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DRAGON评分和SEDAN评分对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急性期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收入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有关基线资料,并使用ASPECTS、DRAGON和SEDAN3个量表进行评分。以住院期间出血转化作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量表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采用C值表示,通过C值比较3个量表的预测价值;使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χ2(P)]检验法判断各模型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评分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C值分别为0.889、0.810和0.793;前循环中C值分别为0.889、0.823和0.788;男性组中C值分别为0.893、0.788和0.818;女性组中C值分别为0.882、0.808和0.720(均P0.05)。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分别为8.253、2.685和7.511;在前循环中分别为9.875、4.330和6.441;在男性组中分别为8.966、1.697和3.049;在女性组中分别为4.284、6.548和7.669(仅前循环和男性组的ASPECTS评分P0.05,余P0.05)。Logistic回归分析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的OR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0.588、1.839和2.229,在前循环分别为0.567、1.951和2.198,在男性组分别为0.595、1.969和2.675,在女性组分别为0.573、1.833和1.787(均P0.0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量表均可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ASPECTS评分要优于另外2种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史);发病后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到溶栓时间(OTT)、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发病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尿酸水平、血小板、PT、INR、纤维蛋白原、CRP)、梗死部位(前循环和后循环)、TOAST分型、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轻、中、重)等指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和CSVD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26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23~97岁,平均65.5岁,其中男性189例(70.5%),基线NIHSS 7.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综述,通过比较不同的预测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获得可靠的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决策和选择合适静脉溶栓病例的量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80例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图像上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两组:CMBs阳性组和CMBs阴性组;同时根据CMBs病灶的发生部位和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分级。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Ⅱ,ECASSⅡ),对梗死溶栓后HT分类进行改良分组,分为HT阴性、HT-1型和HT-2型。应用χ~2检验对CMBs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HT分型情况、CMBs阳性患者中不同发生部位的HT分型情况、CMBs不同数目分级的HT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CMBs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占31.3%,CMBs阳性组、CMBs阴性组之间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Bs发生率、发生部位、数目差异在HT阴性组、HT-1型、HT-2型之间均无显著性(P0.05),但CMBs阳性患者发生HT-2型比率高于CMBs阴性患者。结论 CMBs阳性、CMBs部位及数目与梗死后HT无明确相关性,CMBs不应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绝对溶栓禁忌,但可增加溶栓后HT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灌注参数脑血流达峰时间(Tmax)是否能
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PH),并确定其最佳阈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
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Ⅱ,ECASS Ⅱ)标准在溶栓后24 h复查的MRI或计算机断
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上评估出血转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Tmax预测PH型出血的最佳阈值以及该阈值下的最佳预测体积,并用
Logistic回归分析PH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纳入分析112例患者,其中11例(9.8%)发生PH型出血转化。Tmax>8 s为预测PH型出血的最佳
阈值(曲线下面积=0.706,P =0.025),低灌注(Tmax>8 s区)体积大于45 ml为PH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
素,优势比(odds ratio,OR)=13.95,P =0.014;PH型出血组与无PH型出血组之间Tmax>14 s体积、Tmax
>14 s/Tmax>8 s的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64;P =0.74)。
结论 磁共振灌注参数Tmax>8 s为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PH型出血转化的最佳阈值;低灌注
体积,而非低灌注严重程度,与PH型出血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
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
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
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
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
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
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
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
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
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
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
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
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