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利用fMRI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测帕金森病(PD)在静息状态下是否存在脑活动异常。 方法 对16例PD患者(PD组)和1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状态fMRI,应用ReHo方法处理fMRI数据,得出PD患者ReHo异常的脑区,并对存在组间差异的脑区ReHo与PD综合评分分数(UPDRS)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①PD组ReHo显著增高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前叶、右侧颞下回、双侧豆状核、双侧丘脑、左侧尾状核、右侧辅助运动区和双侧中央前回;ReHo显著降低的脑区为左侧小脑后叶、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左侧楔前叶和右侧顶下小叶;②多处PD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的脑区ReHo与UPDR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脑功能异常;ReHo方法可能有助于研究PD患者静息状态脑活动。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功能维持起到调控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不同剂量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脊髓中Fos蛋白的影响.设计、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每组18只.方法:72只大鼠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8,16 Pg/(kg·d).主要观察指标:①于术前和术后第1,2,3,5,7,10,14天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机械性痛阈测定.②于术后第2.7,14天各组分别处死大鼠各6只,取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Fos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自发抬足、舔足等自发痛表现,术后第3天起开始出现痛阈下降,第14天达最低值,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没有自发痛表现,没有出现机械性痛阈的低常期,第10,14天模型组大鼠痛阈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阈普遍升高;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Pg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闽比其他各组低(P<0.01),第2天机械性痛阈恢复至术前水平,低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Pg组(P<0.05).术后模型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进行性升高,而其他各组大鼠脊髓中仅有少量Fos阳性神经元,模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第2天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μg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最低,与模型组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P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神经源性痛有治疗作用,且大剂量较小剂量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中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fMRI观察静息态下健康人睡眠剥夺前后脑局部一致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运用fMRI和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观察受试者睡眠剥夺(SD)前后静息态脑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5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在正常睡眠情况下(正常态组)和24 h SD状态下(SD组)间隔2周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ReHo计算、分析数据,以SPM5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设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的体素体积(V)为≥270 mm3.结果 与正常态组比较,SD组ReHo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颞叶横回,双侧中央后回;ReHo值降低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及右侧小脑后叶.结论 SD引起多个脑区形成的网络发生功能紊乱,其中以处于情绪调控环路中的相关脑区变化明显.静息态fMRI可以反映受试者SD状态下脑部功能区ReHo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介入对角叉菜胶足跖二次交叉注射诱导痛记忆模型大鼠的疗效差异,筛选电针干预痛记忆的最佳时间,并通过比较电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干预痛记忆的效应差异,探讨针刺镇痛的可能优势。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EA)、吲哚美辛组(Indo)。每组按照电针和吲哚美辛的干预时间分为一次注射组和二次注射组两个亚组。电针1组和Indo1组的干预时间为首次注射后的4 h及1~5 d,电针2组和Indo2组的干预时间为二次注射后的4 h及1~3 d。采用动态足底测痛法观察首次造模后各组大鼠造模前、首次造模后4 h、3 d、5 d及二次造模前、二次造模后4 h、1 d、2 d、3 d的双后足底机械痛阈。电针刺激参数为2/100 Hz疏密波,强度1~2 m A(每10 min增加0.5 m A),时间30 min。吲哚美辛组采用吲哚美辛3 mg/kg剂量灌胃。结果:两次造模前,各组大鼠双侧足跖基础痛阈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首次注射角叉菜胶后,模型组造模侧(左侧)痛阈在4 h、3 d及5 d时均明显降低(P<0.05);未造模侧则无明显差异。14 d后痛阈恢复进行二次交叉注射,与对照组相比,未造模侧(左侧)痛阈在1~3 d均明显降低(P<0.05);造模侧在4 h、1~3 d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次造模后EA1组未造模侧(左侧)痛阈在1~3 d明显增高(P<0.05);Indo1组左侧痛阈仅模后1 d明显增高(P<0.05);EA2组左侧痛阈在2~3 d明显增高(P<0.05)。与Indo1组比较,二次造模后EA1组大鼠未造模侧痛阈在2~3 d明显增高(P<0.05)。与Indo2组比较,二次造模后EA2组大鼠未造模侧痛阈在2~3 d均明显增高(P<0.05)。与EA2组比较,二次造模后EA1组大鼠未造模侧(左侧)痛阈在2~3 d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有效减缓角叉菜胶二次注射诱导的痛记忆现象的发生,且早期干预比晚期具有更明显的治疗效应。