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血管侧枝循环开放程度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术的111例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评估术前及术后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程度,以及对术后短期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侧枝循环良好组为53例,侧枝循环差组为58例。侧枝循环良好组中,颈动脉严重狭窄、前交通动脉开放以及软脑膜动脉开放的比率明显高于侧枝循环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侧枝循环差组(P0.05);CAS术后出现2例脑出血患者,均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所有患者随访1年,有3例患者再发脑梗死,均为侧枝循环差组病例。侧枝循环良好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NIHSS及mR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枝循环差组。结论良好的侧枝循环可明显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的神经功能,可能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CAS)置入术在预防糖尿病(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改善生活质量的远期效果。方法接受CAS置入治疗的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39例,定期随访1~6年。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头部MRI、头部CT及灌注成像,并对2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3、6个月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修订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6年,平均33个月;3例(7.7%)脑梗死,其中2例脑梗死发生在支架置入同侧,另1例发生在对侧。28例症状性狭窄患者CAS治疗后14 d、3个月NIHSS、M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高血压史、有两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未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3例(7.7%)术后再狭窄。结论 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是安全的,能显著降低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及改善生活质量。CAS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中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时,12例应用脑保护装置(滤网型),16例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31枚自膨式支架。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1次(6·2%),无一例后扩;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4次(33·3%),后扩6次(50%)。CAS治疗中,7例(25·0%)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2例(16·7%)肉眼可见组织碎片。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无神经并发症;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1例(6·3%)脑梗死,随访期发生1例(6·3%)脑梗死。结论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疆地区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CAS)和椎动脉起始端支架置入术(VAO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23例,回顾性分析其CAS和VAO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分析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和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AS和VAOS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2%,随访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8%,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8%和13.4%,Cox回归分析发现在CAS组中,男性和多支血管病变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19.249,P=0.02;HR=0.069,P=0.034);VAOS组中,对侧椎动脉狭窄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0.075,P=0.001)。结论 CAS和VAOS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相对安全,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预防脑梗死方面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颅外段CAS患者55例,定期随访3年。根据CAS后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4例)和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51例)进行比较。并分析CAS后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在55例完成3年随访的CAS患者中,4例(7.3%)出现了终点事件的患者均为脑梗死。其中3例患者缺血事件对应的脑梗死在支架置入同侧,1例患者缺血事件对应的脑梗死在支架置入对侧。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高血压史、有两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未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3年随访观察,有3例(5.5%)发生了再狭窄。结论 CAS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CAS后中远期再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CAS的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术中均应用脑保护装置,观察患者狭窄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回收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脑保护伞均一次性顺利通过狭窄段放置到位成功释放;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平均狭窄程度从(83.0±6.7)%降至(13.0±6.1)%;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有26个发现脱落的组织碎片;围术期均未出现脑出血、症状性脑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37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死亡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对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成功率和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中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时,12例应用脑保护装置(滤网型),16例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31枚自膨式支架。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1次(6.2%),无一例后扩;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4次(33.3%),后扩6次(50%)。CAS治疗中,7例(25.0%)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2例(16.7%)肉眼可见组织碎片。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无神经并发症;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1例(6.3%)脑梗死,随访期发生1例(6.3%)脑梗死。结论: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相似文献   

11.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内科》2023,(3):219-2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1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有40例患者CAS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8.57%(40/140)。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侧狭窄部位、术侧狭窄程度、手术时间、溃疡斑块情况、支架后扩张情况、低血压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MMSE、ADL、RVR、DS量表评分。结果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6个月时,患者的MMSE、ADL、RVR、DS评分逐步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0名患者成功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随访12个月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较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不断提高,但在术后6~12个月的过程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结果发生保护伞装置不能回收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痉挛1例,颈动脉窦反应12例,动脉内膜夹层形成1例,术后高血压1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结论积极术前准备、规范术中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国产氯吡格雷、进口氯吡格雷在支架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48例患者分为波立维组和泰嘉组,术前连续服用5d拜阿司匹灵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在行颅外段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续服用上述剂量药物6个月,观察两组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术后6个月复查颈动脉CTA均未发现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加之国产氯吡格雷价格低廉,且支架术后须长期服用,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6例诊断为颈动脉次全闭塞并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狭窄率由术前95%~99%降至术后的0~20%。术中均采用近端保护装置MO.MA,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1例患者术后头部MRI示有新发脑梗死,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随访3个月,1例患者发生轻度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对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技术上安全可行,采用近端保护装置可能有助于预防术中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远端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术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2005年住院的58例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在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行心脑血管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58例患者中57例成功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远端保护伞装置置入的成功率为98%;59处颈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61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3±19.6)%减少到术后的(6.2±1.3)%。颈动脉狭窄处直径由术前(1.3±0.9)mm增加到(5.2±1.1)mm;平均住院2.5天;1例患者术中发生小卒中。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发生小卒中;无大卒中及无死亡发生。结论远端保护伞装置置入及在其下进行的经皮颈动脉支架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能够有效减少近、远期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共32个严重颈动脉狭窄病变)行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包括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56岁,其中13例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部分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肌梗死病史。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将支架置入并覆盖颈动脉病变,部分采用远端脑保护装置;在术后均做心脑血管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选择性颈动脉造影示32个靶病变均有>70%的狭窄,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2个,球囊扩张式支架1个,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21例,使用成功率为95%,在回收的滤网中均发现脱落碎片;4例患者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顺利完成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患者在术中分别出现靶病变对侧颅内出血和术后急性肺水肿,3d后死亡。在临床随访观察期间,患者均无脑卒中发生,颈动脉超声检查未发现支架置入段再狭窄。结论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也是综合治疗缺血性心脑疾病的新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10例病人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分为有不良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事件组(8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等,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CAS病例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血栓脱落。结果 110例病人共植入支架115枚,脑保护装置全部回收,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由术前中度、重度变为术后轻度、中度;围术期术后总体并发症24例(21.8%),30 d内不良事件7例(6.36%);随访3个月后,2例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年龄、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30 d内出现不良事件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颅外CAS可有效减轻病人颈动脉狭窄程度,且围术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期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术中心动过缓、短暂性低血压、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8.0%vs 11.4%,16.2%,P<0.05)。结论 CAS在各年龄段治疗颈动脉狭窄都是安全有效的;高龄患者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近年来发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是术中约有5%~10%脑栓塞发生〔1〕。本文拟回顾分析血管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老年颈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