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及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临床检查、尿道动力学检查证实的180例膀胱脱垂合并SUI的患者(脱垂+SUI组)及同期180例膀胱脱垂患者(脱垂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190例为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组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及尿道旋转角,比较各组差异。结果脱垂+SUI组、脱垂组PUA、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脱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以Ⅰ、Ⅱ型膀胱脱垂为主。Ⅰ、Ⅱ型膀胱脱垂患者PUA均明显高于Ⅲ型,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盆底二维超声能够对膀胱脱垂及其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和分析。SUI患者的膀胱脱垂以膀胱尿道膨出为主,膀胱尿道后角增大及膀胱颈漏斗的形成是造成SUI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下盆底结构功能参数和形态的变化。方法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例(SUI组),同时选择20例无压力性尿失禁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联合超声检查,并在不同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及观察盆底结构容积断面成像,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及形态学变化。结果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裂孔长度、宽度、容积及肛提肌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检查可显示SUI患者盆底结构功能参数的改变,而三维超声检查则能直观地观察女性尿道、肛提肌等盆底结构。盆底超声检查是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软件量化评价膀胱后壁脱垂的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30例女性膀胱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以下简称智能测量)、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POP-Q分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性。将患者根据膀胱脱垂超声分度标准分为Ⅰ、Ⅱ、Ⅲ度组,采用智能测量测定三组患者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的相关角度。结果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一致百分比为89.23%,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检测一致性较好(P0.05)。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可重复性检验结果示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最大距离和POP-Q分度均具有较好重复性。智能测量对Ⅰ、Ⅱ、Ⅲ度组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与Valsalva动作(膀胱颈下降值、膀胱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膨出、孤立性膀胱膨出)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与人工测量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具有较高重复性,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盆底器官脱垂分度(POP-Q)、盆底电生理、盆底超声、肛肠动力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进行功能评估,探讨各指标与女性SUI的相关性及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的变化。 方法 共选取SUI女性患者25例作为SUI组,另选取健康女性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OP-Q对2组受试者POP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盆底超声测量2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的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盆膈裂孔大小;采用盆底电生理检查评估2组受试者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并对2组受检者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对2组受试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指标与女性SU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SUI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其中POP-QⅠ期,POP-QⅡ期,POP-QⅢ期的例数分别为11例、12例、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Valsava动作时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是女性SUI发生的危险因素,与SUI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盆腔器官脱垂、膀胱颈及尿道支撑功能改变影响了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结论 女性SUI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活动度越大则POP越严重;POP、膀胱颈和尿道支撑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85-2486
选取产后6周经检查证实的SUI患者30例,均为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育正常妇女3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结果在指导下,两组Valsalva动作完成均较好,获取的图像质量理想,可对Valsalva动作后及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功能、位置的变化清晰显示。参数对比方面: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8例,占60%;对照组3例,占10%,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盆底超声除可对产后SUI患者盆底变化情况观察,得出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等相关超声参数外,还可作为对产后SUI形成诊断的客观影像学指标,为评估本病提供了一项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多模态盆底超声参数评估产伤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海南省中医院200例产后妇女,将其分为尿控正常组(n=144)与SUI组(n=56),均于产后42 d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即二维、四维、断层超声成像等检查),SUI组则继续于产后3、6月随访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膀胱尿道后角(RVA)、盆膈裂孔面积、子宫以及直肠壶腹最大下降位置、尿道漏斗形成情况、肛提肌是否损伤,分析盆底超声参数与SUI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子宫下降距离、直肠壶腹下降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尿控正常组(P<0.05),尿道漏斗形成率、肛提肌损伤率高于尿控正常组(P<0.05);SUI患者不同时间点子宫下降距离、直肠壶腹下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6月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漏斗形成率、肛提肌损伤率呈现降低趋势(P<0.05);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与SUI呈正相关关系(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及术后盆底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二维超声、超声微血流成像(SMI)及病理组织活检,比较二维超声检查、SMI与病理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差异及准确性,并分析超声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二维超声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0.97%,SMI为80.65%,两者联合诊断为88.71%。术后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有26例(41.93%)患者发生前盆腔脱垂,10例(16.13%)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9例(14.52%)发生后盆腔脱垂,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45%。且宫颈癌术后患者最大Valsalva下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静息下膀胱颈尿道后角、最大Valsalva下膀胱尿道后角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且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9月随机抽取33例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9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检查时探头放置会阴部,运用四维超声显像观察与膀胱脱垂有关的各个指标在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对两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准确测值相比较,评估各指标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度。