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失裹血探     
中医学导源甚古,是由片段的医疗经验逐渐升华为理论的。“脾主裹血”之理论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二难》,明确指出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临床甚多出血性疾患当责之于脾,但医者多忙于止血而忽略补脾,因此进一步探讨“脾主裹血”之生理病理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生理概要“脾主裹血,温五脏”(《难经·四十二难》)意即血液能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而不溢于脉外,全赖于脾的统摄作用。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中曰:“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之所以裹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亦与脾的特殊生理功…  相似文献   

2.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2006,25(8):499-500
本文从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证候、用药分析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脾主裹血”进行了阐述。认为临床诸多出血疾患为脾失裹血所致,并以出血、气虚、脾失健运、失濡等为特点,其中脾失健运症征是脏腑辨证定位标志;气虚和出血现象是病理性质及病理机转标志。提出脾与出血、凝血机制有关;脾虚失运失摄是脾失裹血病证的本质所在,对诸多出血性疾患当思责脾,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中医对血精传统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脾在血精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统血的功能,是血与精化生之源,与心肾二脏关系密切。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脾胃湿热等,均可影响脾的统血功能,导致血精发生。并进一步提出了从脾论治血精的观点,总结了从脾论治血精的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对血精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手术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原发性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血液性脾肿大常选的手术方式,而我院外科医生为节约血源、减少输血并发症、充分利用脾血,改进了手术方式,采用自体脾血回输后术中输血量减少或不输血,我院于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行脾动脉灌注脾血回输脾切除的手术3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进而引发的一种累及全身各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退行性和炎性病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味、吸烟酗酒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脉痹”有相通之处,均病在血脉。中医“脾”具有生血、统血的生理功能,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以AS与“脾主统血”的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脾主统血”的生理、病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谈脾统血及其临床运用苏州市虎丘医院(215008)刘扬佐[关键词]脾统血脾统血是脾的生理功能之一,对临床血证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的机理是通过脾气以统摄血液。五脏皆有气,何以独言脾统血?这就由脾、气、血三者特定的生理功能所决定。《难经·八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西医学生理性止血、VitK的生物化学作用、消化系统对VitK的合成和吸收的影响,以及VitK联系消化系统与凝血系统等特性,揭示中医学脾主统血的机制与VitK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凡中医均知"脾统血"的功能,一般将其解释为: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内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