非甾体抗炎药与电针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但对痛记忆的影响不尽相同,提示两者的镇痛途径可能部分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的脑功能影像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5例aMCI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频率10 Hz,80% RMT,每次400个脉冲,5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仅将磁刺激线圈垂直置于颅骨表面行假经颅磁刺激治疗,其余仪器设备、刺激位点、强度及频率等与观察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2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行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采集,比较治疗前后aMCI患者大脑ReHo值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4周rTMS治疗后的MoC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 )。fMRI检测结果显示,与组内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右侧额中回脑区的ReHo值显著增加(P<0.05 ),而对照组治疗后右侧额中回和左侧楔前叶脑区的ReHo值显著降低(P<0.05 )。 结论 高频rTMS可以提高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使认知相关脑区神经元间的自发活动更趋于同步化。  相似文献   

6.
电针夹脊穴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观察证实,针灸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这是针灸防治各类免疫失调和急慢性炎症的基础。目的:观察电针夹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材料:选用纯种Wistar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5d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组,每组10只。方法:①实验于2005-01/2005-05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当天,电针夹脊(组针刺双侧第3,5腰椎夹脊(,用28号0.5寸(约1.65cm)不锈钢毫针在大鼠第3,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0.3cm直刺进针,接G6805-2A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频率约4Hz,密波频率约60Hz),强度约为1mA,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7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相同的方式捆绑固定(用粗布绳将大鼠捆绑固定于大鼠固定器)7d。②于造模前,造模后1,7d进行痛阈测定:采用热痛刺激仪的强光照射大鼠足垫部,将大鼠的缩爪潜伏期作为痛阈值。③造模前,造模后1,7d采用鼠足容积测定器测定大鼠右后爪足容积(容积排水法),计算肿胀率(%)=(造模后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100%。④于造模后8d,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CD4 ,CD8 细胞表达率并计算CD4 /CD8 。⑤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夹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阈、足肿胀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d,模型组、电针夹脊(组大鼠右后足足容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前(P<0.01);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右后足容积及足爪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足容积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电针夹脊(组右后足足容积和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正常大鼠造模前双后足痛阈无明显差异,造模后1d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较致炎前显著降低(P<0.0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仍明显底于致炎前(P<0.05);电针夹脊(组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CD4 T淋巴细胞及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D4 /CD8 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夹脊(组CD4 细胞百分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明显,CD8 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D4 与CD8 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调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是否存在着大脑功能异常。方法 2010年5月-7月对18例未经治疗的地震PTSD患者和19例同样经历地震但未患PTSD的对照者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应用ReHo方法处理Rs-fMRI数据,得出PTSD患者的异常脑区,并将患者存在组间差异的脑区ReHo值与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PTSD组ReHo显著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下回、楔前叶、顶下叶、中扣带回,左侧枕中回以及左/右侧后扣带回;ReHo显著降低的脑区包括左侧海马和左/右侧腹侧前扣带回。②异常脑区中后扣带回和右侧中扣带回ReHo与HAMD呈负相关(中扣带回r=0.575,P=0.012;右侧后扣带回:r=0.507,P=0.032),其余脑区ReHo与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左侧海马与CAPS的相关性相对其他脑区较大(r=0.430,P=0.075)。结论 PTS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着局部脑功能活动的降低和增加,ReHo方法可能有助于研究PTSD患者静息状态脑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后对大鼠术后机械性痛阈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均行颈静脉置管和右足切开.C组右足切口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5 mL/h.R组持续榆注瑞芬太尼1μg/(min·kg),输注4 h,于置管前、置管后及停药后2、24、48、72 h(T0~T5)时点测定左、右足机械性痛闽.结果:颈静脉置管前后机械痛阈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大鼠右足机械痛阈在T2时点较T1降低33%(P<0.001),T3~T5时点逐渐升高,均低于T1水平,且T2~T5时点机械性痛阈均明显低于C组相应时间点.C组右足机械痛阀在T2时点明显低于T1(P<0.01),T5时点恢复T1水平.C组左足机械痛阈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R组左足机械痛阈在T2时点低于术前水平,且低于C组(P<0.01).