结果:观察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在静息和最大Valsalva两种状态下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女性患者与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盆底超声评估这些指标为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有力的依据,肛提肌裂孔面积与SUI诊断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骶四针”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SUI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联合骶四针疗法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测量值,包括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以及ICI-Q-SF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的盆底超声测量各值均较治疗前减小,ICI-Q-SF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的盆底超声测量各值均小于对照组,ICI-Q-S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联合“骶四针”疗法对女性SUI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Ⅱ型和Ⅲ型膀胱脱垂在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应用经会阴超声观察膀胱脱垂Ⅱ型和Ⅲ型患者的盆底信息,张力期观察尿道内口是否呈漏斗状开放,测量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旋转角。比较膀胱脱垂Ⅱ型和Ⅲ型患者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测量参数。结果膀胱脱垂Ⅱ型患者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开放、颈部脱垂明显,膀胱颈移动度大于Ⅲ型患者,尿道内口漏斗状开放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膀胱脱垂Ⅲ型患者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完整、后基底部脱垂明显,患者排尿困难、排空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结论Ⅱ型和Ⅲ型膀胱脱垂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征,膀胱尿道后角是否开放以及脱垂最低点的不同是两者最显著的声像图差异,也是临床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盆底超声参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骨桥蛋白(OP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预测初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列线图模型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48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3个月是否发生SUI分为SUI组(37例)及非SUI组(11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产妇SU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盆底超声参数[尿道旋转角(URA)、尿道倾斜角(UTA)、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A)、肛提肛裂孔面积(LHA)]及血清MMP-1、OPN、CTGF等均为初产妇SU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8个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841(95% C.I.:0.756~0.926),均高于模型中各单项指标,且该列线图模型拟合程度较好(Hosmer-Lemeshow x2=82.349,P=0.642)。结论 URA、UTA、BND、PUA、LHA、MMP-1、OPN、CTGF等均为初产妇SUI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8个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初产妇SUI具有较高预测价值,能为初产妇SUI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剪切波弹力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联合灰阶超声评估首次分娩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膀胱颈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的13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产后是否出现SUI,将其分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经会阴二维超声动态观察与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患者盆底形态.方法 选择32例SUI女性患者(SUI组)、35例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二维超声分别在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观查盆底器官的位置、形态及运动,测量及分析比较盆底二维超声系列参数.结果 二维超声声像图动态观察结果: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对照组及SUI组女性膀胱颈及尿道均向后下方移动;在静息至缩肛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对照组及SUI组女性膀胱颈及尿道均向前上方移动.对照组71.40%(25/35)尿道为直线型,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转变过程中,28.60%(10/35)尿道后倾,8.60%(3/35)形成漏斗状结构,SUI组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转变过程中,87.50%(28/32)尿道后倾明显,28.10%(9/32)形成漏斗状结构.二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静息状态时,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1.38±0.56) cm,大于对照组的(0.61±0.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2.01±0.47) cm,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05±0.04)cm,尿道角为(137.48±22.26)°,均小于对照组的-(2.73±0.36)cm、-(0.50±0.44)cm、(157.41±18.0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75、5.760、4.038,P均=0.000);SUI组尿道长度、近段功能尿道长度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4、1.702,P均>0.05).Valsalva状态下,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2.14±0.77)cm,大于对照组的(1.38±0.5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8,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1.04±0.52)cm,近段功能尿道长度为(1.28±0.32)cm,尿道角为(129.09±12.72)°,均小于对照组的-(2.13±0.51)cm、(2.02±0.27)cm、(144.66±14.9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9、8.657、4.574,P均=0.000);SUI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36±0.34)cm(耻骨联合下缘上方),对照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0.28±0.27)cm(耻骨联合下缘下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8,P=0.000);SUI组尿道长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P=0.053).缩肛状态下,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0.90±0.55)cm,大于对照组的(0.23±0.13)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1,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2.08±0.53)cm,近段功能尿道长度为(2.19±0.59)cm,尿道角为(142.78±22.56)°,均小于对照组的-(2.82±0.42)cm、(2.51±0.48)cm、(154.91±20.9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6.361、2.444、、2.285,P均<0.01或0.05);SUI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04±0.03)cm(耻骨联合下缘上方),对照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0.33±0.25)cm(耻骨联合下缘下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2,P=0.000);SUI组尿道长度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2,P=0.053).结论 经会阴二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及SUI女性患者在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的盆底形态结构的动态改变,提示SUI的发生可能与膀胱颈及尿道支持结构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结构的变化,建立基于判别分析的产后早期SUI超声诊断模型。