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评估初产妇肛提肌裂孔面积(LHA)变化及耻骨直肠肌的弹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阴道分娩产后6~8周行盆底超声检查的初产妇50例(产后组)及同期健康未育女性41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两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LH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测量耻骨直肠肌前部的杨氏模量值,比较两组耻骨直肠肌弹性及收缩功能的差异。结果产后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LHA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组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弹性参数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联合SWE评估初产妇耻骨直肠肌功能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思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方法POP组33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为对照组29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在静息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的图像,观察肛提肌形态变化和肛提肌裂孔大小。结果三维横切面可清晰显示位于耻骨联合和肛门直肠连结间的肛提肌,以及穿过肛提肌裂孔的尿道、阴道、直肠。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弛,肛提肌回声欠均匀;POP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好地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名初产妇及30名未育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受检者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静息、收缩状态和最大瓦氏动作下盆腔图像,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A)、周长(C)和肛提肌肌性部分长度(L),计算肛提肌收缩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收缩状态时的应变率(ε);计算肛提肌最大瓦氏动作与静息状态时A、C、L差值(ΔA''、ΔC''、ΔL'')及最大瓦氏动作时的应变率(ε'')。结果 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ΔA、ΔC、ΔL、ε均小于对照组(P均< 0.05),ΔA''、ΔC''、ΔL''、ε''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ΔA、ΔC、ΔL、ε、ΔA''、ΔC''、ΔL''、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弹性下降;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弹性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评估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及经产妇产后早期肛提肌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改变,对比不同产次妇女肛提肌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为研究组,根据产次不同分为初产妇组(30例)和经产妇组(30例),另选取20名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利用四维盆底超声重建盆膈裂孔平面观察产妇组肛提肌的形态特征并在三种不同状态下测量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计算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肛提肌长度、盆膈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产妇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经产妇的肛提肌长度大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下两组产妇的肛提肌变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Valsalva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产妇的盆底裂孔形态改变及肛提肌变应率高于初产妇,经会阴四维盆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结构及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分娩后42~56 d复查的初产妇,根据新生儿的分娩方式与体质量不同分为四组,每组60例,分为经阴道自然分娩巨大儿组(A1组)与正常体质量量儿组(A2组)、剖宫产分娩巨大儿组(B1组)与正常体质量量儿组(B2组)。比较四组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盆膈裂孔形态与耻骨直肠肌(PR)弹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 A1组初产妇在静息、最大缩肛以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提肌裂孔左右径(LHLD)、前后径(LHAP)及面积(LHA)均大于A2、B1组与B2组(P0.05),而双侧提肌裂孔厚度(LHT)小于A2、B1组与B2组(P0.05)。A1组在静息与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杨氏模量及收缩前后差值小于A2、B1组与B2组(P0.05)。B1组最大缩肛状态下弹性参数小于B2组(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巨大儿初产妇的盆膈裂孔显著增大,盆膈厚度显著缩小,PR弹性及收缩功能显著降低;而剖宫产分娩巨大儿初产妇仅PR最大缩肛状态的弹性及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各种二胎分娩方式对盆底肛提肌裂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生产的二胎产妇1606例,在产后42 d至2个月进行产后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根据2次妊娠分娩方式分为4组,均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1(1006例),均为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 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最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最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女性耻骨直肠肌杨氏模量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未育及已育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差异。方法未育女性73例(未育组),已育初产妇45例(产后1~6年,已育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别在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未育组及已育组双侧PR各部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增大(P均<0.01)。未育组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PR各部的杨氏模量值及各部收缩前后变化差值与已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WE可以定量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功能。未育及已育初产妇PR最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大。在静息状态下、最大收缩状态下及收缩前后杨氏模量变化差值,已育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的杨氏模量值无差异,分娩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I)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的价值。方法收集57例SI绝经女性(SI组)和30名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的绝经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LH)参数(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以高频超声及SWE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及杨氏模量平均值(E_(mean)),比较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静息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SI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大于静息状态(P均<0.05)。静息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无明显相关(左侧r=-0.182,P=0.108;右侧r=-0.274,P=0.053),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呈低度负相关(左侧r=-0.349,P=0.002;右侧r=-0.329,P=0.003)。结论三维超声联合SWE可通过观察LH形态和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评估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