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 :《伤寒》主论外感 ;《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 ,现对此作以概述 ,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1 寒性咳喘虚寒咳喘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本证由于上焦阳虚 ,肺气虚寒 ,阳气不化津液 ,故见多吐涎沫。津液流失过多 ,肺叶失于濡润 ,而致肺气痿弱之肺痿证。原文虽谓“不咳” ,但因“多涎唾” ,故临证时常见咳、喘之证。治宜温复肺…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风水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是水气病常见证型之一,《金匾要略》水气筒中对风水的脉证及治疗等均做了论述,笔者试就《金匾》有关风水证治的内容进行讨论,希望能对读者学习及治疗有所帮助。1肺切肾气化失常工风水之病本风水的形成,医家一般多责之外感风邪、肺失宣降。笔者以为,除此之外,风水的形成并与牌肾有关.仲景在(血痹应劳篇》曾回,“风气百疾”,可见外感风邪可致多种病证。人体感受风邪后,是否发病及发何病则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如仲景指出,血不足之人感受风邪,易发历节而疼痛如华;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加被微风刚易发血痹,等等.风水是杨受风…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浅探《金匮要略》中之肺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胀”这个病名,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对肺胀一词的解释,后世各家的说法颇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认为肺胀与咳嗽上气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凡出现“咳而上气”症状的都可称为肺胀。如《金匾释义》说:“咳嗽上气,本篇又称之为肺胀。”《金匾要略辑义》云:“凡本篇诸条,肺症肺辅之外,悉属肺胀。”二、认为肺胀不是病名,而是指咳嗽上气的病机。如《金匾要略选读》说:“肺胀”两字,是病机的概括。”三、认为是病名。如《金匾集释》指出:“肺胀,病名。以肺气胀满为主症”。我们赞同第三种说法。通观篇…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厥逆证与中风闭证脱证,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伤寒论》中厥逆证与中风闭证脱证虽有着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仍存在着区别,从而为临床的正确诊断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分析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著作《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和《金匮发微》中有关咳喘的论述和医案,将其对咳喘的病机认识、治法特点和常用经方进行归纳,探析其运用经方治疗咳喘的经验。认为曹颖甫临证重视寒邪闭表、寒闭生饮、寒闭生热、痰湿阻滞、水热互结等病机,重视病机的演变和相互联系。在治法上重视宣肺解表、温化寒饮和肺胃同治,重点着眼于肺气的畅达以解除肺气郁闭使肺气恢复正常的宣降为治疗目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是其临证常用经方,其治疗咳喘经验丰富,辨证精细,善用经方,对经方的应用与咳喘的病机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咳嗽上气,为《金匾》病名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或因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肺气上逆,或因肾气衰竭,气不归元所致;实者多因外感风寒,内停水饮,邪实气闭,肺气上逆而发,但也有与外邪无关者。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所述来看,病因以外邪内饮最为多见,故其证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8.
咳喘咳与喘虽分为二证,然其病机则一,均为肺气上逆所致。临床表现往往咳喘并见,咳剧必喘,喘多兼咳。临床用方也往往既能平喘,又能止咳。现将《方剂学》中能治咳喘的医方归并一处,略加辨析。 1.止嗽散、败霉散,均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用治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之咳嗽。止嗽散化痰止咳功胜,温润平  相似文献   

9.
少阳病为《伤寒论》中六经病之一,柴胡证则系一组临床证候,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分篇中。因二者之所属病机不一,故澄清二者的内涵,或可有助于对《伤寒论》的研究,以及临床上对少阳病、柴胡证的诊疗。  相似文献   