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行产后早期常规体检者115例,随机分为训练样本98例和验证样本17例,其中训练样本中SUI者52例,非SUI者46例;验证样本中SUI者10例,非SUI者7例;应用盆底超声检查所有受检者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在X轴的距离(HBL)、张力状态下膀胱颈在Y轴上的移动度(BND)、膀胱旋转角度(URA)、静息及张力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VUA1、PVUA2);利用Fisher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诊断模型,并对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产后早期SUI的效能。结果训练样本中,SUI者HBL、BND、URA、PVUA1、PVUA2均较非SUI者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UI诊断模型:Y0=-108.764+2.223X2+1.187X3+1.404X5;Y1=-144.728+4.145X2+1.879X3+1.499X5(其中Y0为非SUI者,Y1为SUI者;X2为BND,X3为URA,X5为PVUA2)。通过训练样本进行自身检验及交叉验证,所得到的准确率分别为94.9%、93.9%;通过验证样本验证,所得诊断准确率为82.3%。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产后早期SUI的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39(0.895~0.983)。结论通过Fisher判别分析综合盆底超声建立的多变量联合诊断模型可以客观反映产后早期SUI患者盆底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评估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的盆底超声参数特征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后SUI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60例/组。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治疗组予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超声参数测量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及漏尿量。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5.00% vs 81.67%,P < 0.05);治疗后,两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肛提肌厚度升高(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ICIQ-SF及IIQ-7评分低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女性产后SUI患者采用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减轻SUI症状;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能为SUI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观察尿道不同分段的移动度对于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价值.方法 分别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最大位移时对45例SUI患者(病例组)和20名正常受试(对照组)进行经会阴超声扫查.将整段尿道分为6段,并以耻骨联合为参照建立直角坐标系,测量尿道各个分段在两种状态下的坐标值,计算各分段的移动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尿道不同分段移动度存在不同差异.病例组代表尿道中段的U-2,3,4三点的移动度分别为(2.63±0.62) 、(2.32±0.47)、(2.01±0.41)cm,对照组分别为(2.21±0.54)、(1.92±0.42)、(1.69±0.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U-1,5,6三点移动度分别为(3.01±0.76)、(1.85±0.37)、(1.86±0.66)cm,对照组分别为(2.69±0.87)、(1.72±0.40)、(1.74±0.45)c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SUI与尿道移动度增加、特别是中段尿道移动度的增加有关;经会阴超声能够清晰再现盆底结构,观察尿道不同分段的移动度,有利于诊断SUI.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incidence of urethral funneling (UF) seen in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during straining is reported to range from 18.6% to 97.4%. Its morphologic basis is unknow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SUI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UF differ in terms of history, urodynamic result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PATIENTS AND METHODS: Fifty-four women (mean age 52 +/- 11 years) with a history of SUI confirmed by clinical and urodynamic finding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UF was demonstrated by introital ultrasound performed at a bladder filling volume of 300 mL during maximal straining. MRI for assessment of the urethra, levator ani muscle and endopelvic fascia was performed using axial proton-density-weighted sequences. RESULTS: UF was demonstrated by introital ultrasound in 59% of the patients with SUI (Group 1) and was absent in 41% (Group 2).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ean age (P = 0.208), the incidence of mild prolapse of the anterior vaginal wall (Aa, Ba; stage I; P = 0.741), and urodynamic parameters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 at rest; P = 0.507). The percentages of nulliparous and parous women were 22% and 78% in Group 1 and 54% and 46% in Group 2 (P = 0.013). The two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the MRI demonstration of morphologic defects of the urethra, levator ani muscle and endopelvic fascia or of combined defect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did not elucidate the pathogenesis of UF. The demonstration of UF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examination technique employ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选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按知情同意的原则.自愿选择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或经阴道吊带术(IVS).行IVS 13例(IVS组),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27例(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组).对2组患者术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2组治疗尿失禁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约20~35min.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血管、神经、尿道、膀胱损伤;术后发生排尿费力2例,排尿时感淋漓不尽,均于术后l~2周自然恢复,未特殊治疗;尿潴留3例,于24 h拔尿管后,B超提示尿潴留,再次留置导尿3~8 d后,B超提示残余尿正常.IVS组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尿道、膀胱损伤;术后发生排尿困难2例,1例为排尿费力,1例出现尿潴留;术后随访时发现1例膀胱损伤.结论 IVS与尿道中段路悬吊术均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IVS存在膀胱损伤风险且费用昂贵.而尿道中段童氏前路悬吊术手术费用低,手术操作范围小,手术风险小,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悬吊术(TVT-O)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VT-O患者84例。回顾性分析SU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入院宣教及术前评估,观察组采取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方案。在围术期及术后护理指导3个月后,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漏尿情况,包括漏尿次数、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及ICI-Q-SF量表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CI-Q-SF总分,漏尿次数和漏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控尿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使患者术后ICI-Q-SF总分、漏尿次数和漏尿量显著减低,改善了盆底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