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五神脏理论与老年痴呆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医对脑的认识在《内经》成书之前曾经有一个争议的阶段。古人早就认识到神志活动与脑有关。《内经》则明确指出,脑的功能是通过依附于五脏而完成的。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中,正是将脑的功能分属五脏,因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神脏理论。1 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对脑与神关系的高度概括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内经》中对神的论述相当丰富。概而言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的概括,它的物质基础是精。《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而成脑髓生。”…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认知功能是神的一部分,脑主神明而五脏藏神。五脏功能状态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发生均有影响。五脏协调运转才能顺利化生精气血津液,并避免痰浊瘀血的形成,保证脑神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治疗,不应根据经验囿于脾、肾等某一脏腑,而应该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是五脏功能,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97-1697
1 情志发于脑情志是由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复杂反应 ,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 ,不仅仅可由客观事物对个体的影响所引起或转换 ,还可由体内脏腑气机的变化所产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天有五行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思忧恐。”脑位头而象天 ,是精髓汇集之处 ,《颅囟经》云 :“元神在头曰泥丸 ,总众神也。”说明神、魂、魄、意、志虽分属于心、肝、肺、脾、肾五神脏 ,但脑为元首 ,统帅五脏之神 ,是众神之长 ,可主五脏之神而统五志。再者 ,情志发于脑 ,也是由脑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 :一方面 ,脑主感觉 …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虽然是现代医学病名,但是早在中医学论治"呆病""善忘"等疾病时就有对血管性痴呆相关症状的描述,且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并通过五脏来完成[1],五脏各有所藏之神并形成五神脏理论,五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则神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由此可见血管性痴呆的病位虽在脑,但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在宫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和查阅古籍文献,现以五脏为纲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生活。五神脏理论是对五神与五脏关系的高度概括,是中医形神统一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五神亢盛调节可协调五脏功能,通过对五脏虚实调理亦可调节五神。癫痫发病特点与五神病变特点有高度相似之处,与五脏相关,且癫痫病因病机复杂,非独一脏一神可言尽,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神-五脏-五痫"辨证体系,将神、脏病变特点与癫痫发作特点对应,五脏精准定位,以整体观为核心,调节五神盛衰、五脏虚实,以求保障机体阴阳平衡,有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指导癫痫辨证,为癫痫中医临床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命门、元神、泥丸、脑芯、脑神的内涵一致,命门是通过起源于脑芯的足太阳经入五脏六腑之腧而为五脏六腑之本的;心、识神、心神是同一个功能系统,心神是通过起源于大脑的督脉而"处物"而"神明出焉"的。脑神与心神及五脏神的关系实质上是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与五脏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命门与三焦是脏与腑的表里关系,是脑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理、法、方、术”四个方面对“通督启神”针法进行系统总结。五脏功能调达是脑府得以充盈的根本,而督脉作为沟通“脑”与“五脏”联系的桥梁在治疗神志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基于脑神-督脉-五脏神之间的密切关联 ,以通调督脉、调理五脏为手段,“启神”为目的,将“治神”理念贯彻神志病诊察、治疗、调养全过程。“督脉”经气顺畅,“五脏”功能调和,髓海得养,神机得启。通过对李志刚教授治疗神志病的学术思想再探讨,为针刺治疗神志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餮同道。  相似文献   

8.
五脏神的功能活动广泛地涉及内脏、肢体、语言、五官以及全身的各种生命活动.五脏神系统是脏与脏、脏与腑及各器官组织之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精等互相联系沟通,组成的整体性网络调控体系.背俞穴临床应用的机理就是其对五脏神系统的整合效应.应用背俞穴治疗身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五情是形神失调的主要病因,五情内伤,神失其机,神不御形,气乱脏扰而发病.五情通过影响五脏神(神、魂、魄、意、志)、五精气(脉、血、气、营、精)、气血活动及脏腑功能致形神失调,而形神失调性疾病多为长期、慢性、持续性五情过极所致.以神失守、形失调为主要表现,可见精神、人格、行为及脏腑、气血功能异常,其中形失调通过影响本脏、...  相似文献   

