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痈疡“内陷”中的毒陷、毒串的临床特点是:寒战发热,热极出汗,热随汗退,但不能退尽,以后再寒战,发高热,出汗,反复不已。“内陷”之变,一般多较急骤,如小儿附骨疽往往未及确诊即已内陷,而面唇疔痈朝发夕陷者亦常有之。其重笃之证,内陷之邪可直犯神明,播散营血,朝不保夕。内陷的成因很多,大要有:1.正虚邪盛,正不敌邪,疔疽痈肿之毒迅速侵入营血。2.痈肿成脓,未及时切开排脓,或切口太小,脓腐内蓄而侵入营血。3.如《医略存真》所说,痈疡未熟,“若用刀过早,不独有血无脓,而且  相似文献   

2.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4.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陈玉书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90-1691
汗法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表证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的运用中。《伤寒论》有不用表药、不属汗法却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权称为发汗变法。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治法:化气行水法.利水则气化通利。病邪得以内外分消,不待发汗而自能汗解;和解少阳法,通过和解少阳枢机。使表里阴阳通达.不待发汗而表自解。无须清下而热除;温经散寒法,因风湿留着关节,病邪凝结,汗解难以奏效,通过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使“阳胜而阴自复”;逐瘀泻热法.因表邪不解.蓄血内结,故破瘀泄热,疏通邪热之出路,使表邪不汗而解;泻热通便法,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相似文献   

6.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7.
陈国安 《河北中医》1998,20(1):27-28
疮疡,乃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汗法,是指运用辛散发汗的药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解表法.兹将汗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浅述如下.1汗法的治病原理外邪一旦侵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以阻止外邪的侵入,这是正常人体所具备的防御机能.倘若外邪初犯,邪在肌表,其邪气的发展趋势是由表及里,而人体的正气则是由里向外与之抗争,形成邪正相搏之势,此时治疗,当顺其正气之势而应用汗法,促使汗液外泄,往往能使侵入肌表之邪随汗而解,从而使疾病转愈.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理也.疮疡初起并俱表证时,应用汗法治疗,同样能使邪毒随汗而解,因而使疮疡消散于无形.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汗法,实乃疮疡初起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2汗法的适用范围汗法,并非所有疮疡都能应用,施治当有一定的范围.《外科正宗》在论述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内经》所指应用汗法的也是有“其在皮者”的前提.由此可见,应用汗法治疗疮疡,一般适用于在患疮疡的同时而兼有表证者,多在发病的初期,外邪尚在肌表,脓肿未成之际.其具体的治疗法则主要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证,症见疮疡色白(即皮包不变),恶寒较重,发热头痛,无汗不  相似文献   

8.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9.
药浴溯源     
祖国医药典籍中,最早记载药浴治疗法的当属《五十二病方》。书中详细地记载了雷丸药浴方治疗婴儿癫痫的方法:“取雷丸三颗,治,以猪煎膏和之,小儿以水半斗,大者1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浇,以浴之。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肢勿濡,三日一浴。三日已,已浴,辄弃其水溷中,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痫多大,以此药皆已”。《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对药浴疗法也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志聪注曰:“渍者,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汗之则疮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  相似文献   

11.
1邪热塞肺证之“无大热”63条日“发汗后,不可更行枝枝汤,汗出而瑞,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7条日”下后,不可更行桂技场,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论中太阳表证,下之微喘.表未解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枝枝证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者,其表未解,宜葛根条连场。上述有关“无大热”二条,其证均为热邪内迫于肺之候一热郁熏蒸则汗出,气逆不降而喘作,其热在里而不在表,所谓“无大热”仅指体表温度而言。凡临床所见.若邪热在肺作险者,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切不可拘于“无大…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历代医家认识皆一.仅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已。笔者重温《伤寒论》后,觉得此释有违仲景之旨.不仅燥热之邪可致.且水热、痰热、寒实以及瘀热之邪皆可致腑证形成。1虽名三结胸,实为三结肠原文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困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放也。”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由此个难看出,邪在太阳之表,当从汗解,即使兼有可下之证候…  相似文献   

13.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14.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中医归属于“疮疡病”范畴,其发生多与风邪、寒湿、湿热及玄府郁闭有关,风邪贯穿该病发病的始终,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的理论,发现疮疡病总的治疗法则为汗法,即运用开泄腠理、调气和血、宣发肺气等法,激发机体发汗,使风、寒、湿、热、毒等蕴滞于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因此在银屑病治疗中,采用汗法,解在表之邪,发机体之汗,可使邪气随汗外泄,皮损向愈。  相似文献   

16.
邹天远  陈萌  陆瑞敏 《河南中医》2021,41(3):335-338
一切外感病邪,在人体汗出之时侵袭腠理均可视为汗出当风.平人生理性汗出后当风,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发生.若素体阳虚之人汗出当风,则有寒邪流于肌肤、深入腠理之虞.邪实而热盛迫津外泄为汗者,受风,则风气流于腠理;受寒,则寒邪收束腠理,内邪不得透达,邪热难从汗解.此时应视表寒及里热的相对程度使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若汗出不注重...  相似文献   

17.
软组织损伤称“伤筋”,伤筋不仅有“瘀”“有热”,而还有“未破皮”与“破皮”之分,前者多属瘀血凝滞,后者除瘀血外,常有风毒之邪乘隙内侵,毒瘀互结,日久壅而发热,内腐血败,从而出现受伤部位的红肿热痛。  相似文献   

18.
一、试述解表与泻下;清热与温里;补益与消导方药的应用原则。答:病有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性,故临床上亦相对的分有解表、泻下、清热、温里、补益、消导等方药治法。 (一)解表:针对病邪在表而设,即《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它具有:1、解除外感表邪,治感冒初起;2、透达疹毒,治斑疹邪毒郁表;3、发散水湿  相似文献   

19.
一、散寒之法因时异用药分四时,《内经》早有“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诫,雷氏则具体提出了“在春令辛温不宜过剂,在冬令辛热亦可施之”(《时病论·卷二·风寒》)的治疗大法。治体实邪盛的伤寒患者,用麻黄汤辛温峻汗;治春温、风寒症,则用辛温解表法,方中以葱、豉“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时病论·卷一·风温》),防风、桔梗祛表寒;而治病邪轻浅的冒风症,仅用微辛轻解法,方中薄荷、紫苏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之意。盖温热  相似文献   

20.
麻黄辛温轻宣发表汗之功著,石膏辛寒重沉清里热之力大,有谓“汗出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诚是临床用药经验之谈。然而《伤寒论》第63、167二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反用麻黄,无大热反用石膏,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邪热壅肺证的病机去理解,则其理自明。是证由伤寒误汗(如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后,腠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