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行有效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河南省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状态焦虑量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及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4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为4分。穿刺疼痛与焦虑程度得分、抑郁程度得分呈正相关(r s=0.912、0.809,P<0.001),与疼痛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 s=-0.765,P<0.001)。穿刺疼痛主要与内瘘使用时间、焦虑和疼痛自我效能有关(β=-0.861、0.372、-0.151,P<0.05),其OR值(95%CI)分别为0.423(0.194~0.923)、1.450(1.276~1.648)、0.860(0.763~0.970)。结论: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疼痛管理应予以重视,针对影响因素实施有效干预,以改善患者穿刺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2.
黄少花 《中外医疗》2023,(35):118-121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2021年1—1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调查,以分析影响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内瘘使用时间、穿刺方式、穿刺位置血管状况、内瘘处皮肤状况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状况的危险因素,其中64例穿刺位置血管状况良好者与16例穿刺位置血管状况异常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分别为(67.55±16.73)分和(58.23±1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5)。56例内瘘处皮肤状况良好和24例内瘘处皮肤状况异常的自我护理能力分别为(63.98±14.71)分和(56.21±1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瘘使用时间、穿刺位置血管状况则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12、2.999,P<0.001)。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为实施疼痛管理提供帮助。方法将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在干预期间接受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穿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教育及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共干预8 w。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我效能感、舒适度及内瘘穿刺疼痛评分,分析此干预方法对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2、4及8 w后的内瘘穿刺疼痛评分比对照组患者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逐渐下降,以干预8 w后的疼痛程度下降最显著(P﹤0.001);干预8 w后,观察组患者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及整体舒适度水平均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明显提高(P﹤0.01,P﹤0.05);社会舒适度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疼痛引起的焦虑负性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高舒适度,有效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4.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影响,探讨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分组研究的方法,按随机分组原则设试验组和对照组,对6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60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影响较大,应选择最恰当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总结归纳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成功的技巧,旨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及焦虑;减少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增加内瘘处美观度,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全颖 《吉林医学》2012,33(14):2948-2949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质量评价体系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MH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为有内瘘血管或直接穿刺的患者,静脉导管者除外,给予一般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为有内瘘血管患者,并在血液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进行评估内瘘血管,应用动静脉内瘘质量评价体系于整个透析治疗中。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和用SF-36生活质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F-36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静脉内瘘质量评价体系的患者,可增加患者透析依从性,提高其营养状态,提高透析充分性,最终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促成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型术的80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治于奇偶数病室的病例各为40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护理常规施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八邪操与经络按摩,对两组术后4周、8周、内瘘首次穿刺血流量,内瘘穿刺时间及成功率,由专业的医生对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包括切口渗血与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对两组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度测评。结果试验组在首次穿刺、术后4周、8周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首次穿刺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切口渗血、肢体肿胀、血管栓塞与吻合口狭窄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八邪操联合经络按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护理,可以显著提升内瘘使用时的血流量,降低术后疼痛感受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内瘘成熟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在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19例,按入组先后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奇偶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穿刺,观察组采用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进行穿刺,两组穿刺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穿刺损伤发生情况、穿刺疼痛情况、拔针后止血时间及随访期间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评估时间、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期间穿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动脉端和静脉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相比,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用于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血管穿刺前评估时间及穿刺...  相似文献   

