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冯皓  王鑫  王文娟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16-1022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不同性别老年脑出血患者90 d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登记研究——北京地区以病因为基础的 脑出血医疗质量评价与微创手术治疗技术研究(登记号:2011-2004-03),从数据库中筛选2014年12 月-2016年9月连续纳入的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 的性别、年龄、NIHSS评分、GCS评分、血肿体积、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 脂水平等实验室检查资料。以90 d 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预后患者血 脂水平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水平对不同性别患者发病90 d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212例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73.4±6.5岁,男性126例(59.4%),女性86 例(40.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患者中,预后不良组年龄(P =0.038)、入院时NIHSS评 分(P <0.001)、空腹血糖(P =0.014)、HDL-C水平(P =0.010)、血肿体积(P =0.003)及出血破入脑 室患者比例(P =0.015)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GCS评分(P <0.001)低于预后良好组;在女性患者 中,预后不良组年龄(P =0.031)、入院时NIHSS评分(P <0.001)及血肿体积(P =0.023)高于预后良好 组,入院时GCS评分(P <0.001)、TG(P =0.016)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P =0.020)低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男性患者, 高龄(OR 1.119,95%CI 1.027~1.219,P =0.010)、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1.373,95%CI 1.188~1.586, P <0.001)和出血破入脑室(OR 3.471,95%CI 1.112~10.832,P =0.032)是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女性患者,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1.254,95%CI 1.078~1.459,P =0.003)是90 d预后的独立危 险因素,高水平的non-HDL-C是90 d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 0.978,95%CI 0.961~0.996,P =0.014)。 结论 血脂水平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存在性别差异。高水平的non-HDL-C是老年 女性脑出血患者90 d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ASPECTS评分的大面积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endovascular treatment key technique and emergency work flow improv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GEL-ACT)中筛选接受血管内治疗,且ASPECTS/后循环ASPECTS(post-circulation ASPECTS,pc- ASPECTS)<6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效性终点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 (mRS 0~3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 和术后9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男性89例(73.55%),中位年龄62.0(54.0~72.0)岁,失访6例,纳 入统计分析的共115例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53例(46.09%),基线低NIHSS(OR 0.908,95%CI 0.841~0.980,P =0.0130)和闭塞血管再通成功(OR 13.676,95%CI 1.396~134.004,P =0.0247)是术 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4 h内发生sICH 21例(18.26%),穿刺至再通时间长(OR 1.009, 95%CI 1.002~1.017,P =0.0163)和病变血管合并串联狭窄(OR 4.202,95%CI 1.457~12.119,P =0.0079) 是术后24 h内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90 d全因死亡23例(20.00%),基线高NIHSS(OR 1.089, 95%CI 1.014~1.170,P =0.0186)和术后24 h内sICH(OR 4.688,95%CI 1.382~15.898,P =0.0132)是术 后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大面积梗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术前严格地筛选低 NIHSS患者,术中尽量获得闭塞血管再通成功能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周围相对水肿体积(r PHE)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60例患者搜集临床基线信息,记录入院及发病24~48 h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绝对水肿体积(PHEAV)与r PHE。发病90 d时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分预后良好组(mRS 3分)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根据mRS评分,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4例(73. 3%),预后不良组16例(26. 7%)。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增高,基线水平及24~48 h内血肿体积明显扩大,基线水平及24~48 h内r PHE明显降低(均P 0. 05)。在基线水平及24~48 h内,r PHE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 086,95%CI:0. 008~0. 092,P=0. 042; OR=0. 067,95%CI:0. 006~0. 746,P=0. 012),而血肿体积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16,95%CI:1. 028~1. 308,P=0. 016; OR=1. 15,95%CI:1. 029~1. 301,P=0. 01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后早期r PHE可独立预测患者预后,r PHE越大,患者90 d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脑出血30天病死率的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3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收集了3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与30 d预后相关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影响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是: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x8,OR 2.046,95%CI 1.138~3.679)、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x15,OR 2.590,95%CI 1.226~5.470)、并发症(x16,OR 4.820,95%CI 1.877~12.377)、吞咽障碍(x17,OR 7.912,95%CI 1.280~48.901)和中线移位(x22,OR 13.969,95%CI 4.760~40.990)。回归方程为:Logit(p)=-12.005+0.716x8+0.952x15+1.573x16+2.068x17+2.637x22,该模型的判断正确率为87.3%。结论 GCS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吞咽障碍和中线移位可作为判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 d病死率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 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 内住院。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发病90 d时临床预后,良好预后 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男性46例(41.1%),年龄45~92岁,平均76.23±9.02岁。其中良好预 后患者53例(47.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632,95%CI 1.185~2.250, P =0.03)、高血糖(OR 1.360,95%CI 1.052~1.758,P =0.019)、高Hcy水平(OR 1.702,95%CI 1.133~2.557,P =0.010)是影响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Hcy是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连续性急性脑梗死163例,发病1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变量,0=mRS 0~2,1=mRS 3~5;急诊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TOAST分型。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GCS评分、TOAST分型、合并症[感染、心肌梗死(MI)、心衰(HF)]、是否合并MS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为多分类时采用变量哑化技术。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P <0.05)、吸烟史(P<0.05)、NIHSS评分(P <0.01)、GCS评分(P <0.01)、TOAST分型(P <0.01)、感染(P <0.01)、HF(P <0.05)、MS(P <0.01)对早期预后(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S(OR 3.869,95%CI 1.542~9.711,P <0.01)、NIHSS评分(OR 19.699,95%CI 2.107~184.134,P <0.01)、TOAST分型(OR 0.188,95%CI 0.067~0.525,P <0.01)、感染(OR 2.950,95%CI 1.202~7.238,P<0.05)对mR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NIHSS评分、TOAST分型、感染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对MS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并记录133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30 d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是否死亡判断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30 d时预后不良31例(23.3%),其中死亡5例,严重残障26例。