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莉  黄素珍  陈玉梅 《护理学报》2009,16(13):39-41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中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2008年1-12月因创伤骨折当天人院拟行手术切开复位术的1 0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元回归法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1 000例创伤骨折患者中,术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61例.年龄、合并糖尿病、不同骨折部位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40岁以上年龄组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发生率分别为胫腓骨骨折的12.255、3.283倍,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062倍.结论 针对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对高龄刨伤后骨折患者加强监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加强血糖控制,并针对不同骨折部位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外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平均制动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酗酒和血栓栓塞家族史在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从护理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以期减少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卧床能保持手术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端的愈合和成骨。但是卧床时间过长,会使活动量下降,再加上创伤、术后血容量减少,导致血液浓缩,大大增加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另外,骨科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1]。过往研究表明:弹力袜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2]。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术后穿弹力袜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无显著作用。本文为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的弹力袜做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最优预防措施。方法 :查阅近期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随着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尤以为甚。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创伤患者,应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早期防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策。方法将2013-03—2015-11于锦州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目标对象,依据纳入标准选择其中的78例纳入此次研究,将数字表法作为此次研究的分组原则,一组为对照组,纳入病患39例,采取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纳入病患39例,积极调查可能导致患者围术期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2.6%vs 15.4%)、生活质量评分[(88.9±7.3)分vs(79.6±6.1)分]、住院时间[(13.8±3.6)d vs(18.6±4.9)d]以及护理满意率(100.0%vs87.2%)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更为理想(P0.05)。卧床时间长、患肢活动减少、高龄、早期使用止血药物、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等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积极调查可能导致其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折惠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收集因外伤骨折入院的650例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650例骨折手术后患者35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岁以上年龄组下肢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骨盆骨折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不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的2.08倍,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发生率为不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4.22倍.结论 对高龄骨折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加强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最优预防措施。方法 查阅近期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尤以为甚者。结论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创伤患者, 应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早期防治,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临床护士操作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评价,设计了深静脉血栓预防评估表,通过表格的方式,直观地反映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应用此表对1968例老年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有效地预测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7年2月-2008年1月244例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以此指导护理人员制定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 39例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危险因素主要有体重指数、静脉血栓栓塞史、恶性肿瘤、年龄、卧床时间、手术部位等。结论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素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心理护理,及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患肢运动,同时注意保护静脉血管,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则可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收治的30例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放疗、手术等因素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手术、高血脂、糖尿病及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均是导致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尽早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多项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选择8项相关指标,结合患者术后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性别、年龄、BMI、原发病、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手术因素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原发病包括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骨肿瘤,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及高血压.[结果]9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2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22%.发生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回归系数为r=4.184,P=0.041,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肢深静脉滤网置入联合血栓溶栓术治疗中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我科10例老年住院患者采取下肢深静脉滤网置入联合溶栓术的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变换体位,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通过积极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未发生并发症而获痊愈.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早期合理的治疗干预以及术后有效的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护士42名,采用自行编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认知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知识认知平均分为(20.6±4.7)分,风险因素认知平均分为(26.4±3.2)分,预防及护理措施认知平均分为(34.7±3.9)分,总分为(82.6±4.1)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学历、护龄、职称、护理层级、管理岗位、培训或学习及护理过深静脉形成血栓患者均为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护理层级、培训或学习、护理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年资、培训和学习及护理经验能够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叶向红  张萌  倪元红  彭南海  李维勤 《护理研究》2007,21(28):2546-2548
综述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认真的护理评估、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的药物及机械性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认真的护理评估、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的药物及机械性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手术患者197例,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抗凝药物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检发生情况。结果:197例患者中,191例(96.95%)完全依从预防性抗凝治疗,其余6例经宣教后完成了抗凝治疗。197例患者中有1例(0.51%)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0.51%)出现牙龈出血,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行化疗的淋巴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瘤化疗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分期、高血压、糖尿病和4个疗程无缓解是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多且复杂,积极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对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可能造成IH呵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84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4.3%,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术后制动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骨水泥、肢体延长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BMI、抗凝药物的使用及肢体延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DVT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术前积极预防,术后精心护理,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 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O.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