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颜面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手术,是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颅底卵圆孔(FO)是RFT手术经颜面穿刺的靶点。我们以往在应用立体定向RFT手术过程中,发现卵圆孔周围的下颌骨与牙床间距的大小,对RFT手术的穿刺成功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2]。我们应用三维(Three-Dimensional,3D)CT重建方法观察了30例经立体定向RFT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卵圆孔周围下颌骨与牙床间距的大小及其对RFT手术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手术,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一个重要的办法[1-3]。RFT手术的主要过程是经卵圆孔(Foramen Ovale,FO)穿刺达到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立体定向手术是神经外科的一种精确定位的手术方式[4,5]。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两例经3DCT三维重建显示纵径极小的卵圆孔患者进行了RFT手术,报告如  相似文献   

3.
正翼突外侧板(LPP)和卵圆孔(FO)均位于颅底前部。从颅底外面看,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排列着卵圆孔和棘孔。从颅底内面看,卵圆孔位于颅中窝,是三叉神经下颌神经进入颅腔的通道。卵圆孔是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1,2]。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LPP与FO的解剖关系,尤其是LP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总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患者46例,比较在不同手术时机的情况下病例进行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的风险。结果: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穿刺的准确率达到82%,血肿清除率12h为(50.4±20.3)%,≥12h而24 h为(54.6±19.3)%,48 h为(53.4±22.2)%,高于24~48 h的(40.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在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没有增加,应用尿激酶治疗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12 h为(80.5±4.3)%,≥12 h而24 h为(75.4±6.9)%,24-48 h为(80.4±5.9)%,48 h为(81.8±4.2)%,与单纯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的风险并不会因为不同手术时机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常规行颅底3DCT重建,于颅底穿刺视角观察翼突外侧板及其与FO的关系。于轴位CT图像测量并计算FO的解剖面积(AFO),于穿刺角度3DCT重建图像计算FO的被遮挡面积(CFO),根据结果计算出FO的实际可用穿刺面积(APFO),并与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有9例的翼突外侧板遮挡FO,其中8例的APFO15.0mm2,较其AFO明显降低,且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翼突外侧板的遮挡影响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每例患者术前应行3DCT重建,并分析翼突外侧板的遮挡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器人在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等适合行立体定向手术的患者,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其中4例通过互联网行远程遥控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平均穿刺误差1.5mm,患者头部的创口〈1cm,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手术成本也大大降低。结论机器人在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中应用安全,手术准确可靠;通过公共互联网应用机器人实施遥控操作手术突破了距离的限制,集医疗和计算机自动化为一体,使立体定向手术准确、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数字三维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血肿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的8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定的治疗方式,将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74例)、行数字三维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的患者作为试验组(475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脑卒中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MRS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三维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48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组40例行内科治疗,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病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立体定向治疗组较内科治疗组病程缩短。结论应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和小量脑出血,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方法简便、手术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快、缩短疾病疗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11日,我院应用国产远程医疗外科机器人临床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成功地完成了首例机器人异地遥控立体定向脑出血手术,医生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指挥600 km以外的机器人成功地为1例脑出血患者施行了定向穿刺血肿抽吸手术,效果明显,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11日,我院应用国产远程医疗外科机器人临床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成功地完成了首例机器人异地遥控立体定向脑出血手术,医生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指挥600km以外的机器人成功地为1例脑出血患者施行了定向穿刺血肿抽吸手术,效果明显,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行研制简易脑立体定向装置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采用自制简易颅内三维定位仪及颅内穿刺定向仪,于操作前先计算CT,MR 病灶在自制三维定位仪的位置,然后标记在头皮上对应的部位,算出穿刺病灶中心的深度及病灶在颅内三维方向的具体轮廓及其方位,再作颅内病灶的穿刺或开颅手术皮瓣设计。【结果】①模拟病灶(10 m m ×10 m m ×10 m m) 定位精度平均误差X 轴1 .2 m m ;Y 轴1 .3m m ;Z轴1 .2 m m ;②经模拟试验后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共217 例,其中颅内穿刺93 例,指导开颅手术皮瓣设计124 例。颅内穿刺病灶一次命中率100 % 。开颅手术皮瓣设计切口与病灶部位无一偏移。【结论】该立体定向装置定位准确,能满足幕上立体定向手术需要,能有效保护脑功能,符合微侵袭手术原则。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适用于各级医院尤其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杜春晖  李倩  杨晓萌  武琳珊 《护理研究》2013,27(19):1969-1970
[目的]观察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在立体定向头架安装术中局部麻醉的作用。[方法]将126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试验组术前1h以头架穿刺点为中心涂以盐酸利多卡因凝胶,涂抹后局部用贴膜覆盖,安装立体定向头架时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安装立体定向头架。比较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收缩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病人疼痛程度显著降低(P<0.05),收缩压和心率升高等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头架安装前涂以盐酸利多卡因凝胶,明显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减小收缩压和心率的变化,保证头架安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两种微创钻孔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与CT定位定向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两组,立体定向组32例,使用立体定向仪定位。CT定位定向组50例,不使用立体定向仪,根据CT片直接穿刺、抽吸血肿。两组病例在年龄、出血量、发病距手术时间、意识状态等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血肿抽吸率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总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引流时间、注尿激酶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性上有统计学差异(U=537.500,P=0.010)。结论:与CT定位定向相比,立体定向术中定位更精确、血肿抽吸更有效,疗效佳。  相似文献   

14.