10.
侯舒成 《新中医》1997,29(1):61-62
肺胀,古病名。为慢性病,多发于年老体虚者。《灵枢·胀论》篇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亦指出:“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由此可见,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胀为现象,关键在“虚”。其临床以喘、咳、痰、满为主症,属中医学的痰饮、咳喘、虚劳、水肿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的辨治取得一定疗效,现将体会简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肺胀主要是肺气先虚,邪之所凑。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于受邪;一旦病邪犯肺(包括外感、内伤等),邪客肺络,百脉闭塞,肺金失其肃降,使水谷精微无法布施诸脏,又以…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2.
咳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在《伤寒论》中,提及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的条文有32条。根据病因病机及邪结的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如下。一、风寒外袭,肺气不宣这种咳喘,多见于伤寒表实证。临床除咳喘外,每与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发热,恶寒,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并见。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相似文献   

13.
陈五一 《河南中医》2004,24(7):21-21
最近重读郭士魁先生(1915~1981)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一书,对其中“论小儿肺闭”一节感受颇深。郭老根据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将历代医家称之谓“肺闭咳喘”、“麻毒闭肺”、“风热闭肺”之证型,通称为“肺闭证”,并将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预后进行阐发。郭老说:“肺闭为肺炎的严重证候。”临床以高热、剧咳、喘憋或颜面苍白,口舌发绀为主症。常见于内儿科麻疹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相似之处。其病因是“当受六淫外邪侵入时,肺先受之,肺络不通,且肺气受邪所阻,使清气不…  相似文献   

14.
论“辨证与辨病”狄玉敏,刘月林(河北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指导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辩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都是既辨病又辨证的。病和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同于西医的病,中医的病,是以突出症状或病灶、病...  相似文献   

15.
闫璞  张宁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91-1393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理法方药齐全,对现在的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小便不利为着眼点,从《伤寒论》的论述中探讨其证治规律。从《伤寒论》中治疗小便不利的条文分析,可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篇中均可见小便不利的出现,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气、情志失常、素体不足、失治误治等导致津液耗伤、湿热蕴结、水饮内停、气机不畅、脾肾阳虚等,影响膀胱气化。其治疗当根据具体情况辨病机、识病位,在益气健脾、通阳助运、利水化湿、行气通络的同时通利小便,标本兼顾,对临床治疗小便不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毕华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5):210-210
妇科病外治法的应用,最早见于《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以矾石丸纳阴中治湿热白带;蛇床子散为坐药,用治寒湿带下;狼牙汤淋洗用治下焦湿热、明中生疮等。笔者在临证中学习前贤经验,应用外治法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今介绍如下。l耳穴压豆法临床上常取耳  相似文献   

17.
浅析仲景对半夏的配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立论精详,治法严谨,制方巧妙,配伍精当,堪称方书之典范。不仅对后世临床医学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书中对半夏的运用非常精妙灵活,足资吾辈效法。全书共载方剂375首(其中《伤寒论》113首,《金匾要略》262首),运用半夏者就有47首(其中《伤寒论))17首,《金匾要略)}3O首),方剂以半夏为君或命名者亦有ZI首(其中《伤寒论》5首,《金匾要略》16首,包括两书重复运用者人兹就其有代表性的方剂中半夏的配伍运用规律作如下浅析。王开胃行津,和中降法半夏本具温燥之性…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金匮》中从肺论治的内容,论理精辟,法度谨严,主以汤剂,间施针刺,其治疗范围遍及表里、寒热、虚实诸方面,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宣肺】用于肺气失宣证的治疗。由于肺气失宣所因不同,兼夹症各异,故具体治法又有区别。如35条(《伤寒论》下同)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表现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无汗咳喘者,用麻黄汤辛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古代就有一定的认识,始见于《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瘤及较讲—…”到汉代,这些认识日趋成熟,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就多处论及到了虫证。本文试就仲景对虫证的论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五虫证的征候及分型《金匾要略》记载蛔虫证的证候较为详细,如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诞心痛,发作有时。”“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吐燃,今病者静而复时颁……须臾复止。”《伤寒论》中叙及:“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虬。下之利不止。”“其人当吐以,今病…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病位在《伤寒论》中隶属何病篇,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故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为基础,后世医家的论述作为补充,对三焦与四逆散病机、条文、方药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探讨分析。最后证明四逆散证病位当属少阳病,条文则应置于《伤寒论》少阳篇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