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10):1525-1528
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 cADRs)是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与cADRs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现对芳香类抗癫痫药物、别嘌呤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相关性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c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40例药物诱导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对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中解热镇痛药18例(45%),抗生素类(以青霉素类为主)12例(30%),抗癫痫药6例(15%)。发热37例(92.5%),血常规异常24例(60%),肝功能异常18例(47.4%)。入院后糖皮质激素的平均初始量为地塞米松(DXM)(0.24±0.10)mg/(kg·d),最高剂量为(0.29±0.11)mg/(kg·d)。痊愈38例(95%)。全身皮肤水疱、糜烂基本吸收干燥时间(7.5±3.5)d,黏膜基本愈合时间(11.5±5.7)d,其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分别为(5.8±2.4)d、(9.1±3.6)d(P<0.01)和(10.3±5.7)d、(17.2±8.2)d(P<0.01)。6例(15%)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败血症、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毒性心肌炎、类固醇性糖尿病、荨麻疹型药疹。结论解热镇痛药、青霉素类及抗癫痫药是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主要的药物。大剂量激素、支持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及皮肤黏膜护理等综合疗法对于本病痊愈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愈合较快。  相似文献   

4.
泰能是广谱的 β -内酰胺抗生素 ,对腹腔内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有较高疗效 ,其过敏反应有皮疹、瘙痒、荨麻疹、罕见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临床中我们遇到 1例超敏患者应用泰能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死亡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性 ,5 5岁 ,1999年 8月 3日以胆囊炎、胆石症入院 ,给予对症、应用克林霉素抗炎治疗 ,2d后患者胸、腹部出现多数红色皮疹 ,次日改用罗氏芬 ,但皮试阳性。于是用红霉素抗炎 ,同时应用适量激素、抗过敏治疗。又 2d后 (即术后第 1天 )皮疹基本消失。为更好的控制炎症 ,改用泰能消炎。术后第 2天全身…  相似文献   

5.
药物所致中毒性表皮松解症 ,其特点是快速而广泛的表皮剥脱伴全层表皮坏死 ,因其容易造成感染性休克和电解质紊乱死亡率较高 (10 %~ 30 % ) ,而我区因交通条件等其它原因 ,死亡率达 2 0 %~ 40 %。在治疗方法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院近 3年多来采用自制保温罩加庆大霉素喷雾治疗 15例药物所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其疗程较短 ,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年龄最大者 6 7岁 ,最小者 17岁 ,平均为 34岁 ,其中男 8例 ,女 7例 ,出现临床症状来院就诊的时间 :最长者 74小时 ,最短者 2小时…  相似文献   

6.
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昆  沈露晖  李远红 《中国病案》2007,8(5):48-48,F0003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由于发病急、皮损广泛,重症患者常因败血症或全身衰竭而死亡,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对此病非常关键,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正确的换药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卡马西平(得理多)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针对TEN严重的皮肤病变特点,总结了卡马西平致TEN的观察要点和护理要点是:做好皮肤黏膜护理,促进皮损创面愈合及预防感染;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防意外发生.经过21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亓克玲 《中外医疗》2010,29(12):161-161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称Lyeil综合征,表现为疼痛性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泡或表皮剥离,可导致表皮大面积裸露,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护理工作者加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的护理,在专科创面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合理营养,预防和控制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皮肤黏膜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遗传药理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药物氧化代谢多态性是遗传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综述近年来有关药物氧化代谢多态性的群体调查及具有氧化代谢多态性的药物遗传药理学特点,阐明合理用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醉药物药物不良反应(ADR)国内文献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收录的麻醉药物ADR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醉药物ADR文献分布既集中又分散,麻醉专业期刊的文献量比ADR核心期刊多;文献量近年来上升迅速,其内容涉及静脉、吸入和局部麻醉药;全国各地文献量分布差异较大。结论我国麻醉药物ADR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视,该项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一种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定的量化标准.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得到准则层指标14项,每项又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判断情况,构成子准则层,形成问卷.对65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级医疗相关单位专业ADR损害判断人员进行相关调查,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填写.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一个指数型的ADR因果判断的量化标准.随机抽取某公司10例已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资料进行实证. 结果 通过计算,判断出准则层、子准则层指标权重系数,然后再计算出ADR因果关系判定值范围,获得五级ADR因果判断标准.经过10例实证,2例被判断为不可能,8例被判断为怀疑,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结论 提出的五级ADR因果判断标准可以作为ADR补偿救济制度因果关系判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定的量化标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得到准则层指标14项,每项又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判断情况,构成子准则层,形成问卷。对65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级医疗相关单位专业ADR损害判断人员进行相关调查,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填写。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一个指数型的ADR因果判断的量化标准。随机抽取某公司10例已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资料进行实证。结果通过计算,判断出准则层、子准则层指标权重系数,然后再计算出ADR因果关系判定值范围,获得五级ADR因果判断标准。经过10例实证,2例被判断为不可能,8例被判断为怀疑,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结论提出的五级ADR因果判断标准可以作为ADR补偿救济制度因果关系判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完善我国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强化药品安全性监管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采用比较法,将英国黄卡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从报告范围、报告内容和表格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 与英国黄卡制度相比,我国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尚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包括扩大监测范围,明确重点监测品种,根据不同报告主体设计表格,提示重点填写内容,增加特殊人群用药信息.  相似文献   

