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内皮祖细胞不仅能够早期预测血管损伤的程度,而且具有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管腔结构、参与神经再生的功能。内皮细胞移植已逐渐应用于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治疗。 目的:文章综述了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以“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schemic infarction;”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HighWire Press数据库(2000-01/2009-12)。纳入与血管新生、内皮和神经再生密切相关的研究,排除内容陈旧、重复性及缺乏可信度文章。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2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28篇文献进行分析。内皮祖细胞具有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形成等功能,它参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防治支架术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预测脑缺血的发生及预后,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内皮再生;神经再生;综述文献  相似文献   

2.
正动脉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基础。正常的血管内皮可阻止白细胞粘附,但在缺氧、高血压等刺激下血管内皮损伤,继而通过氧化应激反应高表达粘附分子,同时分泌趋化因子,促进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等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壁,并经受损的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膜下。随着内皮下脂质沉积,一方面,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转变为泡沫细胞;另一方面,血管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受刺激迁移至内膜并增殖,导致血管平滑肌增厚。在此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也出现增殖和迁移,分泌基质,与血管平滑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等非传统风险因素已成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研究的焦点,因为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从斑块破裂到卒中事件的发生,一直到卒中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乃至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氧化应激贯穿始终.故寻找有效的氧化损伤标志物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机制、氧化损伤程度、治疗疗效及评估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血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原因,斑块破裂后出血,血小板聚集到病变处形成血栓,加重脑血管狭窄;此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脱落的栓子可堵塞远端脑血管。脑组织对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反应是复杂的。首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缺血性卒中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随着神经介入技术 和材料以及患者筛选策略的进步,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也日益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作为 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血管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基石性 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的用药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指南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 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建议,以及重要血管内治疗研究中采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期 为神经介入医师行血管内治疗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始动环节,多种病理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脂血症等都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能够修复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管形成,并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内皮抑素(Endostatin)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可抑制斑块内膜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内皮抑素和VEGF作为血管形成的调节因子,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支架置入后常发生冠状动脉无再流、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栓塞等心血管事件。在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祖细胞能归巢至损伤血管内皮局部,加快损伤血管再内皮化,抑制病理性新生内膜形成,在血管内皮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内皮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动员分化、加速宿主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等途径可实现血管支架再内皮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相关化学药物、抗体等均可加速血管支架再内皮化。同时,黏附蛋白、黏附多肽等能够促进内皮的黏附。支架内皮化的效果,取决于种植的内皮细胞数、细胞黏附率、贴壁细胞暴露于血流后的保留率,其中如何提高内皮细胞的黏附率,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免疫系统通过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一方面通过激活的免疫细胞释放破坏性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破 坏血脑屏障和神经元,并在淋巴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诱发适应性免疫反应,加重神经元损伤; 另一方面通过清除坏死组织,释放保护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抑制等途径减轻神经元损伤。免疫调 节治疗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以芬戈莫德、米诺环素、那他珠单抗等药物为代表的免疫 调节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呈现出较好的疗效。本文就缺血性卒中免疫调 节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可激活凝血瀑布、补体系统、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导致白细胞及炎性反应介质渗出,最终产生一系列炎性反应。研究证实免疫系统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脑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IS发生后,固有免疫应答首先被诱发,激活的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致使血-脑脊液屏障受损、白细胞渗出,并促进远隔的免疫细胞向病灶部位迁移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蛋白成分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外周,而渗出至病灶部位的淋巴细胞则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出现活化增殖,继而分别于外周和局灶部位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IS后的免疫抑制效应减轻并终止了缺血后的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但同时亦增加了卒中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本文就IS后的血管内炎性反应及脑组织局部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病,在颅内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的脑损伤 中,炎症反应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受体结合 激活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加重脑缺血组织的损伤,而白介素-33(interleukin-33, IL-33)在缺血性卒中通过I L-33/ST2L信号通路参与了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且被证实是一 种保护因素。本文总结了在颅内大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IL-17与IL-33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各自 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提出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示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膜微粒是白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时,从其表面释放的富含脂质的膜囊泡,其在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恶性高血压病等疾病中白细胞膜微粒明显增高。文中就白细胞膜微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被证明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及 梗死灶周围脑组织,梗死灶血管周围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均高表达。聚合酶δ-相互作用蛋白2、白 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心血管活性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可通 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依赖 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和活化蛋白-1、p42/p44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p65- NF-κB等不同途径促进MMP9的表达。MMP9的高表达与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关系密切,且外周血 MMP9水平变化与rt-PA溶栓患者死亡或症状性颅内出血独立相关,与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及不良功 能结局相关。MMP9 rs391824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可能相关,但目 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尚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张建平  李亚峰  郭庚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277-128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和缺血性卒中等疾病。溶血磷脂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 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及血小板 等发挥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探讨溶血磷脂酸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关 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探索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药物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 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 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30%~40%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存在应激性高血糖现象,并且与患者尤其是非糖尿病患者
的不良预后相关。强化降糖并未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反而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血糖波动是指
血糖在波峰波谷间的波动状态,其可以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急性期
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可能是血糖波动的一种表象,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苷肌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取10只孕16~18 d SD大鼠的胚胎、及10只24 h SD乳鼠的脑组织分别用于原代神经元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经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培养的细胞分别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后,给予1 mmol/L、5 mmol/L、10 mmol/L、20 mmol/L和40 mmol/L 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2,2’-Azobis[(2-methylpropionamidine)dihydrochloride,AAPH]}模拟缺血性卒中诱导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并通过利用分光光度计分析细胞活力,观察AAPH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观察0.025μg/ml、0.05μg/ml和0.1μg/ml脑苷肌肽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同时制备脑苷肌肽-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比较条件培养基对AAPH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经分光光度计分析40 mmol/L AAPH为合适诱导损伤浓度,在AAPH损伤4 h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脑苷肌肽共同孵育24 h。结果显示0.025μg/ml、0.05μg/ml和0.1μg/ml浓度的脑苷肌肽均能够减轻AAPH造成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但0.05μg/ml和0.1μg/ml的脑苷肌肽的保护作最为显著。0.1μg/ml脑苷肌肽-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够通过促进胶质细胞分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进而保护AAPH诱导的神经元损伤(P0.05)。而将0.1μg/ml的脑苷肌肽作用24 h后的细胞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在40 mmol/L AAPH诱导神经元损伤后加入脑苷肌肽-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24 h。检测神经元细胞活力,发现脑苷肌肽-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够逆转AAPH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苷肌肽作为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 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 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 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 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在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 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 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 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卒中、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 归分析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 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预后不良(OR 5.063,95%CI 1.887~13.590)、死亡(OR 13.266,95%CI 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 是卒中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