感染、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的患者占比,年龄、降钙素原(PC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e)、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LR水平、MELD评分及CTP评分均更高,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 相似文献
1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急性左心衰竭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2月到医院就诊的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中选择106例,其中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者56例,未合并肺炎者50例,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变化,血清PCT浓度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的关系,并将研究组分为细菌感染组29例和非细菌感染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之间血清PCT浓度水平。结果研究组不同时间段血清PCT浓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PCT>0.05μg/L为阳性标准诊断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91.07%,特异性为88.00%;患者血清PCT浓度水平与患者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抗菌药物运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也随血清PCT浓度水平增长而延长;以血清PCT>2.0μg/L为阳性标准诊断急性左心衰竭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75.86%,特异性为70.37%。结论血清PCT在诊断急性左心衰竭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判断患者肺炎严重程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以估计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序列。方法:提取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扩增其表面抗原序列,测序并相互比较。结果:测定5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均为adw亚型,其中3例同源性>99%。结论:adw亚型HBV感染后较多为急性病变,由于病毒变异少,机体有可能清除HBV。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3)
目的了解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例TACE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TACE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3例占5.2%,依从性较差25例占43.1%,依从性较好30例占51.7%;患者服药依从性实际得分(21.74±3.138)分、标准得分(80.52±11.62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医源性因素、经济状况、HBV三系、肝功能分级、职业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患者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4年1月-2007年9月于住院分娩的孕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