结论:本实验表明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可显著降低大鼠切口痛机械性痛阈值,增加术后疼痛敏感性,延长术后疼痛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曲马多复合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和内侧前额叶脑区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O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模型注射曲马多组(T组),模型注射右美托咪定组(D组),模型注射曲马多+右美托咪定组(T+D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左侧坐骨神经主干慢性压迫法制备。T组、D组和T+D组于术后3天开始分别每天尾静脉注射曲马多注射液(20 mg/kg)、右美托咪定(25μg/kg)、曲马多注射液(5 mg/kg)+右美托咪定(5μg/kg),SO组和NP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天、7天、10天和14天测右侧后足机械缩足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14天,通过八臂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变化。八臂迷宫实验完成后立即处死大鼠,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侧前额叶脑区NR2B表达水平。结果与SO组比较,NP组的术后痛阈明显降低(P0.05),认知记忆能力明显降低(P0.05),NR2B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T组和D组比较,T+D组的术后痛阈升高(P0.05),认知记忆能力明显升高(P0.05),NR2B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效果比单独应用曲马多或右美托咪定效果好,可改善大鼠NP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使内侧前额叶脑区NR2B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静息状态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针刺治疗不同病程状态下的脑区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变化特点,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中枢整合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静息态fMRI技术,采集32例健康志愿者及47例面瘫患者临床针刺治疗不同病程状态下(面瘫早期组、后期组及治愈组)的BOLD数据,采用ReHo的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将面瘫早期组、后期组及治愈组分别与健康志愿者ReHo值比较,获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结果(1)面瘫早期组ReHo增高的脑区有右侧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左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和颞上回,ReHo值减低脑区有右侧颞下回、楔叶和楔前叶;(2)面瘫后期组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SII、颞上回、额上回、中央旁小叶、楔叶、楔前叶和右侧额下回;(3)面瘫治愈组Re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中央旁小叶、梭状回和颞上回。结论大脑皮层运动前区(PMA)、辅助运动区(SMA)是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也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重要的调制和关键代偿区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焦虑小鼠模型,研究焦虑样情绪反应对小鼠基础痛阈及术后疼痛转归的影响,也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1 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合笼饲养组(Social Group)和焦虑造模组(Isolation Group)2组,每组10只。焦虑造模后对比两组小鼠焦虑样情绪反应差异以及基础痛阈值的差异。2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假手术(SG Sham)、正常切口痛组(SG Incision)、焦虑假手术组(IG Sham)、焦虑切口痛组(IG Incision),检测各组小鼠术前(d0)以及术后3 h,1 d,3 d,5 d,8 d,10 d和16 d的von Frey机械性触痛觉敏感性的改变。结果:1经8周的焦虑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呈现明显的焦虑样行为,表现为体重降低,活动性增强以及探索行为的抑制;2焦虑模型组小鼠相比于正常组小鼠,机械性痛阈(17.9±5.52 cm vs 32.6±8.37 cm)及热甩尾阈值(1.10±0.55 s vs 3.38±1.24 s)均显著降低;3焦虑状态可加重小鼠足底切口术后的急性期触痛觉敏感性,并延长触痛敏的恢复时间。具体表现为在足底切口术后3 h,1 d,3 d,5 d的时间点,IG Incision组小鼠的触痛敏程度均强于同一时间点的SG Incision组小鼠,而SG Incision组小鼠在术后5天的触诱发痛阈值(1.80±0.31 g)与SG Sham组小鼠(2.00±0.00 g)已无显著差异(P>0.05),但IG Incision组在术后5天时痛阈(1.07±0.30 g)仍低于IG Sham组(1.73±0.43 g,P<0.05),术后8天,10天以及16天虽与IG Sha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然存在降低趋势。结论:1焦虑样情绪可降低小鼠机械性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并可增强小鼠切口术后触痛觉敏感性,延长术后触痛敏的恢复时间;2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可作为情绪应激引起的痛觉增敏模型,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方法:50只体重200~25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对照组(Sham)、SNL组、SNL+saline组、SNL+exendin-4组,每组10只,其中SNL+exendin-4组于术后第14~20 d鞘内给与GLP-1R激动剂exendin-4。采用左侧L_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model, SNL)制备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von Frey监测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强迫游泳评价大鼠的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观察五组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内GLP-1R蛋白表达。结果:左侧L_5脊神经结扎大鼠在术后第3 d表现明显的机械痛阈降低,并持续至术后21 d,鞘内给予GLP-1R激动剂exendin-4后大鼠痛阈显著增加。SNL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缩短,大鼠挣扎游泳时间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即出现了焦虑样行为,鞘内注射GLP-1R受体激动剂exendin-4,其挣扎游泳时间延长,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增加,即焦虑样行为改善;与对照组比较,SNL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内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结合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鞘内注射exendin-4后大鼠各脑区GLP-1R含量显著增高(P <0.05)。