10.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等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 ,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 ,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 ,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 ,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 ,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 ,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 ,影响人的容貌。因此 ,提出五志太过可内伤五脏 ,并外现于五体 ,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痰与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五脏之病,俱能生痰"的理论,探讨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其病机特点、证治法则.认为五脏系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从五脏系统调控是防治一切痰病的根本;从五脏系统调控心脑血管病痰证的具体措施包括从五脏治痰、从五脏调理、改变痰浊体质等.  相似文献   

12.
从舌的结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临床舌诊等方面,对舌与五脏六腑的相关关系做一探讨,对舌候五脏六腑的原理做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3.
五脏元真通畅之"五脏"代表整个机体,"元真"为正气之代称,"通畅"为正气流通、畅行无阻。五脏元真通畅可理解为人体正气充沛且顺畅。正气通畅为健康的基本前提,正虚或邪阻所致的元真不畅为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是"元真不畅"的结果。在临证诊察疾病时,要明确脏腑或经络、血脉等何者不畅,审查不畅之因,从而完成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在临床诊治中,应根据元真不畅的具体原因,随证治之,虚者补之使通,实者攻之使通。通畅元真的方法,应根据正邪双方的状态而定,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兼顾。方因法立,治法之总目的在于恢复五脏元真通畅,因此,组方之药需具能动之性,即使补虚,亦不可呆补,应补而兼通。除了用药以外,还应适应病证需要,做好药后护理。五脏元真通畅思维可以看作是仲景临证诊疗疾病的核心思维。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3-765
古代癫、痫、狂、痉、惊、厥等常混称,相关论治较混乱。基于钱乙"凡治五痫,皆随脏而治之"提出"五脏神志辨证体系",将五脏(肝心脾肺肾)与对应之五神(魂神意魄志)相结合。治疗上,统筹调节五脏阴阳虚实与五神亢任盛衰,选用对相应脏腑和神志均有作用的药物与穴位,身心同治,针药并用,重在缓解期分10型论治,剂型以膏方为主,以期为癫痫的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并与脾、肝、肺、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膈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动膈;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疗呃逆应当从整体观念与五脏辨证入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不应单纯见呃止呃,并且针药并举,各发其长。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首伤肾阴,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无以养神;肾阴既亏,肝木失养,灼伤肝阴,虚火内盛,上扰脑府以致神病;肝木独亢,克伐脾土,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痰邪上蒙,脑络壅塞;脾不升清,痰湿内盛,上逆犯肺,肺失治节,气阴不调,痰浊内蕴,积久化热,痰热蒙蔽神窍;心为五脏之大主,阴虚及心,心火上炎,清阳独亢,耗伤心神,心神不主脑神,以致健忘、痴呆诸症。其治疗以滋阴为根本,辨析五脏,益脑神、通脑络,结合行气、补血、化瘀、祛湿诸法,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以往面诊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五脏病患者的面部图像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以探讨五脏病患者的面型特征。方法:运用中医面型分析系统对五脏病患者的面部图像进行测量并计算相关面型指数,比较各组之间面型指数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与五脏病组各面型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慢性乙肝组的鼻指数最高,慢性肾衰组最低;慢性乙肝组的口指数最高,冠心病组最低;支气管哮喘组的容貌面指数最高,冠心病组最低;慢性胃炎组的头面宽指数最高,慢性乙肝组最低;支气管哮喘组的形态面指数最高,冠心病组最低;2五脏病组的面型分布情况存在一定规律,其中冠心病组以中鼻型、阔鼻型、阔上面型、中上面型、阔面型与超阔面型多见;慢性乙肝组以阔鼻型、中上面型、超狭面型、狭面型与中面型多见;慢性胃炎组以阔鼻型、中上面型、超狭面型与狭面型多见;支气管哮喘组以阔鼻型、中上面型、狭上面型、超狭面型与狭面型多见;慢性肾衰组以中鼻型、中上面型、中面型、超狭面型与狭面型多见。结论:本研究表明五脏病患者的面型特征有一定规律,提示不同的面型特征可能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这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卫气夜行于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卢曼 《河南中医》2002,22(3):5-6
卫气是营养各脏的源泉,是联系整体的纽带,卫气与五脏的整合,反映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此反映卫气夜行于阴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