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再次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873例中,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72例(8.25%),术前未破裂出血801例(9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到入院时间>6 h(OR=7.338;95%CI 4.356~13.320;P<0.001)、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476;95%CI 1.211~5.060;P=0.013)、入院收缩压≥160 mmHg(OR=3.058;95%CI 1.781~5.249;P<0.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如果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动脉瘤较大、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应尽早治疗动脉瘤,可减少再破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最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CI=7.827-20.002,P〈0.001)、S1/S2〉2.1(OR=2.460,95%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辅助脑室外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67例患者中62例(23.2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致提示,合并高血压(OR=1.695,95%CI:1.247~2.631;P=0.006)、入院时血糖升高(OR=4.206,95%CI:2.771~6.284;P=0.000)、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OR=1.443,95%CI:1.205~1.872;P=0.017)、合并脑室出血(OR=1.947,95%CI:1.465~2.973;P=0.001)和急性脑积水(OR=3.221,95%CI:2.218~4.960;P=0.000)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高血压、入院时血糖升高、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室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 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 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 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 vs 12(7~15)分,P =0.001]。纳入患者中治 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 =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 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 =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 =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 P =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0例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及116例非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3%的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在40~59岁之间;颅内动脉瘤组与非颅内动脉瘤组在性别(P=0.036,OR=1.794)、吸烟(P=0.005,OR=2.327)、血压(P=0.005,OR=2.161)和空腹血糖(P<0.001,OR=4.114)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冠心病史、血压和空腹血糖等因素为自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加权分析表明:性别(P<0.001,OR=9.435)、吸烟(P<0.001,OR=0.098)、高血压(P=0.016,OR=2.195)和空腹血糖(P<0.001,OR=4.019)仍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散发性颅内破裂动脉瘤好发于40~59岁之间;女性、吸烟、高血压及空腹血糖增高是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2015-07于我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出现术后破裂再出血,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动脉瘤直径、动脉瘤栓塞程度和术后抗凝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致密栓塞(OR=5.423)、术后抗凝(OR=4.678)、动脉瘤直径≥10 mm(OR=3.982)、病程≥3a(OR=2.510)和年龄≥60岁(OR=1.525)。结论临床上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破裂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以降低术后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7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院时存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66例(阿司匹林49,氯吡格雷17)。375例中,破裂动脉瘤158例(4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血小板药物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1;95%CI 0.09~0.46;P<0.001)。结论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对可能影响其破裂的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窄、手术时机、临时阻断夹应用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率是26.13%;Hunt-Hess分级、动脉瘤瘤颈宽窄、临时阻断与否、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宽颈动脉瘤(OR=10.791,P=0.000),存在假性动脉瘤(OR=32.752,P=0.002),Hunt-Hess分级(OR=0.073,P=0.002)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OR=0.055,P=0.001)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破裂主要与宽颈动脉瘤、存在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有关.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压力
0.2 Mpa,稳压60 min,每日1次)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应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观察高压氧治疗是否有效。将出院NIHSS评分较脑梗死发病24 h内评分下降≥4分作为治疗显
效的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11.02岁,其中男性24例(42.9%)。高压氧组41例,对照
组15例。高压氧组出院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4~8)分 vs 12(7~15)分,P =0.001]。纳入患者中治
疗显效22例(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高(OR 1.411,95%CI
1.134~1.756,P =0.002)是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未行高压氧治
疗对比,高压氧治疗1~5次(OR 16.454,95%CI 1.326~204.191,P =0.029),高压氧治疗6~9次(OR
20.966,95%CI 1.996~220.253,P =0.011),高压氧治疗≥10次(OR 47.026,95%CI 3.651~605.774,
P =0.003)与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有效,脑梗死发病24 h内NIHSS评分及高压氧治疗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梗死治疗显效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2018年1-6月100例前循环动脉瘤住院患者与同期100例无颅内动 脉瘤住院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TI、颈动脉夹角(ICA角)等指标,来衡量颈动脉的迂曲程度。Pearson相关 分析CCA TI、ICA TI、ICA角与一般危险因素的关系,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 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结果 前循环动脉瘤组高脂血症病史(43% vs 58%,P =0.034)、缺血性卒中病史(39% vs 58%, P =0.007)比例低于对照组,而C CA TI(1.409±0.135 vs 1.352±0.137,P =0.004)、I CA TI (1.592±0.186 vs 1.523±0.149,P =0.005)、ICA角(46.450°±6.465°vs 44.303°±6.409°,P =0.016) 均高于对照组。前循环动脉瘤组CCA TI与冠心病病史正相关(r =0.220,P =0.027),ICA TI与男性正相 关(r =0.244,P =0.025)。I CA TI(OR 4.694,95%CI 0.999~1.099,P =0.018)、I CA角(OR 1.052,95%CI 1.389~23.308,P =0.039)是前循环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OR 0.569,95%CI 0.313~1.017,P =0.045)。 结论 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男性相关,颈总动脉迂曲程度与冠心病病史相关,颈动脉迂曲程度是前 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Fisher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再出血提供指导.方法 对327例高Fisher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3日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 =290),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来筛选影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库中,将患者分为4组: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 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以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 或闭塞组作为参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入组28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1388例(48.5%)、 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1074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141例(4.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 病变组261例(9.1%)。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白质病变[比值比 (odds ratio,OR)1.359,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09~1.666,P =0.0031] 、白细胞计数(OR 1.045, 95%CI 1.007~1.084,P =0.0210)、空腹血糖(OR 1.054,95%CI 1.009~1.101,P =0.0182)、高密度脂 蛋白(OR 0.644,95%CI 0.480~0.864,P =0.0034);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 (OR 1.047,95%CI 1.026~1.069,P <0.0001)、吸烟(OR 1.887,95%CI 1.212~2.937,P =0.0050)、既 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OR 2.260,95%CI 1.352~3.778,P =0.0019)和白质病变(OR 0.603,95%CI 0.394~0.922,P =0.0196)。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22,95%CI 1.006~1.039,P =0.0064)、糖尿病(OR 1.494,95%CI 1.053~2.118,P =0.0244)和卒中家族史(OR 1.964,95%CI 1.302~2.961,P =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3组共同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 水平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高龄、吸烟、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 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共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多学科会诊确定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为卒中后疲劳的防治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 数据库,搜集有关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 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 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 项研究,包括3 2 01例患者。M e t a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前疲劳(O R 5.9 3, 95%CI 3.41~10.32,P<0.001)、抑郁症(OR 2.48,95%CI 1.83~3.36,P<0.001)、女性(OR 1.67, 95%CI 1.24~2.26,P<0.001)、家庭功能障碍(OR 2.57,95%CI 1.86~3.57,P<0.001)、mRS评分 (OR 2.65,95%CI 2.04~3.45,P<0.001)、冠心病(OR 3.41,95%CI 1.97~5.90,P<0.001)、不能自 理(OR 4.32,95%CI 2.47~7.54,P<0.001)、高脂血症(OR 2.27,95%CI 1.20,4.27,P =0.01)、镇静药 物使用(OR 4.10,95%CI 2.14~7.87,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卒中前规律运动(OR 0.50, 95%CI 0.36~0.70,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卒中前疲劳、抑郁、家庭功能障碍、mRS评分、冠心病、自理 能力差、高脂血症、镇静药物使用可能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其余风险因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 究。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且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