结论:长期慢性疼痛可诱导大鼠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前额叶皮质、海马、杏仁核内的GLP-1R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波长为830nm半导体激光器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观察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足跖周长和痛阈值等的变化,从而研究激光照射后大鼠"足三里"穴对大鼠关节炎的镇痛效果。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光灸组各15只,其中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在造模之后不进行治疗,光灸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天开始对其用激光器照射右后腿的"足三里"穴位20min。应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检测大鼠的痛阈值,且对其足跖周长、爪大小及穴位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的右侧后爪的大小一直未变,但是光灸组在治疗第4个疗程后变化非常显著;而且发现光灸组在造模后第29天与造模后第1天相比,足跖周长差异显著,但是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组织切片图发现光灸组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另外对比造模后第29天各组之间的痛阈差异,发现空白对照组和光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半导体激光光灸大鼠"足三里"具有镇痛、消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过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使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50%机械缩足阈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腰膨大BMP7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水平。此外,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在损伤局部分别注入腺相关病毒载体、BMP7腺相关病毒,以脊髓损伤模型组为对照,以BMP7成功过表达作为判断病毒转染成功的指标,并观察后肢机械痛阈和腰膨大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3~28天,后肢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 <0.001),BMP7表达在术后7天明显减少(P <0.01),28天后表达增加(P <0.01),GFAP表达随时间增多,21天达到峰值(P <0.001);局部注射BMP7腺相关病毒后28天,BMP7显著过表达(P <0.01),提示病毒转染成功,与载体组相比较,病毒组50%机械缩足阈在损伤后14天、21天、28天显著升高(P <0.001),并且术后28天脊髓背角GFAP表达减少。结论:局部过表达BMP7可缓解大鼠脊髓损伤后期的机械痛觉过敏现象,这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持续激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传导性失语患者复述功能的价值并探究其机制。方法:选取16例传导性失语患者(病例组)及1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其rs-fMRI检查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局部区域一致性分析(ReHo),得到病例组ReHo信号减低脑区,并选择左侧Wernicke区作为感兴趣区,比较病例组tDCS治疗前、后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复述测验、ReHo及功能连接(FC)的变化;比较病例组(治疗前)与对照组ReHo及FC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ReHo值增高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减低脑区为左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及楔前叶;与Wernicke区呈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中央盖、颞上回、中央前、后回,呈负相关的脑区为右侧直回、额中回、顶下缘角回,左侧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背外侧额上回。tDCS治疗后,患者复述能力明显提高(t=10.30,P<0.01);ReHo值增高脑区为左侧内侧额上回及右侧角回,未发现明显减低脑区;与Wernicke区呈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杏仁核、楔前叶、中央后回及眶部额中回,右侧后扣带回、颞上回;呈负相关的脑区为右侧额下回三角部。结论:tDCS刺激左侧Wernicke区可有效改善传导性失语患者复述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左侧Wernicke区FC模式的转变有关,同时受损功能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增高可能对语言的恢复起一定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针夹脊穴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临床观察证实,针灸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免疫凋节的作用,这是针灸防治各类免疫失调和急慢性炎症的基础。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 材料:选用纯种Wistar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5d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每组10只。 方法:①实验于2005—01/2005—05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当天,电针夹脊穴组针刺双侧第3,5腰椎夹脊穴,用28号0.5寸(约1.65cm)不锈钢毫针在大鼠第3,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0.3cm直刺进针,接G6805—2A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频率约4Hz,密波频率约60Hz),强度约为1mA,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7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相同的方式捆绑固定(用粗布绳将大鼠捆绑固定于大鼠固定器)7d。②于造模前,造模后1,7d进行痛阈测定:采用热痛刺激仪的强光照射大鼠足垫部,将大鼠的缩爪潜伏期作为痛阈值。③造模前,造模后1,7d采用鼠足容积测定器测定大鼠右后爪足容积(容积排水法),计算肿胀率(%)=(造模后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215;100%。④于造模后8d,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CD4^+,CD8^+细胞表达率并计算CD4^+/CD8^+。