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比较99Tcm-DX与99Tcm-HSA显像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间疑诊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低蛋白血症患者56例,均在7天内接受99Tcm-DX与99Tcm-HSA显像,以病理检查、胶囊肠镜或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应用kappa检验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 56例患者最终诊断为IL 38例(38/56, 67.86%),其中PIL 34例,SIL 4例。余18例中,10例诊断为乳糜性单或多浆膜腔积液,1例为肾病综合征,2例为不明原因的失蛋白性肠病,5例为不明原因的低蛋白血症。99Tcm-DX与99Tcm-HSA显像诊断IL灵敏度分别60.53%(23/38)、94.73%(36/38),特异度为88.89%(16/18)、61.11%(11/18),准确率为69.64%(39/56)、83.93%(47/56),阳性预测值为92.00%(23/25)、83.72%(36/43),阴性预测值为51.61%(16/31)、84.62%(11/13)。两者的诊断符合率为67.85%(38/56),kappa=0.392,P<0.05。 结论 99Tcm-HSA显像诊断IL的灵敏度较高,而99Tcm-DX显像的特异度较高,两者结合可能有助于提高对IL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99Tcm-DX与99Tcm-HSA显像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56例低蛋白血症患者,均在7天内接受99Tcm-DX与99Tcm-HSA显像;以病理检查、胶囊肠镜或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应用Kappa检验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38例(38/56,67.86%)最终诊断为IL,其中原发性IL34例,继发性IL4例;余18例中,10例诊断为乳糜性单或多浆膜腔积液,1例为肾病综合征,2例为不明原因失蛋白性肠病,5例为不明原因低蛋白血症。99Tcm-DX与99Tcm-HSA显像诊断IL的灵敏度分别60.53%(23/38)、94.73%(36/38),特异度为88.89%(16/18)、61.11%(11/18),准确率为69.64%(39/56)、83.93%(47/56),阳性预测值为92.00%(23/25)、83.72%(36/43),阴性预测值为51.61%(16/31)、84.62%(11/13);两者诊断符合率为67.85%(38/56,Kappa=0.392,P<0.05)。结论 99Tcm-HSA显像诊断IL的灵敏度较高,而99Tcm-DX显像的特异度较高,两者结合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IL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苏华静  杨丽萍 《护理与康复》2010,9(11):1004-1005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属于蛋白丢失性肠病的一种,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特征为肠腔黏膜下淋巴系统扩张,淋巴液向肠腔渗漏,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8岁,因间断水肿8年,加重15 d于2010年8月20日入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初为脚踝部指陷性水肿,逐渐发展为全身指陷性水肿,以低垂部位为著,伴腹泻、乏力;大便4或5次/d,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呕血、腹痛;无尿频、尿痛;无心慌、胸闷等不适.曾于外院检测肝功能提示白蛋白15 g/L;甲状腺功能提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33.17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0.31 pmol/L,超敏促甲状腺素(TSH)1.52 mU/L.给予保肝药物治疗,间断输注白蛋白,水肿症状缓解,但8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8岁,因间断水肿8年,加重15d于2010年8月20日人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初为脚踝部指陷性水肿,逐渐发展为全身指陷性水肿,以低垂部位为著,伴腹泻、乏力;大便4或5次/d,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呕血、腹痛;无尿频、尿痛;无心慌、胸闷等不适。曾于外院检测肝功能提示白蛋白15g/L;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相当少见的先天性小肠病变,通常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肠病,导致低蛋白血症、腹泻、腹水及肢体水肿〔1〕。在此我们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着重阐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改变。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2岁。因下肢浮肿1年,腹胀尿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患者颈段胸导管病变,探讨颈段胸导管病变类型与IL相关性.方法 入选60例经内镜或活检病理确诊为I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同期行同位素99Tcm-DX淋巴显像及颈部高频超声,对比两种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分型比较.结果 IL患者高频超声颈段胸导管显像可分为5型:Ⅰ型,正常型(13例);Ⅱ型:弥漫缩窄型(10例);Ⅲ型:末端梗阻型(28例);Ⅳ型:血栓型(3例);Ⅴ型:反流型(6例),胸导管异常检出比例高达78.3%.IL患者同位素99Tcm淋巴显像可以分为:异常浓聚型(36例)、异位引流型(8例)、未显影或一过性显影型(16例),胸导管异常检出比例达73.6%.