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手术,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一个重要的办法[1-3]。RFT手术的主要过程是经卵圆孔(Foramen Ovale,FO)穿刺达到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立体定向手术是神经外科的一种精确定位的手术方式[4,5]。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两例经3DCT三维重建显示纵径极小的卵圆孔患者进行了RFT手术,报告如  相似文献   

2.
<正>颅底卵圆孔(FO)位于中颅窝底前部蝶鞍两侧,是三叉神经阻滞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往在应用立体定向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的手术过程中,发现有些FO的大小及特殊解剖形态会对RFT手术的穿刺成功率造成显著的影响~([1,2])。我们应用三维(3D)CT重建方法观察了178例成人在立体定向RFT手术穿刺位的FO形态,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行  相似文献   

3.
正翼突外侧板(LPP)和卵圆孔(FO)均位于颅底前部。从颅底外面看,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排列着卵圆孔和棘孔。从颅底内面看,卵圆孔位于颅中窝,是三叉神经下颌神经进入颅腔的通道。卵圆孔是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FT)手术穿刺的必经之路[1,2]。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LPP与FO的解剖关系,尤其是LP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头部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后行薄层CT扫描,定位卵圆孔穿刺点X、Y、Z值,然后进入手术室根据所测定值给予行穿刺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45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8%,疗效优良率95.6%,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反复穿刺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立体定向直接定位三叉神经半月节,显著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患者立体定向头架CT定位卵圆孔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中配合及心理护理治疗。方法对1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患者采用反戴立体定向头架CT定位卵圆孔,射频热凝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中主动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118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28例患者术后疼痛好转,术后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17例,术后0.5 a后随访复发14例。结论耐心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进行充分的术前术后训练,术中配合医师安扶好患者心理以及保持有效的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术后注意预防口腔及面部并发症,加强口腔颜面的功能锻炼,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甘油注射和球囊压迫等。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穿刺常伴随一定的并发症,且多次穿刺不容易成功,加上卵圆孔位置、形态和大小多变,导致穿刺失败,并且  相似文献   

7.
目的术前应用颅底3DCT重建图像测量卵圆孔(Foramen Oval,FO),分析数据并评估其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行颅底3DCT重建并于轴位及穿刺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的横径、纵径,计算卵圆孔的面积。分析测量结果并与实际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卵圆孔的轴位及穿刺位的最大横径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纵径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穿刺位最大纵径小于轴位最大纵径。卵圆孔最大横径6.0 mm的有18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横径6.0 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卵圆孔最大横径6.0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横径6.0mm者。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有20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纵径3.2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纵径3.2mm者。解剖面积15.0mm~2有16例,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术前应用3DCT重建图像测量FO可以提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问题研究较多,但多数定位方法对术者的个人经验要求较高,缺乏个体化的量化参数。目的:建立颅底卵圆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经皮穿刺颅底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合理手术穿刺路径及穿刺深度,探索个体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获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头颅的CT图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生成颅骨及皮肤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卵圆孔穿刺的路径,绘制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仪的初步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软件,建立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可靠的解剖资料,同时也为颅骨卵圆孔穿刺的手术模拟奠定了基础。在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模型基础上确定了"进针点"、"靶点"、"中点"等3个穿刺参照点,确定了由上述3点围成三角形所在平面为"定位平面",以此为主要参数设计的定位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定位精度高,医患在射线下暴露时间短,在模拟层面,实现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的精确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是三叉神经一个或多个分支分布区域内突发的剧烈的面部疼痛性疾病,严 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微血管减压术(MVD),球囊压迫术(PBC),射频热凝术(RF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SRS)。本文就PTN的治疗进展做回顾性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型臂引导下,根据影像学将卵圆孔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按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C三组穿刺针分别位于卵圆孔内侧、中部、外侧区域。行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疼痛水平评价指标,疼痛缓解度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12月的临床疗效。结果: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和治疗。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当日、治疗后7天、14天、1月、6月、12月VAS和有效缓解例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和12个月VAS评分均降低(P<0.05)。12个月随访观察A组有效率为76.7%,B组有效率为76.7%,C组有效率为73.3%。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C型臂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均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正>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烈疼痛,通常单侧发生,针刺样或电击样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射频热凝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法之一[2,3]。卵圆孔及周围组织解剖变异[4]或不正确的穿刺方法导致穿刺后面部血肿[5],尽管临床应用CT或C形臂引导射频穿刺,但并发症仍不可完全避免,多数病人仅需局部按压冷敷,短期内便可自行缓解恢复,并不影响手术的进行及术后康复[6]。本文回顾1例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于我科就诊经过,病人因行射频治疗穿刺过程中误刺周围血管导致面部快速出血肿胀进而停止手术,病情稳定后却出现三叉神经疼痛症状消失的良好疗效,于此分享讨论,旨在总结其经验教训,分析原因,以供同行参考警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卵圆孔穿刺对于多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均至关重要:无水乙醇或甘油注射[1,2],球囊压迫[3],电凝[4]及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5]。精准快速的卵圆孔穿刺不仅大大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效果,还对于减少穿刺并发症(血肿、刺入眶下裂、损伤颈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穿刺损毁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之一.因其穿刺技术操作上的难度,可导致误伤及一些严重的并发症.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穿刺准确度高、并发症低等特点,可减少误伤周围血管、神经的机会.目的评价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中医院的脑外科和一所市级医院.对象2001/2003佛山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21~90岁.干预所有患者按要求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甘油.疗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1ogue scale,VAS)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疗效评定结果.结果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对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注射甘油后,原三叉神经疼痛消除90例,优良率达100%.结论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结构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易,调节灵活,组织损伤少,使用安全,可明显消除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4.
三维CT导向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取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应用三维CT引导以明确卵圆孔位置,并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位于卵圆孔内,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CT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效果肯定。卵圆孔穿刺有侧入路和前入路两种,临床以前入路穿刺居多,侧入路穿刺鲜见报道。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三维CT引导下经侧方入路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FT组(n=75):行单纯射频热凝术;RFT+A组(n=75):同RFT组方法行射频热凝后注射阿霉素3毫克.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及副反应.结果:两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RFT+A组副反应多于RFT组,RFT+A组远期复发率低于RFT组.结论: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射频热凝术.阿霉素可暂时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穿刺损毁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之一。因其穿刺技术操作上的难度,可导致误伤及一些严重的并发症。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穿刺准确度高、并发症低等特点,可减少误伤周围血管、神经的机会。目的:评价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中医院的脑外科和一所市级医院。对象:2001/2003佛山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21~90岁。干预:所有患者按要求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甘油。疗效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min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疗效评定结果。结果:应用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对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注射甘油后,原三叉神经疼痛消除90例,优良率达100%。结论:DZY-C型三叉神经立体定向仪的结构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易,调节灵活,组织损伤少,使用安全,可明显消除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螺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缓慢注射无水酒精和阿霉素0.2~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测定疼痛强度.[结果]45例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17.8%);一周后疼痛完全缓解39例(86.8%),明显缓解5例.经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 97.8%,97.8%.并发症少而轻微.[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射频热凝治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疗效肯定[1]。目前第Ⅱ、III支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主要采用为Hartel入路穿刺[2],即从口角旁经卵圆孔穿刺入路。该穿刺入路在治疗第III支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定位准确;但对第II支三叉神经痛,则有定位不易和可能损伤下颌神经等缺点[2],因此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次数并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陶高见首先提出经眶-圆孔入路,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