⑤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阈、足肿胀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 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d,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大鼠右后足足容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前(P〈0.01);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右后足容积及足爪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足容积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电针夹脊穴组右后足足容积和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正常大鼠造模前双后足痛阈无明显差异,造模后1d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较致炎前显著降低(P〈0.0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阅仍明显底于致炎前(P〈0.05);电针夹脊穴组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D4^+/CD8^+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夹脊穴组CD4^+细胞百分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明显。CD8^+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D4^+与CD8^+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电针夹脊穴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调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脑区功能活动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18只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12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模,假手术组6只不结扎。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Y迷宫、Morris水迷宫进行评定;干预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结果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显著降低(P<0.001),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升高(P<0.05);干预后,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较模型组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工作记忆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双侧海马、嗅觉皮质、感觉皮质、听觉皮质,左侧纹状体ReHo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双侧前额叶、海马、嗅觉皮质,左侧杏仁核ReHo升高。结论电针百会、神庭可改善VCI大鼠工作记忆,可能与调节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慢性炎症痛(chronic inflammatory pain, CIP)大鼠模型,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CIP大鼠疼痛及脊髓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干预)、假手术组(左后足趾皮下注射生理盐水)、CIP组(左后足趾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Dex组(左后足趾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鞘内注射Dex)各12只。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造模前、鞘内注射前1 h及注射后2、24 h检测各组大鼠左后肢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及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注射后2、24 h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TNF-α、IL-1β水平,注射后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核因子-κB(nuclear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 (rs-fMRI)比率低频振幅 (fALFF)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脑功能变化情况,探讨持续性麻木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有无电刺激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并要求被试对同一脉冲电刺激行麻木感强度评分。通过fALFF算法对有无电刺激脑fALFF值进行分析,并获得两者显著差异脑区,进一步将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无电刺激比较,给予电刺激fALFF值显著增强脑区: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显著减弱的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的脑区有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显著负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脑区,且与默认网络脑区密切相关,楔前叶 /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感差异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麻木感相关脑机制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典三叉神经痛(CTN)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自发活动的改变。方法 对27例CTN患者(CTN组)和27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静息态脑功能MRI数据采集,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数据分析方法获得CTN组ReHo差异脑区,并对组间差异脑区ReHo值分别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病程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CTN患者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右侧辅助运动区、颞下皮层和小脑,左侧丘脑、边缘叶/海马旁回和颞上/中皮层ReHo值增高;双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和脑岛,右侧额内侧皮层和颞上皮层,左侧前扣带回、缘上回和小脑ReHo值减低。右额内侧皮层ReHo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45,P=0.03);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ReHo值与VAS评分(r=0.46,P=0.02)呈正相关。结论 CTN患者存在疼痛相关功能脑区自发功能活动一致性的异常,有助于对CTN发生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