两种检测方法检出胸导管异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行胸导管末端探查成形术(8例行胸导管黏连松解术,6例行胸导管-静脉吻合术),术中所见与超声提示的淋巴回流障碍情况一致,术后所有患者淋巴回流障碍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检测颈段胸导管病变与IL具有相关性,IL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继发于颈段胸导管回流的全身性淋巴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继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乙肝病史7年,腹胀1年加重伴纳差1周于2007年1月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经检查确诊为慢性乙肝,未予重视,1年前因腹胀确诊为肝硬化并腹水入院治疗,腹水消失后出院。1周前病人自觉明显腹胀、食欲不振以肝硬化并腹水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1~2次/d,黄色软便,无腐臭味。否认有结核病史及手术、外伤、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对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我们对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婴儿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轻度腹泻和水肿,未见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呈现低蛋白血症。输注白蛋白未能缓解低蛋白血症,随后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段可见大小不等密集的白色粟粒样颗粒状隆起,黏膜呈广泛白斑样病变,病理检查显示明显的小肠淋巴管扩张,进而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后每两日输注白蛋白,连续输注两个疗程并予portagen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经处理后血浆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基本升至正常水平,腹部及胸部彩超显示双胸腔及双肺积液均已被吸收。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下降而导致浮肿的婴儿,排除肝肾疾患及肿瘤、结核等慢性疾病所致蛋白消耗过多的可能性,均应考虑小肠淋巴扩张症,需尽可能尽早行胃镜检查,进一步完善病理活检,实现早日确诊、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及饮食干预治疗,避免处理不及时导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是一种罕见的小肠淋巴引流异常病变,至今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各种原因造成小肠淋巴液回流不畅,淋巴管内压力升高,使淋巴液外漏,导致吸收不良及蛋白质丢失,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腹泻、腹水等。内镜下发现小肠淋巴管扩张并见相应组织学改变即可确诊,近年来内镜的进一步发展,使该病的诊断率有所提高。对于PIL患儿而言,富含中链甘油三酯(MCT)饮食为基础的内科治疗是该病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且饮食控制需长期坚持。本文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尽可能地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1.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水肿、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1961年Waldmann等首先采用^51Cr标记白蛋白的方法研究蛋白质渗出部位,进而提出本病,此后有个别文献报道。近来,随着胶囊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IL的诊断率有所提高,现就国内外对该病的认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消化内镜特点及临床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儿童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该院收治年龄3-16岁,15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特点及其病理结果.结果 消化内镜特点:8例消化内镜发现十二指肠黏膜白色点状或小斑块(胃镜6例,小肠镜2例),其中2例发现病变附近有肿块或不规则溃疡,同时结肠镜发现回肠末端局部黏膜息肉样隆起;7例小肠镜发现空回肠黏膜白色粟米样改变,6例病变附近见肿块或不规则溃疡.病理特点:8例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管扩张(其中2例回肠末端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滤泡增生,淋巴管扩张),十二指肠非霍奇金淋巴瘤、间质瘤各1例;7例空回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淋巴管扩张,回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小肠淋巴管瘤、小肠间质瘤、回肠绒毛状腺癌、炎性病变并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增生及Cohn's病各1例.结论 有血浆蛋白与球蛋白同时下降的浮肿患儿,伴或不伴淋巴细胞减少,要重点怀疑IL,行消化内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尽量寻找其原发病因.  相似文献   

13.
