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选择4个重疫区,从每年的3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实施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监测各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连续2-3年。结果经过2-3年后,4个试点人、畜、螺血吸虫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或达到0,无急感病人,人、畜、螺无血吸虫新感染。结论封洲禁牧措施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的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不灭钉螺(封洲禁牧)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封洲禁牧”,达到有螺无害,从而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F{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并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结果 实施3年(2000—2002),监测点(村)人群感染率由1999年的2.66%下降到1.66%,试点乡抽查人群感染率为0.57%(5/871),无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试点乡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999年的4.90%下降到0.14%,2岁以下小牛无新感染。草洲钉螺阳性率由1.450%下降到0.005%,阳性钉螺密度由0.01480只/0.1m^2下降到0.00011只/0.1m^2。结论 采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不灭钉螺也可以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瘸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 4%下降到2011年的0.008 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1 ha=10 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 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 300 h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4-2008年公安县、江陵县开展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无害化厕所建设、以机代牛、洲滩禁牧和安全用水等策略的年报资料。结果与2004年策略实施初期相比,2008年公安县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4.43%和74.18%,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9.42%;江陵县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3.29%和63.60%,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了75.78%。2县连续3年均未发生突发疫情,散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均降为0。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洞庭湖区实施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洞庭湖区沅江市冯家湾村为观察试点,调查围栏封洲禁牧前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家畜传染源数量和饲养方式,洲滩野粪分布,水体感染性,人畜在洲滩的活动情况,实施成本及其经济效益。结果围栏封洲禁牧2~5年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89%、100%、100%,耕牛数量减少了73.60%,敞放饲养户减少了100%,舍饲圈养户增加了88.58%,人畜在洲滩的活动及污染减少,水体安全性增强,滩地生态经济效益提高了15%~20%。结论围栏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 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 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 并连续5年保持为0; 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 后连续3年为0; 繁荣、 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 1%, 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 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 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 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在有螺环境实施封洲禁牧系列措施,观察建立封洲禁牧示范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2016年选择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建设封洲禁牧示范区,主要措施有:聘请专职禁牧员看护,禁止耕牛上滩;清理所有有螺滩地牛粪,保证滩地不被污染;禁牧工作宣传到每家每户,村民对工作的支持率70%以上。观察2015年和2016年示范区建立前后滩地野粪分布,人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5年4个行政村有螺环境627 hm^2,共调查野粪806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12 9份/100 m^2,阳性率为3.7%;2016年4个行政村共调查环境面积1 103 hm^2,查到野粪13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2份/100 m^2,阳性率为0%,和2015年相比野粪平均密度下降了90.7%,阳性率下降了100%(χ~2=4.02,P<0.05)。2015年钉螺调查活螺框出现率4.91%,LAMP法检测阳性螺,2016年活螺框出现率为15.1%,阳性螺框出现率为0。2015年、2016年人群查病IHA阳性率为2.15%、2.26%,Kato-Katz粪检阳性率均为0%。结论在有螺滩地实施封洲禁牧,近期能有效控制滩地污染,对控制血吸虫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鄱阳湖湖沼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试点的长期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爱国、新和、光辉3个村为试点,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收集2009-2014年人群病情和螺情数据,比较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和水体危险性的变化。结果 2009-2014年,3个试点村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牛洲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六○圩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基本持平略有下降,2个洲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哨鼠未发现血吸虫成虫。结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可以使血吸虫病疫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连续5年定期观察金红村人群和牛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金红村实施“以机代牛”后,尽管草洲钉螺感染率、阳性螺密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仅2005年为0.62%,其以后均为0,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在3%左右,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结论 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除以机代牛外,封洲禁牧也是杜绝传染源污染草洲重要保证,这样才能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2013年湖北省19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县(市、区)的防治效果。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 样原则,在每个被考核县随机抽取考核村,对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螺情、急性感染防控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现场考 核。结果共计血清学检查29 631人,阳性2 068人,阳性率6.98%(0.78%~16.47%);血检阳性者粪检2 021人,检出阳 性47人,感染率为0.16%(0~0.82%)。19个县主要家畜均为耕牛,其中17个已于2013年实施以机代牛。对蔡甸区、黄 陂区105头耕牛进行粪检查病,未查出血吸虫卵阳性。现场抽查了154个环境,调查面积1 579.37 hm2,共调查31 829框, 捕获钉螺4 857只,其中活螺1 935只,经解剖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09年以来,19个被考核县均建立了以行政村 为单位,能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的血防档案资料。结论湖北省19个被考核县(市、区)均达到了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有螺环境野粪检测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的作用,查找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薄弱环节,提出 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按水系抽取湖北省荆州市沮漳河滩、嘉鱼县长江外滩、天门市汉北河滩、钟祥市长寿 河滩4个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和野粪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结果4处环境均有钉螺分布,均有家畜放 牧,且有牛和(或)羊粪便污染有螺环境,4处环境均查到阳性牛粪,总的孵化阳性率合计为47.62%。结论血吸虫病流 行区有螺环境牛粪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较高,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 “整县推进, 综合治理”、“部省联动”、“以机代牛” 血防模式 (湖北模式) 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湖北省2008-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数据, 以年度人畜感染率、 急性感染和突发疫情、 感染性钉螺等指标建立数 据库,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评价全省5年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果 2012年与2008年相比, 以村为单 位人、 畜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4.91%、 88.63%, 感染性钉螺面积从5 423.85 hm2 下降为0, 无急性感染病人和突发疫情发生。 结论 结论 湖北模式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探索序贯实施 “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 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潜江市熊口农场和运粮湖 农场为试区, 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 观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12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比2008年下 降了78.90%, 其中血检阳性率下降47.88% (χ2 =368.58, P<0.01), 粪检阳性率下降了55.88% (χ2 =29.92, P<0.01); 2008年 耕牛感染率为2.54%, 此后成为无牛区。有螺面积下降54.78%; 活螺框出现率下降76.49% (χ2 =11.34, P<0.01); 活螺平均 密度下降72.63% (χ2 =12.86, P<0.01); 2009年起,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序贯实施土地整理和以机代牛措施, 可有效 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评价2009-2013年荆州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下阶段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09- 2013年荆州市9个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全市推算病人数从2009年的78 903人 降至2013年的28 034人, 下降了63.37%。人群感染率从2009年的2.21%降至2013年的0.65%, 呈指数下降趋势 (y = 3.196e-0.317x ); 病牛数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从2009年的2 132头和1.87%降至0%。仅2009年发生2例急性血吸虫感染 (急感) 病例, 其余各年均无急感病例报告。2012、 201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 为巩固防治成果, 下一阶段应采取传染源控制、 药物灭螺与螺情监测并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