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泛素的表达与特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治疗效应特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泛素的mRNA水平.结果:初发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组泛素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未用泼尼松等治疗药物之前激素部分效应组的泛素mRNA表达和激素敏感组之间无明显差别;治疗后激素部分效应组和激素敏感组泛素mRNA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泛素表达降低,参与了特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泛素的表达,逆转泛素低表达引起的免疫紊乱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表达及其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四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及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含量。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CD4^+T淋巴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数均降低;CD4^+/CD8^+比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Th2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联合应用胸腺肽α1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在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及协助治疗的作用。方法:6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胸腺肽α1定期注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活性:同时观察两组病程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转阴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感染者抗菌素使用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感染类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T细胞亚群活性和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腺肽α1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的失平衡,起到双向调节免疫的作用,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术后采用FK506治疗的肝移植受者(FK506治疗组)在用FK506后1、2、3、4周时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152和ICOS分子的表达情况,以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和患终末期肝脏疾病拟行肝移植者(肝病对照组)为对照。结果 CD3^+T淋巴细胞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FK506治疗后,肝移植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CD8^+T淋巴细胞逐渐增加,并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FK506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CD28分子和ICOS分子表达逐渐下降,并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D152分子表达增加,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ICOS分子表达水平的下降晚于CD28分子,CD4^+CD28^+T淋巴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4^+ICOS^+T淋巴细胞均呈现相近的变化规律。结论 FK506能迅速纠正移植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并抑制正性共刺激分子CD28和ICOS的表达,促进负性共刺激分子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5名健康人群,采血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Spearman检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2.10±0.87)%,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7.10±2.32)%,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3.38±1.68)%,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11.78±5.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0和4.162,P值均〈0.01)。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较高,二者呈正相关。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然成熟型树突状细胞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机制。方法:提取DAB/2小鼠脾脏及肝脏细胞,流式细胞仪分离树突状细胞,测定其纯度及表型,加入C3H/HeJ小鼠提取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混合培养,测定其增殖活性。利用CD4^+CD25-T细胞测定扩增后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及CD86,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效果明显。与新鲜分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一样,扩增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高表达Foxp3,而且均保持了其抑制活性。结论:自然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能扩增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且扩增后的调节性T细胞保持了其表达活性和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共刺激分子CD 28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CTLA)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07月~2018年06月至我科室和内分泌科治疗的患者,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DM组(T2DM无肾病,n=42)和DN组(T2DM合并肾病,n=40),同时选取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NC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4、CD8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分子的表达。结果:三组外周血CD4^+和CD4^+/CD8^+按NC组-DM组-DN组顺序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1),CD3^+、CD8^+按照顺序呈显著递减趋势(P<0.01),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1);三组外周血CD4^+CD28^+、CD8^+CD28^+ T细胞按NC组-DM组-DN组顺序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1),CD4^+CTLA4+及CD8^+CTLA4+T细胞按照顺序呈显著递减趋势(P<0.01),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T2DM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其中合并肾病患者表达失衡更为严重,提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自身免疫调节异常。同时T2DM合并肾病患者外周血CD28和CTLA4表达也显著异于正常对照,提示共刺激分子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肾病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供者骨髓细胞(DBMC)输注对同种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制作Lewis大鼠到BN大鼠的异位(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并按对受者处理的不同分为四组,对照组不进行特别处理,CsA组术后连续7d给予CsA5mg·kg^-1·d^-1,联合处理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第6天输注1×10^8个DBMC,术后连续7d给予CsA5nag·kg^-1·d^-1,DBMC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第6天输注1×10^8个DBMC;另设BN大鼠间的心脏移植作为对照(BN对照组)。