10.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不断下降,衰弱发生率逐渐升高,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身体反应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目的 探讨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4月,对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15个村庄的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能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的老年人独立完成,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员就调查内容与其交谈,然后根据其意愿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支持量表(PSS-Fa)、Fried衰弱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修订版FROP-Com)。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模型探究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分别为(9.0±2.0)(2.2±1.5)(7.1±4.0)(6.5±5.8)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老年人PSS-Fa得分与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7、-0.113、-0.266,P值均<0.05);Fried衰弱指数得分与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4、0.577,P值均<0.05);PSQI得分与修订版FROP-Com得分呈正相关(r=0.319,P<0.05)。路径分析表明,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对衰弱具有负向影响(β=-0.17,P<0.001),对睡眠质量具有负向影响(β=-0.11,P<0.001);睡眠质量对衰弱具有正向影响(β=0.27,P<0.001),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32,P<0.001);衰弱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53,P<0.001)。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检验模型分析中介效应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家庭支持→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衰弱的估计值为-0.257〔95%CI(-0.340,-0.176)〕,表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的估计值为-0.055〔95%CI(-0.089,-0.029)〕,表明睡眠质量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衰弱的估计值为-0.046〔95%CI(-0.070,-0.020)〕,表明睡眠质量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结论 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缓衰弱进程、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降低农村老年人跌倒风险,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腹部无切口结直肠癌切除术较之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公开发表的腹腔镜下腹部无切口结直肠癌切除对比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 术应用情况的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临床效应指标,采用Review Maneger 5.3软件对所纳入 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621例患者,其中无辅助切口组(NOSE组)262例,传统腹腔镜组 (LAP组)3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OSE组明显较LAP组少(OR=0.31,95% CI:0.18~0.53, P<0.05)。对并发症进行亚组分析,其中切口并发症NOSE组较LAP组少(OR=0.15,95% CI:0.05~0.40,P=0.0002); 术后出血(OR=1.52,95% CI:0.38~6.18,P=0.55)、肠梗阻(OR=0.30,95% CI:0.09~0.98,P=0.05)、吻合口相关并 发症(OR=0.92,95% CI:0.28~3.07,P=0.89)、其他相关并发症(OR=0.63,95% CI:0.23~1.66,P=0.35)等亚组两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MD=–0.66,95% CI:–1.33~0.01,P=0.05)、手术持续时间(MD=14.78,95% CI: –1.75~31.31,P=0.08)、术中出血量(MD=–12.81,95% CI:–40.36~14.74,P=0.36)、切除肿瘤大小(SMD=–0.40,95% CI:–0.87~0.08,P=0.10)、淋巴结清扫(MD=–0.49,95% CI:1.80~0.82,P=0.46)、随诊2年肿瘤复发(OR=1.15,95% CI:0.38~3.50,P=0.81)等指标NOSE组与LA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SMD=–0.62,95% CI:–0.82~–0.42,P<0.001)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SMD=–0.60,95% CI:–1.15~–0.05,P=0.03)NOSE组均较LAP组更早; 术后疼痛指数(MD=–1.49,95% CI:–1.97~–1.01,P<0.001)NOSE组较LAP组明显较低;且NOSE组具有更好的美容效 果(MD=1.37,95% CI:0.59~2.14,P=0.0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腹部无辅助切口结直肠癌切除可显著减少患者切口 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术后恢复,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是治疗结直肠癌安全、可行、有效的 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耳穴压豆对肛肠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linicalTrial中耳穴压豆应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1年8月,参照Cochrane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RCT文献,涉及患者1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降低术后6h(MD=-1.84,95%CI[-2.65,-1.04],Z=4.50,P<0.000 01)、24 h(MD=-0.85,95%CI[-1.25,-0.46],Z=4.22,P<0.000 1)、48 h(MD=-1.22,95%CI[-1.86,-0.58],Z=3.73,P<0.05)、72h(MD=-1.16,95%CI[-1.64,-0.67],Z=4.64,P<0.05)的VAS评分,镇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8.70,95%CI[1.89,40.10],Z=2.78,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5,95%CI[0.05,0.43],Z=3.56,P<0.05)。术后7d的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豆能够有效减轻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大规模、高质量、多中心的RCT验证。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学生健康状况关系到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目的 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全国11所高校的3 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父母学历、父母职业阶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社会地位、是否为贫困生)、自评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SRHMS V1.0各子量表得分及其总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870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大学生SRHMS V1.0总分为(66.56±6.13)分,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为(76.14±7.12)分,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为(54.10±6.27)分,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为(68.55±14.5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0.767)、家庭社会地位(β=1.542)是大学生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β=-0.827)、母亲职业阶层(β=-0.582)、家庭社会地位(β=0.864)、家庭经济状况(β=0.758)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β=1.350)、父亲学历(β=-0.842)、家庭社会地位(β=5.431)、家庭经济状况(β=2.966)、是否为贫困生(β=-1.863)是大学生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母亲职业阶层(β=-0.454)、家庭社会地位(β=2.292)、家庭经济状况(β=1.033)是大学生SRHMS V1.0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应重点关注不同性别、父母学历不同、父母职业阶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社会地位不同、是否为贫困生的大学生,并采取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团体辅导干预等方式来有效提升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邹丽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2-884,89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抑郁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调查抑郁状态在该人群中的患病率;比较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一般情况、透析情况、躯体症状、各实验室指标;用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对该人群进行评分,调查抑郁状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SDS评分显示该组患者抑郁状态患病率58.8%。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年龄、工作状况、躯体症状、透析方式、内瘘手术次数、透析前血尿酸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家庭支持度高、经济状况好的MHD患者,抑郁症发病率低。