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杨栗山的温热观100015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何艳秋杨栗山名,字玉衡,栗山是其号,为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对伤寒、湿病多有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参和己意,著成《伤寒温疫条辨》6卷。从病源脉证治法方论,详辨伤寒和温疫之别。推崇刘完素和吴又可...  相似文献   

2.
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1998,21(5):40-40,35
五更泄又名晨泻。本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多温肾固涩为法;然施之于临床,奏效者有之,无效者也不少。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五更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责之于肾阳虚衰一端。现根据个人的认识体会,谈谈五更泄的治法,以求证...  相似文献   

3.
温病"开郁泄热"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清海 《新中医》1999,31(9):3-4
“开郁泄热”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论》 ,直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 ,对开郁泄热法的论述和治疗各有特色。临床应根据邪热郁阻部位的不同 ,而采用相应的治法 ,无形邪热郁闭上焦 ,宜辛凉疏达 ;邪热炽盛壅郁中焦 ,宜辛寒开泄 ;有形热结阻于肠腑 ,宜行气导滞通腑 ;热邪夹秽闭塞清窍 ,宜辛凉芳香通窍。治法虽有不同 ,但其要旨均在于开郁通滞 ,使气机通畅 ,邪热外达 ,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用药统计分析,杨栗山用药以苦寒清热解毒药为主,配合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等运用,揭示其重视温病火热怫郁,倡导清、宣、通、利诸法并施这一重要的治疗思想,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病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藏医泄治法作为藏医特殊疗法之一同藏医药一样有着悠久历史,泄治有排泄病源之意,是通过内服藏药排除病原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分为经肠道泄法和经尿路泄法两种,在《四部医典》中各有一章论述。此法在藏医历史上起着治愈顽疾的一大法宝作用,其治疗机理是结合病因、病机、粪、尿的生成原理以及特殊药物,药效组成原理辨证应用。其中经肠泄法是利用肠道的外通结构及消化道的排泄原理,用适宜症不同而特制的导泻药致使病原排除体外而起效。可主治黄疸、  相似文献   

6.
7.
疏风泄热凉血法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病疏风泄热凉血法在热性过敏性皮肤病中的运用作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从热性过敏性皮肤病病因病机入手 ,分析其风热之邪 ,郁遏肌腠、清窍玄府 ,阳热怫郁 ,内蕴血分 ,热灼阴血 ,肤失濡润的病理机制。疏风泻热凉血法治疗热性过敏性皮肤病 ,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辛散开达、宣透肌腠 ,清泄热郁、和营凉血 ,养阴润燥。主要对温病疏风泄热凉血法治疗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提出疏风泄热凉血法是热性过敏性皮肤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8.
<正> 温病肺热证常见多发,每于清肺泄热之后并不能迅速退热、止咳、平喘,积临床经验,在清肺的同时,配合通腑导泄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兹就清肺泄腑的具体运用探讨如下。一、清肺重在清宣、清化、清润肺热当清,但由于邪热性质不同,气闭程度差异,故清肺又分为清宣、清化、清润三者。 1.清宣:清宣即清热宣肺,适用于无形邪热壅盛,肺气宣肃不畅。证见:壮热不恶寒,咳嗽喘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烦渴躁扰,有汗或无汗,胸膈痞闷,面赤唇红,  相似文献   

9.
痤疮中医称之为“暗疮”、“肺风粉刺”等,是一种发生在颜面、胸、背等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中医认为主要热在肺、胃二经,临床以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凝结,冲任不调证居多。但在冬季若仅以清肺散风、清热化湿通腑、消痰软坚,活血化瘀和调节冲任、养阴清热法治疗痤疮则难以奏效,其原因在于冬令时节外有严寒,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将酸苦泄热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中,对相关的23个病案进行分析发现,该法主要应用于肝犯胃,暑(暑湿),疟,泄泻、痢、便血,虫、痞等方面。酸苦泄热法有以下3个特点:1该法主要由黄芩、黄连、乌梅和白芍4味药组成,根据情况适当加减变化;2酸苦泄热法主要应用于肝胃不和(肝阳或肝热犯胃)及暑或暑湿、湿热为患;3其所针对的症状几乎不离胃肠道,主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泄利、便血等。  相似文献   

