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 mm±0.13 mm,右侧为1.27 mm±0.14 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 mm±0.18 mm,右侧为0.62 mm±0.05 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检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栓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 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综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颈动脉斑块患者268例,根据其是否患有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患者147例,非冠心病组患者121例.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利用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软件自动获取颈动脉斑块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筛选冠心病及非冠心病组,对11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为0.67±0.10 mm及 0.85±0.26 mm,斑块发生率为10%(4/40)及63.5%(47/74),组间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以IMT≥0.85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冠心病,特异性85%,敏感性71.6%,阳性预测率89.8%.结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诊冠心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冯光球  吴智勇  郑茵  陈娟 《山东医药》2009,49(39):80-8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眼底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3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2例(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38例、多支病变19例)和非冠心病组55例,应用高频超声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并计算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手持直接检眼镜行眼底检查(不散瞳),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冠心病组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检出率、IMT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眼底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超声联合眼底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脂肪肝与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某校医院门诊行腹部超声检查的脂肪肝患者97例为脂肪肝组,选择同期门诊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脂肪肝的103例作为非脂肪肝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空腹检查血糖(FPG)、血脂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组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脂肪肝组HDL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t=-2.688,P=0.008);两组LDL、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1.301;P=0.081,0.195)。结论脂肪肝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于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的患者应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进行临床干预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检测80例已施冠脉造影(CAG)者,其中冠心病组(A组)48例,对照组(B组)32例。结果A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B组(P<0.001),硬化斑块指数也明显高于B组(P<0.001),动脉硬化检出率在两组中以颈动脉球部为最高,其次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06)。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高频超声体表标识表现。方法:连续选择52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造影后同时进行颈部动脉体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1例人选对象中.冠状动脉正常者81例(对照组)。确诊冠心病患者4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36例、中度狭窄组90例和重度狭窄组314例。冠心病各组的内膜一中层厚度(IMT)、IMT增厚率、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中、重度狭窄组的IMT和斑块总面积也显著多于轻度狭窄组(P〈0.05~0.01)。冠心病各组各种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0.01).中及重度狭窄组软斑、硬斑数显著多于轻度狭窄组(P均〈0.05)。在CAS超声分级比较中.冠心病各组狭窄超声级别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重度狭窄组c、D级例数明显多于后者(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颈部动脉病灶超声体表标识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间接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16名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并与CAG结果比较。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0.634,P<0.01)。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能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臂踝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评价价值及绝经后女性发生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8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66例和冠心病组121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多支病变组41例。通过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检测各组患者ABI、IMT及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明显增厚,AB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ABI明显降低,IMT及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I降低(≤0.9)、IMT增厚(≥0.9 mm)是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便秘为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可以增加绝经后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结论 ABI及IMT可以作为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性预测指标。便秘可作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心病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指数及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MDA-LDL)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2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a2)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各组双侧颈动脉 IMT 和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斑块指数,以及测定血浆 MDA-LDL 含量。结果 (1)冠心病各组(包括Ⅰ型、Ⅱ型、Ⅲ型病变组)CCA-IMT、软斑 PI、硬斑PI、总斑 PI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均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 PI、总斑 PI 与Ⅰ型、Ⅲ型病变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Ⅱ型病变组血浆 MDA-LDL 含量与Ⅰ型、Ⅲ型病变组及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2)Ⅱ型病变组 MDA-LDL 含量与软斑 PI、总斑 PI 呈正相关(r=0.63,P<0.01;r=0.51,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结合血浆 MDA-LDL 含量,可以初步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对7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确诊冠心病57例,正常17例。同时进行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对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修正的Gensin评分系统将冠状动脉积分,并以积分的大小进行等级评分,同时对外周动脉斑块对冠脉的预测价值、外周动脉IMT与冠脉积分的对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冠心病组和正常组的危险因素之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组CA、FA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9.4%和53.1%,两处为阳性的阳性预测值是71.9%。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的log(Gensin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891,股动脉IMT与冠心病的(Gensin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75。结论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相关因素,可作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年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8例≤40岁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例)和非冠心病组(21例),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股动脉,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emor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FIMT),以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2mm为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的CIMT、FIMT及斑块检出率.计算斑块对年轻冠心病的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CIMT、FIMT高于非冠心病组[(1.36±0.51)mm比(0.84±0.38)mm,P〈0.05:(1.48±0.84)mm比(0.74±0.26)mm.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m牢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意义i62ck(23/37)比9.5%(2/21).P〈0.05;57%(21/37)比14%(3/21),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年轻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2%、57%,特异性为90%、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阴性预测值为58%、53%:颈动脉、股动脉联合检测未见明显提高预测值。结论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年轻冠心病相关,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均有预测作用,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潞河医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的2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检查血管为单支病变者纳入对照组,多支病变纳入观察组,两组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AASI、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均在正常血压范围内;AASI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轻度狭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重度狭窄及闭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动脉硬化及斑块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临床参考,多支病变AASI高于单支病变,数值更接近1,多支病变的IMT、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均高于单支病变,且多支病变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