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观测术后第6天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移植心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以及组织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后第6、12、18天时受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供者来源细胞、CD3^+ CD25^+细胞、CD4^+ CD25^+细胞的百分比以及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CD4^+ CD45RC^+/CD4^+ CD45RC^-等。结果:联合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21.6±3.2)d,明显长于对照组和DBMC组(P〈0.05),其血清IL广2为(313±95)pg/ml,心肌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量为0.12±0.1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DBMC组(P〈0.05),排斥反应程度轻于其它3个移植组。联合处理组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上CD86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术后6、12d,联合处理组的CD4^+ CD45RC^+/CD4^+ CD45RC^-比值低于对照组和DBMC组,CD3^+ CD25^+细胞百分比也低于对照组和DBMC组;接受DBMC输注者外周血中供者来源的有核细胞明显多于未接受DBMC者。结论:短疗程CsA联合DBMC输注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33例胃癌首诊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CD25^+、CD44^+及NK^+细胞.并根据96名健康对照者的平均检测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各亚群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胃癌患者CD3^+、CD8^+低表达。而CD4^+,CDl9^+,CD25^+、CD4^+/CD8^+、CD44^+,NK^+高表达(P〈0.05)。CD19^+高表达与低表达者分别为444例和389例,3年生存率为36.4%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7种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则与患者生存率无关(均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显著变化.其中CDl9^+高表达患者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活动期与稳定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CD3^+、CD3^+CD4^+、CD3^+CD8^+、CD3^+CD4^+Fas、CD3^+CD8^+Fas、sFas、sFasL等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sFas、aFasL、IL-1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凋亡率等指标。结果:IgA肾病活动期患者PBMC凋亡率、sFas、sFasL明显高于正常人,稳定期sFas、sFasL较正常人有统计学差异(P〈0.01);CD3^+CD4^+Fas、CD3^+CD8^+Fas升高(活动期,P〈0.05;稳定期,P〈0.01);PBMC凋亡率与sFas、sFasL无相关性:sFasL与sFas、CD3^+CD4^+Fas、CD3^+CD8^+Fas有相关性。结论:IgAN活动期PBMC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导致sFas、sFasL增多,在IgAN中增加的sFas、sFasL可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而且可能是IgAN进展中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上的Fas/FasL的表达水平,探讨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在As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临床确诊的60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30例正常对照,运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亚群上的Fas/FasL表达水平。结果早、晚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的FasL的表达率分别为(0.59%、0.93%),CD3^+CD8^+T细胞上的FasL的表达率分别为(2.93%、4.32%),与健康对照组(0.48%、1.14%)比较,其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上的Fas表达率(58.25%、59.91%)比较,早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的Fas的表达率(64.75%)明显升高(P〈0.05),而CD3^+CD8^+T细胞上的Fas的表达率(48.64%)明显降低(P〈0.05),Fas在晚期AS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细胞上的表达率(57.63%、56.32%)无明显变化。结论Fas、FasL在外周血T细胞亚群上的表达水平与AS的病情发展阶段相关;Fas、FasL的异常表达所导致T细胞凋亡功能紊乱可能是AS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预处理大鼠小肠移植受体后的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实验分4组(每组24只):同基因移植组(BN-BN组)、异基因移植组(F344/N-BN组)、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组(F344/N-BN+TGF-β1组)和异基因移植+TGF-β1基因转染imDC+FK506组(F344/N-BN+TGF-β1+FK506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各处死6只,获取大鼠静脉血和移植肠。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受体鼠外周血及移植肠CD4^+、CD8^+、CD25^+细胞和IL-4的表达。同时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结果TGF-β1修饰的DC细胞能显著抑制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及CD25^+的表达,并提高IL-4的表达;显著延长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但移植肠仍有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征象。结论TGF-β1修饰的DC通过影响受体外周血及移植肠浸润T细胞对大鼠小肠移植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肽αl(Ted)联合结肠癌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LyDCs)对人源化免疫重建裸鼠结肠癌的免疫治疗效应。方法常规DCs负载结肠癌细胞裂解物制备LyDCs疫苗,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αl体外刺激前、后的LyDCs表型。HT-29结肠癌裸鼠模型成瘤后,经尾静脉注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6×10^6个/只,2d后,FCM检测裸鼠外周血人源性CD4^+、CD8^+T细胞;将人源化免疫重建裸鼠分为3组,分别用LyDCs+Tctl、LyDCs和生理盐水皮下免疫注射治疗;治疗后7d,体外观察各组裸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及IFN-γ、IL4分泌水平,实验结束时,观察LyDCs联合Tctl对荷瘤裸鼠的体内抑瘤作用。结果LyDCs的表型HLA.DR、CD80、CD86、CD83较刺激前明显上调;免疫重建裸鼠均检测到人源性CD4^+、CD8^+T细胞;LyDCs+Tctl组裸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与LyD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yDCs+Ted组T细胞的IFN-γ分泌水平与LyD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HT-29细胞58d后,LyDCs+Tαl组、LyDCs组抑瘤率分别为60.41%、37.20%,两组之间抑瘤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抑瘤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分别(P〈0.01)。结论Tαl能增强LyDCs诱导的CD4^+,Th1细胞反应和CTLs杀伤效应,对DCs疫苗的抗癌免疫治疗功效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腺切除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远期影响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胸腺切除(手术组)、21例胸腺未切除(非手术组)MG病人和2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CD4^+CD25^+T细胞的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γ、IL-4水平。结果 MG病人胸腺切除后完全缓解9例(36%),部分缓解13例(52%)。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25^+T%显著降低(t=2.917,P=0.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CD4^+CD25^+T%、CD8^+T%显著增高(t=7.935,P=0.000;t=2.619,P=0.012),CD4^+CD8^+显著降低(t=3.060,P=0.004)。