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患者女,68岁,因“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长期在我院行胃镜随访。患者8年前因上腹部不适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角、胃窦活检病理提示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7年前活检病理显示中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6年前活检病理提示中一重度慢性萎缩性炎伴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及部分腺管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随后4年胃镜复查所见均为较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图1),活检病理均提示中一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图2)。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病理与内镜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坚  陆伦根  张赛森 《山东医药》2009,49(16):12-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理学指标与内镜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6例CAG患者胃窦黏膜病理结果与内镜下各种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46例CAG患者萎缩均伴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其中萎缩伴肠上皮化生32例(69.57%),萎缩伴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10例(21.74%),与之对应镜下表现形式多种。胃镜下单红相为主(花斑样改变)表现与病理学诊断萎缩符合率60.87%(28/46),且以轻中度萎缩为主。传统胃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萎缩的符合率为21.74%(10/46),其中白相为主,血管透见或显露与病理学诊断萎缩符合率13.04%(6/46),两种及以上胃镜下的表现共存时符合率则更低。结论用传统胃镜下萎缩的表现诊断CAG不可靠,应多作黏膜活检病理才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胃癌患者的病死例数占所有因癌症病死例数的约1/4,胃癌年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慢性非特异性胃炎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其病因主要是各种理化因素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因此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又分为胃体型、胃窦型或全胃型。肠上皮化生的出现是萎缩的最可靠证据。本文总结我院胃镜病理检查发现肠化生病例的特点,以期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水平,合理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强调肠化生的危险,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以及不必要的频繁复诊。  相似文献   

4.
胃黄色瘤临床病理分析3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黄色瘤(脂质岛)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2006年我院胃黏膜活检资料,并对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黄色瘤的312个病例进行病理分析.结果:10 a间我院胃镜活检中胃黄色瘤的检出率为0.59%.312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窦部229例(73.4%);伴发浅表性胃炎192例(61.5%),萎缩性胃炎者93例(29.8%),肠上皮化生者106例(34.0%),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08例(34.6%).结论:胃黄色瘤中老年人好发,可能是胃黏膜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残胃、多次活检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胃黏膜的炎症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病人Hp清除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病理改变的分析,来确定Hp对其炎症程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106例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分析标准按96悉尼系统评定。结果在62例治疗成功组中,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未减轻。在44例治疗失败组中,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化均没有变化。且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化还可加重。结论Hp的清除治疗可使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度减轻,对此类病人应行Hp清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其相关要素。[方法]收集626例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内镜诊断6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7.6%,胃体和胃角萎缩的检出率比胃窦低,但肠化的检出率比胃窦高;取材数量1块的胃镜符合率为27.27%,2块胃镜符合率为45.61%,≥3块胃镜符合率为62.34%。[结论]内镜诊断CAG的符合率较低;建议取≥3块活检数,更多的活检数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为主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可能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1].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CAG的变化是演变成胃癌的关键环节[2],因此及时诊断、定期随访CAG对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放大内镜观察胃窦黏膜小凹在胃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时的形态学特征,以探讨:Hp感染、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对其形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的逆转效用。方法全面检索1984年至2008年底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根除Hp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文献及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共6个随机对照试验524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采用胃黏膜组织学评分、组织学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1)Hp根除组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0.27,95%CI0.17~0.46,P=0.000);但胃黏膜肠化生改善率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OR=0.55,95%CI0.28~1.08,P=0.082);(2)Hp根除组Hp根除后胃窦部、胃体、胃底部黏膜的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以及萎缩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各部位黏膜的肠化生评分改善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根除Hp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活动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程度,但是对胃黏膜肠化生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胃痞消对实验性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配合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建立CAG脾虚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胃痞消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胃痞消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与其通过降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两者并见出现率,逆转已发生的萎缩,从而阻止其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10.
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两种标准,但这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胃炎胃镜下表现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等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了解慢性胃炎的胃镜和病理诊断情况,探讨慢性胃炎胃镜诊断的主要条件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及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胃镜与病理检查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A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符合率为63.0%。N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NAG的诊断敏感性高于80%,C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CAG的诊断敏感性低于50%。37.9%胃镜诊断的NAG和76.8%胃镜诊断的CAG在组织病理学上存在萎缩性改变。胃炎样胃癌多可见痘疹和(或)糜烂(85.7%)。519例次慢性胃炎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尿素酶试验,病理NAG的/4.pylori阳性率与病理CAG无显著差异。结论:N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NAG的诊断敏感性较高,C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CAG的诊断敏感性较低。淋巴细胞性胃炎和胃炎样胃癌并非罕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生物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的关系已受到广泛关注。同认为,幽门螺杆菌(Hp)不仅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因子,而且与胃窦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检测上述疾病Hp的感染率,目的就是要明确Hp的污染率,目的就是要明确Hp与上述疾病的关系,为临床上述对以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方向。方法 对198你病例根据胃窦部胃镜及胃粘膜活检结果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组,经度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黏膜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其中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CAG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内镜技术被应用于CAG的诊断。本文就普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CA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胃镜下表现对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内镜诊断的CAG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别计算镜下CAG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55例患者中内镜诊断CAG30例、CAG合并浅表性胃炎(CAG)25例;病理诊断CAG36例、CSG8例、CAG合并CSG11例。内镜直视与病理诊断相比较,符合率为85.45%。CAG内镜下的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12.77%~51.06%。镜下某些表现对CAG的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如花斑样改变和扁平隆起分别达87.50%、75.00%;白相为主、血管透见伴扁平隆起及花斑样改变伴隆起糜烂的特异性均达l00%。镜下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对诊断肠上皮化生的价值较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6.67%、71.74%。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对诊断异型增生的敏感性达71.74%;隆起糜烂对诊断异型增生的特异性达68.89%。结论 胃镜直视下的花斑样改变,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分别对CA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正确的诊断仍必须结合胃镜直视与黏膜活检。  相似文献   