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生活质量分值差异有显著性,KDQOL-SF分值与SDS评分存在负相关(r=-0.871,P<0.05)。结论:MHD患者抑郁状态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60岁以上、没有工作、无定期血液滤过(HF)或血液透析滤(HDF)、内瘘手术次数多、透析前血尿酸较高,家庭支持度低、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抑郁状态患病率高。抑郁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非抑郁组。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慢性疼痛已成为患者最敏感和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疼痛而出现的恐动症会使患者对功能康复锻炼及日常活动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 了解慢性腰痛患者的恐动症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11月—2018年3月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医院的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18岁的慢性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问卷、疼痛相关资料调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恐动症Tampa量表(TSK)(TSK评分≥38分为存在恐动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慢性疼痛接受问卷(CPAQ-8)、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255份,患者TSK评分为(46.2±10.2)分,其中≥38分118例(46.3%),<38分137例(53.7%);GSES评分为(2.3±0.5)分,SSRS评分为(30.1±5.8)分,CPAQ-8评分为21(15,29)分,焦虑评分为9.5(8.0,11.0)分,抑郁评分为8.0(6.0,12.0)分。TSK评分<38分和TSK评分≥38分者家庭人均月收入、疼痛程度得分、GSES评分、SSRS评分、CPAQ-8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OR=0.371,95%CI(0.185,0.744)〕、疼痛程度得分〔OR=1.413,95%CI(1.059,1.885)〕、SSRS评分〔OR=0.892,95%CI(0.823,0.968)〕、CPAQ-8评分〔OR=0.864,95%CI(0.804,0.928)〕、焦虑评分〔OR=1.177,95%CI(1.045,1.275)〕、抑郁评分〔OR=1.168,95%CI(1.071,1.275)〕是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恐动程度主要受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疼痛程度、社会支持水平、疼痛接受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治疗过程中评估并关注患者恐动程度,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引导患者减轻恐动程度,积极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市闵行区管理的HIV/AIDS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一般情况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测查。结果   共有294例感染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9.6±12.6)岁。SAS平均得分40.5±8.8,高于全国常模(t=20.8,P<0.001),焦虑发生率为13.9%;BDI得分粗分平均8.90±8.59,抑郁发生率为28.6%;SSS平均得分33.5±10.2,生活质量的总分平均为66.6±1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大专及以上者(OR=0.34,95%CI:0.12~0.95);中度或重度抑郁的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较不抑郁的患者得分低,OR值分别为0.14(95%CI:0.06~0.34)和0.07(95%CI:0.03~0.20);焦虑的HIV/AIDS患者较不焦虑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低(OR=0.10,95%CI:0.04~0.27)。社会支持得分越高,生活质量得分越高(OR=3.95,95%CI:1.82~8.59)。结论  应加强关注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在其家庭功能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进一步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2015级2 900例大一全体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生命意义量表(MLM)。分析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在其家庭功能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 9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787份,有效回收率为96.1%。2 787例大学生中男979例(35.1%),女1 808例(64.9%);平均年龄(18.4±0.8)岁。大学生SBQ-R、APGAR、MLM得分分别为(4.2±1.5)、(7.8±2.3)、(129.9±17.5)分;大学生APGAR、MLM得分与SBQ-R得分呈负相关(P<0.05);大学生MLM得分与APGAR得分呈正相关(P<0.05)。APGAR对自杀风险的直接效应显著(β=-0.176,P<0.001),中介变量MLM得分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70,P<0.001),说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功能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1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1%。结论 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普拉格雷(prasugrel)与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6年1月~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手检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摘要及相关网站。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RCTs,Meta分析显示,普拉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之间全因病死率(OR=0.94,95%CI:0.86~1.16,P=0.32)、心肌梗死(MI)发生率(OR=0.82,95%CI:0.68~1.00,P=0.05)、脑卒中发生率(OR=0.96,95%CI:0.75~1.22,P=0.72)均无统计学意义;普拉格雷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OR=0.45,95%CI:0.34~0.59,P=0.00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0.79,95%CI:0.63~0.98,P=0.04)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大出血发生率(OR=1.26,95%CI:1.03~1.55,P=0.02)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在冠心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第2代P2Y12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能更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全因病死率、MI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相似,但能增加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对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96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和2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的前臂BMD、骨矿含量(BMC),并收集、测定其年龄、BM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水平等骨代谢指标,分析BMD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组前臂BMD及BMC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骨代谢指标PINP为(79.01±44.72)μg/L,β-CTX为(0.51±0.35)μg/L;对照组PINP为(96.74±50.92)μg/L,β-CTX为(0.37±0.26)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β-CTX与BMD、BMC呈负相关(r=-0.259,P=0.011;r=-0.300,P=0.003);年龄与BMD、BMC呈负相关(r=-0.706,P<0.001;r=-0.743,P<0.001);DAS28与BMD、BMC呈负相关(r=-0.400,P<0.001;r=-0.330,P=0.001);PINP与BMD、BMC呈正相关(r=0.308,P=0.020;r=0.244,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CTX为发生OP的危险因素(OR=0.450,95%CI=0.606~0.921,P=0.006;OR=1.008,95%CI=1.002~1.016,P=0.031);PINP为发生OP的保护性因素(OR=1.060,95%CI=1.005~1.118,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较正常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OP,骨代谢指标β-CTX可能为绝经后女性RA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