15.
药物不良反应555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555例药物不良反应(drug adverse reaction, 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制定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8年度收集的55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82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s占总例数的70.43%(462例),中成药引起的ADRs次之。静脉给药的ADRs占82.17%(539例),是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保障安全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71例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约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州药。方法对2006年收集的71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78.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77.6%。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断指标的效率。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ADR因果关系判断指标,通过专家座谈法综合确定14项指标或因子(反应时间、停药症状、再次用药、同类报道、其他证据、类似反应、剂量变化、血药浓度、安慰剂、合并用药、家庭史、既往史、基础疾病和非药物因素)为ADR因果关系判断效率的关键指标,并制作调查问卷。对65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级医疗相关单位专业ADR损害因果判断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94%。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各指标方差,判断各指标在因果判断中的作用;运用降维技术探讨ADR因果关系判断的最小因子数。结果 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检验显示,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降维到7项因子时,判断效率≥85%;用得分函数表示7项因子(既往相关因子、信息佐证因子、停药反应因子、血药浓度因子、时间因子、对照因子和相似病例因子)间的关系;如果以降维的7项因子进行判断,约有15%的信息未被纳入,容易造成判断误差,尤其在个体信息较少时对个体因果关系判断可能出现失误。结论在建立ADR补偿制度过程中,对个体损害因果的判断需要纳入更多的指标以提高判断效率,体现社会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360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4种儿科杂志360例个例报道性药物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发现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表现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多;误服过量中毒病例多;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是药物致死的重要原因;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妇女孕期哺乳期用药对胎儿或婴儿可造成危害等。期望医务工作者能认识到儿科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特殊性,掌握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中相关责任方对最低伤害补偿级别的选择,并分析其特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ADR相关责任方药品生产企业(n=260)、政府管理部门(n=115)、药品销售与使用单位(医疗机构)(n=125)对ADR最低伤害补偿级别的选择以及对7级以上损害的补偿额度,并比较三者选择的差异。结果共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0%;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调查显示,选择第7级作为补偿起付点的最多,为81家(17.34%);选择死亡为补偿起付点的5家(1.07%)。伤害越重补偿额越高,死亡最高补偿额为30万元;其中从第4级到第3级时,各相关责任方的补偿意愿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对较轻伤害的补偿存在歧义。将选择的补偿级别排成序列进行检验,发现相关责任方对于补偿起付级别选择的趋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关责任方均认为受ADR伤害者应该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不同伤害程度应给予不同补偿数额;但在补偿的起付级别上存在差异。各相关责任方均认为在伤害较低级别时,经济补偿的意义不大;重点应关注对伤害较重患者的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与有关不溶性微粒数量的相关性。方法 模拟临床输液配制操作过程,对本院临床常用药配伍,测定进入病人静脉前液体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经输液器后不溶性微粒的数量均未超过中国药典中规定的相应标准。结论 本院绝大部分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可排除由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有关微粒数量超标而引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