14.
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对受检者胃底、胃体、胃窦行全面的普通内镜视野扫查后,对胃窦、胃体、贲门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扫查部位共42个,其中贲门4个,胃体5个,胃窦33个。共聚焦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42),敏感度为100.0%(15/15),特异度85.2%(23/27),阳性预测值为78.9%(15/19),阴性预测值为100.0%(23/23)。结论共聚焦内镜能够显示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形态,对于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5.
<正>1 中西医共识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层增厚并多伴有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CAG列为癌前状态。目前,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病模式已得到认可。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我国CAG检出率占胃镜受检患者的7.5%~1  相似文献   

16.
萎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观察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选择经胃镜加病理检查确诊的CAG患者200例进行分组对照治疗,其中萎胃散治疗组135例,胃复春对照组65例。同时对大鼠CAG模型,分别进行萎胃散治疗与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比较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程度。结果:CAG萎胃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04%,胃复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1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也有改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研究表明,胃萎散治疗组的CAG病变数量明显减少,病理检查可见腺体恢复正常。结论:胃萎散治疗CAG有明显的效果,对胃癌前病变也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佳  李守英  徐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540-354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CAG常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胃黏膜有萎缩改变,且在CAG中,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1〕。目前认为,CAG的发生是多病因作用下,多基因导致的漫长演变发展过程,其发展规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0例病人,先行常规内镜检查,对胃窦、胃体大小弯、胃角各摄片l张,然后用1.5%醋酸5-10ml喷洒,一分钟后冲洗观察,再次对上述各部位摄片并取活检1块,送病理检查。将患者醋酸增强内镜前、后的内镜图像分别进行阅片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其中醋酸增强内镜和常规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轻度13:16、0:16,中度12:13、4:13,重度12:12、9:12;醋酸增强内镜和常规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各项指标为敏感性95.65%VS31.71%、特异性94.06%VS37.68%、准确性90.24%vs31.71%、阳性预测值92.5%VS23.21%、阴性预测值92.5%VS48.15%、约登指数0.86VS-0.31;醋酸增强内镜明显优于常规内镜,P〈0.001;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醋酸增强后黏膜呈现白色粗糙不平。有点状或片状粗大颗粒状或鱼鳞样隆起改变,贴近观察可见绒毛样或脑回状胃小凹。普通内镜未能观察到黏膜病变。结论醋酸增强内镜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261例,给予化痰消瘀方治疗,2次/d,早晚分服,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261例患者经化痰消瘀方治疗后,痊愈104例(39.85%),显效69例(26.44%),有效60例(22.99%),无效28例(10.73%),总有效率89.27%;胃黏膜萎缩共好转218例,好转率83.52%,治疗前后进行自身病理组织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上皮化生共好转177例,好转率67.82%,治疗后进行自身病理组织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痰消瘀方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这一胃癌癌前病变疗效确切,且对胃黏膜萎缩的疗效优于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20.
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病变,尤其在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时。因此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定期随访,对监测胃癌的发生非常重要。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一致性较差,为了更好地诊断萎缩性胃炎,了解其内镜下突出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