手术组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手术组(t=5.060,P:0.000),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3.709,P=0.001)。胸腺切除后部分缓解者CD4^+CD25^+T%显著低于完全缓解者(t=2.292,P=0.033),但高于无效者(t=5.225,P=0.000)。结论 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紊乱在胸腺切除后远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MG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叶氏狼疮方在诱导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中有无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LN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设立4个培养亚组:空白(blank)、植物血凝素(PHA)、狼疮方血清(lupus formula serum,LFS)、PHA+LFS组。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及其条件培养后CD3+T细胞表面分子CD28,CD40L,LFA-1a和CTLA-4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LFA-1a和CTLA-4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上调(P均〈0.01);PHA可诱导健康对照T细胞表面CD28和CD40L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但对其CTLA-4和LFA-1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而PHA对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表达均有明显上调作用(P均〈0.05);叶氏狼疮方对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逆转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LFA-1a过度表达(P均〈0.05),对其CD28和CTLA-4过度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且叶氏狼疮方对PHA所诱导的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和LFA-1a表达增加亦有明显抑制。结论:叶氏狼疮方可能主要通过下调T细胞CD40L和LFA-1a表达水平来诱导LN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FK506)]与西罗莫司(SRL)对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s)及其细胞表面标志性因子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免疫抑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4月行。肾移植的患者30例,男女不限,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1)CsA组:免疫抑制方案为CsA+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2)FK506组: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MMF+Pred;(3)SRL组:免疫抑制方案为SRL+MMF+Pred;3组的免疫诱导治疗方案均相同。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取血样检测CD4^+CD25^+high/CD4^+T细胞比值及CD4^+CD25^highT细胞表面CTLA-4和Foxp3的表达率;比较3组治疗方案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应用3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后,各组受者CD4^+CD25^high/CD4^+T细胞比值及CD4^+CD25^highT细胞表面CTLA-4和Foxp3的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术前,虽然半年后有所上升,但CsA和FK506组各项指标上升明显较SRL组慢,SRL组各项指标恢复水平明显优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组。结论SRL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比较,对CD4^+CD25^+Treg细胞影响明显较轻,可能对器官移植术后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在调节移植抗原特异性转基因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经荧光染科CFSE标记后的C57BL/6小鼠和2CTg小鼠(CD4敲除鼠)淋巴细胞分别植入经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过的两组DBA/2J小鼠体内,检测CD4^+与CD8^+T细胞在体内分裂增殖的时相,并用胞浆内IL-2标志染色方法测定活化后T细胞表达IL-2的能力。以Balb/c小鼠为供者,糖尿病2CTg小鼠和2C Tg-IL-2KO小鼠(IL-2敲除鼠)为受者,进行胰岛细胞移植。观察CD8^+ T细胞在介导移植排斥中的作用。结果DBA/2J小鼠输注了C57BL/6小鼠的淋巴细胞后,CD4^+与CD8^+T细胞分裂增殖均非常明显,前者表达大量IL-2,后者则不表达。DBA/2J小鼠输注了2CTg小鼠的淋巴细胞后。在完全没有CD4^+T细胞存在的情况下,CD8^+T细胞仍明显分裂增殖并大量表达IL-2。2CTg和2CTg—IL-2KO小鼠移植胰岛细胞后,前者迅速发生排斥反应,胰岛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8d,而后者胰岛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50d。结论CD8^+T细胞在产生和利用IL-2时有很大的可塑性。CD4^+T细胞存在时,CD8^+T细胞能有效利用CD4^+T细来源的IL-2进行分裂增殖,在缺乏CD4^+T细胞时,则利用自身来源的IL-2进行分裂增殖;移植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完全依赖于IL-2,排斥反应由CD8^+T细胞介导时,阻断IL-2/IL-2受体通路可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8.
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调节性T细胞(CD4^+CD127^- Treg)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例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13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 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尿毒症组和肾移植组CD4^+细胞中CD4^+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肾移植组CD4^+CD25^+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数量降低,免疫功能紊乱。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44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年龄19~86岁)和2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年龄29~80岁)的外周静脉血5ml,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凋亡率和Bcl-2蛋白表达。分析细胞凋亡率与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脓毒症诊断标准参考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美国危重病医学会联席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CD8^+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其Bcl-2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89,P〈0.05;r=-0.689,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下调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观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产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后,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分别单独培养及按不同比例共同培养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独及混合培养时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分泌的水平。结果健康对照及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均显著高于CD4^+CD25^-T细胞,而分泌细胞因子IFN-γ均显著低于CD4^+CD25^-T细胞(P〈0.01)。CD4^+CD25^+T细胞在体外可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且这种抑制能力呈效靶比关系(P〈0.01);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对IL-10及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在体外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