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CCU分级护理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在CCU住院的患者400例,由责任护士在每位患者入院时按照评分细则进行评分,病情有变化随时评分,根据分值确定所需的护理等级.结果 量表评分结果提示:16分提供预防性护理,17~21分提供支持性护理,22~26分提供补偿、缓解性护理,≥27分提供代偿、救助性护理.结论 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是以护理问题为依据,以护理干预措施为指导的护理分级的测量工具,评分方法简便,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操作性,对护理工作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成立重症监护室(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编制专家小组,借鉴芬兰护理学家Pyykko等于2000年提出的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自行设计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制定量表条目、结构及评分方法,并用其对CCU住院的406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性应用。406例患者中,需提供1级预防性护理的患者数为0,2级支持性护理110例,占27%;3级补偿、缓解性护理216例,占53%;4级代偿、救助性护理80例,占20%。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是以护理问题为依据,以护理干预措施为指导的护理分级的测量工具,评分方法简便,对护理工作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CU应用以护理问题为依据的护理分级量表。方法:由护士长或资深护士应用自行编制的CCU护理干预分级量表对CCU住院患者分别进行2次护理分级评分。结果:CCU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以4级护理为主,其他患者以3级护理为主要级别,其次为2级护理。结论:量表的护理分级措施清楚、护理目标明确,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强,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量表评估操应用于肿瘤科实施分级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肺部肿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BI指数量表评分和BI评估操评分,记录两种评估方法的评估时间,根据分值结合患者病情确定护理分级。结果 50例患者的BI指数量表评分评估时间为(3.5±2.31)min,BI评估操评分时间为(2.1±1.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量、BI评估操评分结合患者病情分级而确定的护理分级分别为:Ⅰ级护理6例,Ⅱ级护理44例;Ⅰ级护理10例,Ⅱ级护理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于BI评估操评分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8.45±1.21)分,显著高于BI指数量表评分的(91.23±2.13)分(P0.05)。结论 BI评估操作为BI指数量表测评实施的工具,可完成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客观评定,有助于临床护士客观、合理地进行护理分级决策,是对护理分级标准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心内科设计的《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应用于CCU 400例患者,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将其与使用该表前的336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使用《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和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使用前(P<0.01)。结论:应用《CCU护理分级评分量表》可使护士正确评价患者病情,判断危重患者的病情,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组织护理专家对ICNSS评分量表进行翻译,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将105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应用ICNSS计算ICU护理工作量并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对照组:实行平均分床法,每名护士平均分管一定数量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在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质控评分,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在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P=0.024,P=0.006);而护理质控评分和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5,P=0.004)。结论应用ICNSS评估ICU护理工作量并配置护理资源,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心血管危重症监护室(ccu)护理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CU护理工作量测量量表(ICNSS)对入住某三甲综合医院CCU的77例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量调查。结果CCU护理工作量总评分(25.5714±6.48)分,第1,2,3,4季度ICNSS评分分别为(27.24±4.438),(25.62±4.535),(22.33±9.403),(27.24±6.9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67,P〈0.01),各季度ICNSS评分LSD法多重比较,第1季度与第2,3季度比较,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季度与第3季度,第3季度与第4季度比较,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轮椅和平车入院患者护士护理工作量评分分别为(20.74±4.663),(25.89±6.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19,P〈0.05);不同住院时间及是否行介入治疗对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病种入院当日及支架置入当日患者的护理工作量最重,随着入住时间的延长,护理工作量逐渐递减(P〈0.05);36例行介入治疗后患者手术当日护理工作量得分(26.35±4.057),术后第1天(23.58±3.525)分,术后第2天(22.16±4.537)分,3d后(19.17±3.637)分,行介入治疗后不同天数患者护理工作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24,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患者主要治疗及护理工作量变化及时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弹性排班。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评分量化决策CCU护理干预分级。方法修订及编制CCU护理干预分级量表(简称分级量表),根据量表评分与医生开具医嘱护理等级相结合,对CCU住院的406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级。结果依据量表评分分值界定护理干预评分分级范围,CCU护理干预级别无1级预防性护理,评估项目总分低于30分为2级护理,评估项目总分30~45分为3级护理,评估项目总分大于45分为4级护理;经检验,据分值判别护理干预级别与医嘱开具护理等级的一致性良好。结论护理干预级别分值的界定,为CCU分级护理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使其更具临床实用及可操作性。护士与医生共同决策分级护理,也使医护关系变得更密切、更协调,使患者能在医院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ICNSS)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应用ICNSS量表评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量,然后依据评估结果配置护理资源;应用平均分床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即每个护士平均负责一定数量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ICU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ICU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及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ICNSS量表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ICU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脑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入住脑外科监护室的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平均分床法来分配护理人员,观察组首先应用ICNSS量表评估护理工作量,护士长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比较两组病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病人或家属对脑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和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及离职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在脑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88.9%vs 