11.
汗法是一种针对表证的治疗法则,为太阳病常规治法,但不是惟一治法,治病应当扶正驱邪,以人为本,通过调节整体机能增加抗御病邪的能力。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皆有解表之功,八法解表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杨秀文  黎成科 《新中医》1991,23(11):10-12
“引热下行”是针对热结证的一种治法。以清法为主,配合下法或消法中的利湿或活血化瘀而成。由于热结部位之不同,本文“分热结在上”、“热结在中”和“热结在下”三部分,对引热下行法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田维君 《新中医》1998,30(4):60-61
仲景水气治法特色探述田维君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卫国路90号(430061)水气者,水饮、痰饮、水肿之类也。“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素问·评热病论》)仲景对疾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尤对水气的治法独具特色,现从8个方面探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温病学中常用治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下通里等展开了深入的动物实验研究,以探讨其作用机理,并对有关方药的药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改进治疗措施。兹就其研究近况,概述如下:1清热解毒法戴氏[1]以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家兔温病营...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感温热病,早期可因阳热气盛而导致气机郁结,病变过程中由于小儿为稚阴雅阳之体、阳气易衰,而致虚寒症状出现。据此病机特点,依“热因热用”之法则,可运用辛温、甘温、辛热药物,以通阳解表、甘温益气及  相似文献   

16.
钱利凝 《河北中医》1998,20(4):230-230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之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和弥漫性皮疹,恢复期常伴皮肤脱屑现象.病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由于变态反应所致的心、肾并发症.笔者1978~1997年,应用自拟泄热解毒汤治疗81例,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81例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5~15岁36例,16~25岁25例,26~35岁10例,36~45岁7例,46~55岁3例;15岁以下发病数占44.4%.诊断标准,参照江苏省各级医院临床医生三基训练复习题解(儿科·中医分册)及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手册有关章节诊断标准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7.
马健  樊巧玲 《中医研究》1995,8(3):52-55
解表泄热法的临床运用与作用机理研究概况江苏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健,樊巧玲主题词解表/药效学,泻热/药效学,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解表泄热法具有解除表邪,清泄热毒作用,是针对表热证而设的治疗方法,银翘散、桑菊饮为其代表方,广泛运用于多种急性传...  相似文献   

18.
杨栗山深研伤寒温病,著成《伤寒瘟疫条辨》,认为温病之邪为热邪,从口鼻入,充斥于三焦,虽症状变化无穷,然病机惟其一,为"怫热内郁",故治法宣散郁热为主,配以清热泻火、泻下逐秽、导赤泻心,以宣泄郁热之主方升降散为主化裁治温十五方,皆以宣散郁热、透邪外出为治,给邪气以出路,若热盛伤津,则佐益气养阴法以固其正气.  相似文献   

19.
20.
杜亚康 《国医论坛》2003,18(4):11-12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急性暴泻多轻浅易治 ,慢性久泄则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病机虚实寒热错杂 ,治疗取效不易。笔者在临证中积累了一些治疗体会 ,现总结如下。1 泄木安土法脾 (胃 )属土 ,肝属木 ,木旺可乘土 ,土虚可致木贼。久泄患者中 ,有起病即因木横乘土者 ,而更多见的是久病脾胃虚弱 ,肝木横侮 ,致脾健运不能复常 ,泄泻久延不愈。对此类泄泻 ,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提出以“泄木安土”法治疗。用甘以理胃 ,酸以制肝 ,方中每多人参、乌梅相配 ,或甘草、白芍并用。《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载 :“某 ,腹鸣晨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