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18岁。主因上腹部胀痛、腹泻、纳差、乏力2周收住入院。入院前2周出现中上腹持续性隐痛,伴有腹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轻度乏力,偶有盗汗。无规律性低热,体温约37.4~38℃,解少量黄色稀糊样粪便,3~4次/d。自服黄连素、乳酸菌胶囊,症状无缓解。门诊行全消化道钡透未发现明显异常。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查体:左侧腹股沟淋巴对轻度肿大,边缘清,无压痛,心肺阴性,腹部膨隆,腹围80cm,腹软,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论断:结核性腹膜炎。入院后行血、尿、粪便常规未发现异常。肝功示:总蛋白36.9g/L,白蛋白26.2g/L。肾功、电解质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行粪便培养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炎。腹部B超提示:中等量腹水。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腹部血管彩超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 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乳腺癌资料。初诊时即发现骨转移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行SPECT/CT融合显像。分析三阴乳腺癌(TNB)与非TNBC骨转移病灶分布情况,总结乳腺癌骨转移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点。 结果 共检出46例患者204处病变,脊柱62处(30.39%),是转移最常见部位,其次肋骨57处(27.94%)、胸部骨31处(15.20%)、骨盆骨28处(13.73%)、颅面骨15处(7.35%)、四肢骨11处(5.39%)。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TNBC与非TNBC骨转移在脊柱、肋骨、胸部骨、骨盆骨、颅面骨及四肢骨的病灶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1,P=0.988)。三阴乳腺癌骨转移占整个乳腺癌骨转移的28.26%(13/46)。13例TNBC骨转移共51处病灶,放射性浓聚占90.20%(46/51), 混合型病灶占7.84%(4/51),放射性稀疏病变1.96%(1/51), 且主要为多发骨转移病变, 占84.62%(11/13)。 结论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TNBC骨转移好发与脊柱、肋骨、胸骨,以多发性、放射性浓聚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性,因宫内窘迫孕40周行剖腹产娩出。羊水Ⅲ°粪染。出生时反应尚好,1.5h后出现呼吸困难,口周青紫,呻呤,口吐泡沫而转入儿科。母孕期患轻度高血压,曾服降压药物。否认其他病史。查体:心率110次/min,呼吸48次/min,精神反应弱,全身皮肤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740MBq,嘱大量饮水,3~6h后检查,患者检查前排尿,取仰卧位,进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结果本组占我院同期行MDP检查的乳腺癌术后患者31.1%(41/132),乳腺癌术后2~5年是骨转移高峰期,其中单发转移5例,占12.2%;多发转移者36例,占87.8%。骨转移的发生部位以肋骨(36.6%)和椎体(22.8%)为主。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19例,占46.3%。结论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乳腺癌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MDP核素全身骨显像,以便早期发现骨转移。  相似文献   

17.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年年  郭立宇 《护理研究》2010,24(9):2309-2310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各种因素导致淋巴管阻塞扩张都可造成淋巴液丢失,因淋巴液中富含蛋白质和淋巴细胞,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和淋巴细胞减少的相应症状。首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Waldmann等于1961年报道,该疾病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水肿、腹泻和腹水等。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惠儿的护理.对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忘儿采取以中链三酰甘油酯饮食为主导的肠内营养支持和以静脉高营养为主的肠外营养支持;正确应用谷氨酰胺和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肠功能康复和蛋白质合成;积极做好护忘沟通,提高患几和家长的就医依从性;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等有针对性护理.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忘儿水肿基本消退,低蛋白血症得以纠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长期随访怠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5岁3个月,因反复呼吸道感染5年,水肿4年为主诉,外院疑诊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要求查Btk基因缺陷于2012年02月20日收入我院。患儿自婴幼儿期开始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约7~8次/年,药物治疗后好转顺利,无重症感染病史。1岁左右开始出现双眼睑、双手、外阴部非对称性非凹陷性水肿,缓慢加重。曾因缺钙肌注维生素D3治疗2次。平素大便较稀,约3~10次/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行介入栓塞,4例行病变肠段切除,5例均痊愈出院,1倒因肠吻合口瘘死亡。随访中3例无复发,2例有大使隐血阳性。结论: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病变的准确定位,并应避免在肠系膜边缘血管异常部位作吻合。介入栓塞治疗可行,但仍有再出血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