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膻中穴的古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膻中”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别称有“元儿”《甲乙经》、“胸堂”《千金方》、“元见”《大成》、“上气海”《图翼》。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头之间陷者是《难经》)。仰卧或正坐,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即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取之(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针灸大成》)。刺灸方法:平刺0.3~0.5寸;可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圣惠方》:“胸膈满闷”,“气噎”。《针灸大成》:“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主上气短气,咳逆,…  相似文献   

2.
治胃四法     
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故历代医家将胃与脾并称为“后天之本”。胃的生理特性有二,一是主降,胃脉下行,胃气以下降为为顺,食物经过胃的腐熟,下行而入小肠,所以说“胃气降则和”。二是,胃为阳土,又称燥土。唐容川说:“胃土以燥纳物。”正因为胃土在身是燥的,因而胃的病易从燥化,过燥化热,热盛则伤阴。胃发生病变,一则影响胃的受纳而食滞中焦;二则胃气失于通降而上逆;三则胃土燥热进一步导致胃阴虚,可见胃的基本病证是胃热,胃气上逆,胃阴不足,食滞内停,所以治  相似文献   

3.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月真)张,胃脘当心而痛。”属于现代医学胃十二指肠溃疡范畴。本病发生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祖国医学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和运化水谷,上述几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机受阻而为痛,暴饮多食.胃之受纳过量,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脾为脏,胃属腑;脾属太阴而多湿,胃属阳明而主燥;胃以阳气为本,津液为用,胃者体阳而用阴,与脾之体阴而阳刚好相应,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胃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若  相似文献   

5.
徐景藩论治残胃炎症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残胃炎症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吾师徐景藩教授于长期医疗实践中潜心研究,在本病的形成机理、辨证论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证遣方,每获良效。1关于病机1.1中虚邪伐为致病之根本《难经·四十二难》载:“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此乃古代对正常人胃的大小、形态、容量的描述。胃有“横屈受水谷”、“纤曲屈伸”的特点,有利于食物在胃中停留一定时间以便充分磨谷腐熟。然而残胃病人,胃已大部分切除,残留的胃较正常胃明显变小,形态明显改变。由于胃体已小,胃腑受纳、腐熟的饮食水谷必然相应…  相似文献   

6.
下利,即泄泻,是《伤寒论》的常见症状。笔者归纳六种,浅析如下。1胃应邪结忌通下《伤寒论》163条田:“伤寒中风,医反了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盾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场主之。”此为误下后脾胃虚损,邪热内结所致。下利完谷不化,是脾胃虚损之象;胃院届硬不适,是邪热内结之候。如此应实扶杂之证,医者不可因其胃腑邪结而再用通下,否则有利下无度、院病益甚之变。诚如273条田:“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版自痛,若下之,必胸…  相似文献   

7.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8.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下注于肠,以助消化。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主腐熟受纳水谷。在饮食的消化、吸收与捧泄过程中,除胃的腐熟、肠的传导外,还有赖于胆汁的疏泄作用。所以胆胃二腑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只有充分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治疗上根据病在胆在胃而各施其法。现就胆胃相关之理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心痛”是中医病名,属“心痹”中“厥心痛”之一种,首见于《灵枢·厥病》篇:“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病也”。仲景《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后世注家多有“心痛”属胃之解者,余初学时亦然之;乃至临证数十年,又觉不尽其然,“胃痛”属心者实不少见,尤当拯救危亡于瞬间。今试将胃心痛浅述如次。1胃心痛的含义、临床表现与发病机理胃主受纳水各,升清降浊,如饮食不节,恣肆酒浆甘肥,或情志佛郁,六淫客邪等致胃系功能失调,气血过乱,上牵胸膺心系致心脉挛急,筋脉失于濡养,引起心痛,则称之为“胃心痛”。胃心痛…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1.
“酒醉”人所共知,“饭醉”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过量饮食同酒一样,都能醉人. 早在公元1773年,中医学冢沈金鳌所著的《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篇中就有详细记载:“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医书中指出的食后昏困称作的“饭醉”,多因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引起饭后昏倦欲睡的病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治宜健脾益气佐以消导。众所周知,人在进食后,主司受纳的胃就开始紧张工作:一方面分泌大量消化液(酶、盐酸、黏液蛋白等);一方面蠕动,消化食物,此时需增加血液、氧气、水分帮助工作,相对而言,其他部位的脏器供血就减少,大脑也出现暂时性缺血现象,人便出现嗜睡困倦,尤其饱食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关于至阳穴的主病,《针灸大成》集明以前之经验,归纳为“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胁支满,身赢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淫泺胫痠,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但自清代以降,针灸文献对该穴主病之发挥则已少见。我于临证中发现,至阳穴尚可治疗更多的病证,凡见有该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14.
胃肠病常见脘腹痛胀、纳呆、嗳气、呕恶、吞酸、肠鸣、大便溏薄、或便血、舌苔厚腻等症。其病与肝、脾、胃、肠有关。盖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忧思忿怒,木横克土;或饮食不节,伐害脾胃,则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本病生焉。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论胃痛时也指出:“未有不由诸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清阳不升,浊郁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可见湿浊、气郁而致升降失常,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叶天士云:“肝用宜泄,胃腑宜通”,可谓言简意赅,一语  相似文献   

15.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它们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津液的输布和废物的排出。在这一生理活动中,胃肠之正常受纳、传导与排空又是其重要环节。胃以降为顺,肠以通为和。《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临床上导致胃肠疾病的原因甚多,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阻闭壅滞;治法虽广,亦不离乎通降。如《医学新传》所言:“夫痛  相似文献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阳明篇的提纲。其中“胃家实”的含义从成无己、柯韵伯等众医家至今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皆宗《内经》“邪气盛则实”之义解释为阳明病病机。如柯韵伯云:“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而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伤寒论选读》亦云:“阳明病是由胃家实形成的。”对这种解释,笔者质疑有三。一、《伤寒论》其它五经提纲条文皆是总  相似文献   

17.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贯穿于祖国医药学各个方面。本文仅就《金匮·妇人病篇》中有关升降学说的条文略书管见,以窥一斑。脾失升运胃失和降《妇人妊娠病篇》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尤怡注:渴作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妇人产后病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妇人杂病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上述恶阻、产后呕逆、妇人虚谨腹痛,均系胃失纳谷和降,脾失升提健运所致。一  相似文献   

18.
张柏峰  康仓平 《陕西中医》2004,25(6):576-576,F003
1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气血精微之大源,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主于受纳、腐熟、化生营卫气血,以充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人受气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相似文献   

19.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20.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皆从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