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和脑部多发梗死灶的比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部多发梗死灶(OR=6.819,95%CI:1.615~28.797,P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OR=1.242,95%CI:1.068~1.443,P0.01)是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脑部多发梗死灶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继发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联盟(China Stoke Center Alliance,CSCA)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入组的SAH患者。症状性癫痫限定为住院期间发作。依据是否出现继发症状性癫痫,将研究对象分为SAH继发癫痫组和无继发癫痫组,比较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入院GC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手术以及医院级别和地区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SAH继发癫痫与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及肺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1 210例SAH患者,女性6623例(59.1%),平均年龄60.0±12.9岁,入院GCS评分的中位数为15分。总计228例(2.0%)继发症状性癫痫。年龄(OR 0.92,95%CI 0.87~0.97)、既往卒中/TIA(OR 1.61,95%CI 1.20~2.17)、颈动脉狭窄(OR 3.17,95%CI 1.27~10.85)、心房颤动(OR 2.64,95%CI 1.12~6.24)、脂代谢紊乱(OR 1.79,95%CI 1.03~3.13)和脑室外分流术(OR 2.30,95%CI 1.31~4.02)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可能与更高的院内死亡(OR 1.71,95%CI 0.96~3.05)、缺血性卒中(OR 4.21,95%CI 2.70~6.56)、脑出血(OR 3.87,95%CI 2.81~5.33)及肺炎(OR 2.96,95%CI 2.26~3.86)事件风险相关。结论症状性癫痫是SAH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低龄、既往卒中/TIA、颈动脉狭窄、心房颤动、脂代谢紊乱以及脑室外分流术是SAH继发症状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SAH继发症状性癫痫增加院内死亡、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以及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伴发痫性症状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7年9月~2008年8月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2862例既 往无癫痫病史的发病14 d内住院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时记录患者发病时或住院期间是否 合并痫性发作症状,根据是否合并痫性发作分为合并痫性发作组和未合并痫性发作组,比较两组 患者的基本特征。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评价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幕上脑出血累及部位和体积、住院合并症与痫性发作的相关性。 结果 2862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年龄中位数62.0岁(四分位间距53.0~72.0),1115例(39.0%)为 女性,1921例(67.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3例(4.6%)患者合并痫性发作。与未合并痫性发作患者相 比,合并痫性发作患者GCS平均评分低(9.5 vs 12.5,P =0.006),合并脑积水(5.3% vs 1.5%,P =0.050) 和肺炎(30.1% vs 17.0%,P<0.001)的比例高。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下列因素与幕上自发性脑出血 患者伴发痫性发作独立相关:入院时GCS评分每降低2分[比值比(odds ratio,OR)1.32,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1.21~1.45]、血肿累及皮层(OR 5.82,95%CI 3.88~8.72)、合并脑积水(OR 2.73, 95%CI 1.14~6.56)和合并肺炎(OR 1.65,95%CI 1.09~2.52)。 结论 痫性发作是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昏迷程度、血肿累及皮层, 以及合并脑积水和肺炎是并发痫性发作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
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
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
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 vs 12(7~15)分,P =0.001]。纳入患者中治
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 =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
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 =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 =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
P =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 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 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究对 象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候选预测因子。应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比较4种方法构建 的模型对脑出血相关肺炎的预测诊断价值。 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230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12.7岁,其中男性占62.1%。患者随机分为训 练集(n =1841)和测试集(n =462),两组脑出血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5.8%(χ 2=0.007, P =0.93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候选预测因子为年龄(OR 1.03,95%CI 1.02~1.04)、NIHSS 评分(OR 1.02,95%CI 1.00~1.04)、白细胞计数(OR 1.11,95%CI 1.07~1.16)和吞咽功能障碍(OR 6.85,95%CI 5.01~9.39)。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四种模型灵敏度分别为75.34%、 50.68%、80.82%和80.82%;特异度分别为68.64%、86.12%、52.96%和57.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 为0.776、0.692、0.736和0.767。Logistic回归和LightGBM模型诊断效果显著高于CatBoost和XGBoost模型 (DeLong test,P <0.05)。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年龄、NIHSS评分、白 细胞计数和吞咽功能障碍为模型的候选预测因子,可将模型纳入脑出血相关肺炎诊断决策。本研究 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外部队列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
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
内住院。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发病90 d时临床预后,良好预后
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2例,男性46例(41.1%),年龄45~92岁,平均76.23±9.02岁。其中良好预
后患者53例(47.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1.632,95%CI 1.185~2.250,
P =0.03)、高血糖(OR 1.360,95%CI 1.052~1.758,P =0.019)、高Hcy水平(OR 1.702,95%CI
1.133~2.557,P =0.010)是影响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Hcy是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根据 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分析RDW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 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最终共纳入363例患者,男性232例(63.9%),年龄34~95岁,平均71.15±12.42岁。207 例(57.0%)预后良好,156例(43.0%)预后不良。①RDW与入院时NI HSS评分呈正相关(ρ=0.224, P <0.001);②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卒中史(OR 2.257,95%CI 1.302~3.914,P =0.004), 入院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145,95%CI 1.084~1.209,P <0.001),基线收缩压高(OR 1.015, 95%CI 1.005~1.024,P =0.002),高龄(OR 1.023,95%CI 1.002~1.044,P =0.030)和RDW较高(OR 1.308,95%CI 1.072~1.694,P =0.011)是溶栓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DW预测溶栓 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618(95%CI 0.561~0.676,P<0.001),最佳界值为12.75%,敏感 度为65.4%,特异度为55.1%。 结论 RDW与AIS溶栓患者入院时的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