55.6%,P0.05),两组护士的离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NSS在评估脑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量并指导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优势,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及家属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CCU患者分层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7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8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根据不同的病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责任护士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患者护理需求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血压、心律、通气功能、换气功能、重要脏器供血情况、营养及代谢情况等,依据其评分分值的高低分层级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CCU患者护理质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提高了患者护理质量,缩短CCU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在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56例CCU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将2018年12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56例CCU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入住CCU及住院时间并评价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CCU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P0.01);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感染管理、急救管理、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及病区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预警式分级评分管理模式应用于CCU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入住CCU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任宏飞  刘常清  李继平 《华西医学》2013,(10):1601-1604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5月在急诊抢救室就诊的213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分析不同分数段患者的分布特点,追踪患者人院后的去向、病情转归及收住专科病房和重症医学科(ICU/CCU)的时间。结果与MEWS得分≥5分的患者相比,MEWS得分〈5分者好转出院、转入专科病房的比例较高,转入ICU/CCU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EWS评分段患者转入ICU/CCU的时间最短,其次是出院回家,转入专科病房的时间最长,但MEWS得分〈5分者与≥5分者出院、转入专科病房和ICU/CCU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WS可以预测患者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对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合理安排住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ICU应用ICNSS与APACHEⅡ评分配置护理资源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8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运用ICNSS量表评估护理工作量,并根据评估结果 配置护理资源;对照组动态监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依据评分结果 配置护理资源.比较2组住ICU时间、医疗费用、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住ICU时间、医疗费用、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运用ICNSS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比基于APACHEⅡ评分的护理资源配置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ICU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护理分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0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1例和对照组191例.对照组患者由医生开写护理级别医嘱,由护士依照执行.观察组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ADL得分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给予相应的护理.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服务要求为2组患者实施相同的护理服务措施,同时将各护理级别的服务要求以书面形式公示给患者.采用《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住院患者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调查表》、《患者直接护理内容和时间测定表》进行检查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观察组直接护理时间、基础护理得分、患者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ADLⅢ级43例直接护理时间、基础护理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医嘱Ⅰ级168例(P<0.01),但分级护理的满意度得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211例3种护理分级方法的护理效果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应用ADL评分表进行护理分级,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郭慧  陆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79-7079
目的应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床旁护理要点评估表,对CCU危重患者进行连续性的评估,提高CCU的护理质量。方法将2009-01-2010-01住CCU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入院评估,实验组在入院评估的基础上床旁使用CCU床旁护理要点评估表,动态评估并应用于整个住院期间。结果护理质量合格率、皮肤压伤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监护病房平均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U危重患者应用CCU床旁护理要点评估表后,可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病情观察与护理,减少了皮肤压伤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士专科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11)评分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8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3)。观察组应用ICNSS评分量表计算ICU护理工作量并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对照组依据APACHEⅡ评分结果配置护理资源。观察组住ICU时间、医疗费用、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ICU时间(4.6±2.9)d、医疗费用(15678.2±6115.3)元、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7.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CNSS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比基于APACHEⅡ评分的护理资源配置模式能更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专业护理小组在神经外科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的住院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的住院患者20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专业护理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护理。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专科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基础理论得分、专科知识得分、专业技能得分、护理文书质量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实施专业护理小组模式后提高了病区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患者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 (草案 )在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10 9例ICU的患儿于入院时、2 4h、4 8h、72h各进行危重病评分一次 ,并于第 7天及出院前再次评分。同时进行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及护理判断分析。按评分值分组 :Ⅰ组为≤ 70分 ,Ⅱ组 71~ 80分 ,Ⅲ组 81~ 10 0分 ,分别代表病情极危重、危重和非危重 ,并相应采取特别护理、重点护理和一级护理措施 ,尤其对评分≤ 80分的患儿及时应用以设备为主的加强监护。结果 首次评分值越低、多脏器功能衰竭 (MSOF)发生率越高 ,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次数越多 ,预后越差。随着病情好转 ,评分值逐渐升高。本组有 37例 (34.2 % )不属于危重病例住入ICU ,第二天搬出ICU。结论 应用小儿危重评分法能帮助判断病情及预后 ,对指导儿科临床护理有重要意义 ,在ICU和非ICU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内科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将2008年3-10月内科急诊留观以上处置的326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便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实施不同的护理,并将MEWS评分与病情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EWS 4分以下急诊留观98例,仅予一般急诊护理;5~7分125例,病情危重,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一级护理,经救护后转入专科病房;8分以上103例,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实施特别护理,急诊救护后绝大多数患者入ICU进行监护。结论MEWS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使护士制定护理计划依据更充分,急诊护理个性化更强,从而提升了急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