误诊为颅内肿瘤的炎症性病灶的立体定向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 1992年以来 ,用立体定向技术对 13例可疑颅内肿瘤的患者进行活检 ,确诊为炎症性病变 ,并且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现介绍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8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43岁 (16~ 6 9岁 )。病变类型 ,术前诊断胶质瘤 9例 ,胆质瘤 4例 ,病灶均较深在且较小 ,平均 5 .9cm(4~ 11cm )。立体定向术后诊断为脓肿 7例 ,炎症病灶 6例 ,均做活检及病理。针对脓肿给以穿刺引流并脓腔注药 ,针对炎症病灶给以静脉输注抗生素。1.2 方法1.2 .1 安装立体定向仪头架 手术体位以坐位为主 ,体质较差者平卧位。采取局麻 4点固定头架…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已往对出血性脑中风的救治包括内科保守 (药物 )治疗和外科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救治成功率低 ,远期致残率高。近10年来 ,微侵入手术和穿刺引流术在脑出血的治疗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有取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趋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目前穿刺置管有主观定位和客观定位两类方法 ,主观定位是在 CT或 MRI引导下的静态定位 ,穿刺置管过程中仍含有主观判断因素 ;客观定位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根据靶点计算确定穿刺方向和深度 ,精确度最高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与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7 d内每日血压变异性(BPV)的差异。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9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入院治疗后连续7 d的收缩压资料,比较2组收缩压、收缩压标准差(SD)、收缩压变异系数(CV)之间的差异。结果:手术治疗组入院后7 d内收缩压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入院后前3 d内收缩压SD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2组收缩压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后7 d内收缩压C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血肿引流术后早期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如何有效进行脑立体定向内放疗手术中的放射线防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的2 852例脑肿瘤立体定向内放疗术中,针对放射性核素的性质、剂量及放射线暴露风险采取的手术配合方法,提出有效防护措施.结果 应用放射性核素32p和125I进行脑立体定向内放疗术20年,未发生核素泄漏事故,长期(5年)参与内放疗的医护人员体检血常规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针对不同核素具有的β、γ射线物理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安全实施脑立体定向内放疗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头部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后行薄层CT扫描,定位卵圆孔穿刺点X、Y、Z值,然后进入手术室根据所测定值给予行穿刺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45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8%,疗效优良率95.6%,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反复穿刺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立体定向直接定位三叉神经半月节,显著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CT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明 《中国临床医学》2002,9(4):414-416
目的:介绍应用CT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60例的治疗结果。就其临床价值。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利用德国产LeibingerFisher立体定向系统在基础麻醉 局部麻醉下钻颅血肿穿刺置管抽吸引流,辅以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入直至血肿大部清除后拔管,观察意识状况,中线移位,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死亡13.3%。疗效标准以ADL表示,ADL1-2级45%,ADL3级30%,ADL4级8.3%。结论:CT导向立体定向钻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术,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溢血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CH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前、术后3个月NIHSS、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2%,高于对照组的76.60%(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HICH患者可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