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有血栓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即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现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是一种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化合物,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P2Y12)结合,从而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药物现已经广泛应用于ACS和PCI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但是,氯吡格雷并不能使所有的患者都能获益。近年来有报道表明,有些患者有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由于血小板未能得到充分抑制导致严重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识别和预防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均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联疗法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卒中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d,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d,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后记录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离颈内外动脉分叉lcm处的测量值、CCAD)、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性质。结果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卒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杨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
目的:探讨当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现象时采用消栓肠溶胶囊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按△A(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包括负值)为氯吡格雷抵抗(CR),选择60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口服消栓肠溶胶囊。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27.23±6.59)%,较治疗前下降明显;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42.19±3.04)%,较治疗前升高明显。两者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降低卒中复发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600mg)组和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组,两组维持剂量均为75mg/d。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高剂量组83例,其中△A≤10%(包括负值)者22例(26.5%)。常规剂量组85例ACS,其中△A≤10%(包括负值)者35例(41.2%),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负荷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可以提高血小板抑制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依据血栓弹力图(TEG)的测定结果,将入选的134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67例与双倍剂量组67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时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双倍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患者相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加氯吡格雷的维持剂量,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将79例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9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集聚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7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ACS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负荷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至少6h分别服用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次日起服用维持量75mg/d。(2)于服药前,服药后2、6、24、48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浓度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3)对两纽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600mg负荷剂量在服药后2、6、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3)两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复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00mg负荷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接受上述治疗的部分患者血小板的抑制率较低,即氯吡格雷抵抗,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而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复杂,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其明显相关,对高危人群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利于识别氯吡格雷抵抗,并及时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或更换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和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B组),每组55例。A组在冠脉支架术后仅应用氯吡格雷;B组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两组用药时间均直至随访结束(3~8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8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情况;考察两组患者在随访8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再发心绞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3、6、8月后B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A组(P0.05);心血管事件中B组患者靶血管再通(1.8%)和支架内血栓(1.8%)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靶血管再通(12.7%)和支架内血栓(14.5%)]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因消化道严重出血1例,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的抗血小板效果较好;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是安全有效并能够于临床借鉴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315例,服用氯吡格雷24 h后进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 )检测,△A>10%者为对照组(196例),△A≤10%者为观察组(119例)。观察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糖、脂代谢及炎症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发病率、高脂血症发病率、体质量指数及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偏低(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明显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超敏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增高而HDL-C水平降低,提示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将80例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继续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停用氯吡格雷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服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服药后,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5%(2/40)明显高于对照组15%(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5%(2/40)明显低于对照组15%(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够降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