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9-01—08收治的2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有无复发分为LAA未复发组(158例)和LAA复发组(42例).所有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药物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观察组(6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吸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组与高危组(脑梗死高危因素)CR发生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
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68例、高危组59例、脑梗死组121例,采用光比浊法分别测定入组(氯吡格雷75 mg/d)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2周后,出现CR者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检测其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非CR的脑梗死患者维持常规治疗,观察3个月、6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结果 服药前,脑梗死组[(65.75±13.11)%]分别与健康对照组[(50.49±12.42)%]、高危组[(56.71±11.33)%]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t =4.534,P =0.000;t =7.829,P =0.000);服药2周后,高危组CR发生率为13.6%(8例),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29.75%(36例),且两组患者发生CR的患者中患糖尿病比例均较高(分别为50%和41.67%);换用或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70%CR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服药3个月后脑梗死组未见新CR;服药6个月后脑梗死组新发CR者15例(17.65%)。
结论 脑梗死组CR发生率较高,CR在脑梗死患者中可能存在时相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erebral infarction,LAACI)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阳东县人民医院首次发生LAACI患者269例,入院后即服用阿司匹林200mg,在7~10d后利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为AR组4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ity,AS)229例,进行随访6~12个月; 根据脑梗塞复发的情况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recurrence,LAAR)组38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无复发(not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recurrence,NLAAR)组231例,观察AR患者的危险因素,同时观察LAAR与AR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AR组的LAAR显著高于AS组(34.2% vs 11.7%,P=0.000),跟NLAAR组比较LAAR组患糖尿病、AR、年龄较大的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 多因素分析中LAAR与AR明显相关(OR=4.692,95% CI=1.052~15.675,P=0.005)。结论 AR是LAAR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增加LAAR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 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 1.561,95%CI 1.051~2.318,P=0.027)、既往TIA(OR 6.537,95%CI 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 7.632,95%CI 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7例)和阿司匹林组(35例)。联合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参数变化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记录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短期治疗中,2组患者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例(P-LCR)二项指标均明显降低,而联合治疗组更为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均无发生脑出血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发病24h后病情仍加重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mg,1次/d,连用14d;给予尿激酶0.5万U/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d,连用5d。对照组给予尿激酶0.5万U/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d,连用5d。2组均辅以银杏叶制剂、维生素E,血压高者给予适当降压,糖尿病者给予降糖等治疗,连续用药14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同时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每周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结果3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日常生活治疗能力指数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优于小剂量尿激酶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和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应用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itance,CR)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入院后连续口服氯吡格雷7 d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s,TEG)测得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lopidogrel sensitivity,CS); 根据2组患者的临床检测水平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CR的因素。结果 31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2型糖尿病、LDL-C水平、空腹血糖水平(FPG)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OR=13.198,P<0.05)、LDL-C水平(OR=0.349,P<0.05)是引起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2型糖尿病、LDL-C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6例,分为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和中重型组,健康对照者48例;各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血脂、尿酸,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与轻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启动子区1306C/T和735C/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初发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发脑梗死350例,复发脑梗死340例,正常健康组360例。采用ELISA法检测MMP-2的含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MMP-2基因1306C/T和735C/T的基因型,比较3组间MMP-2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及含量的差异。结果初发脑梗死组及复发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93±0.53)vs(1.68±0.24)mg/L,P<0.01;(3.32±0.94)vs(1.68±0.24)mg/L,P<0.01],且复发脑梗死组高于初发脑梗死组[(3.32±0.94)vs(2.93±0.53)mg/L,P<0.01]。MMP-2 735C/T中复发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与初发脑梗死组相比(92.5%vs 87.9%,χ2=4.398,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92.5%vs 78.5%,χ2=8.1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发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87.9%vs 78.5%,χ2=4.121;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MMP-2 1306C/T基因型(χ2=1.075,P>0.01)和等位基因(χ2=1.124,P>0.01)的频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2 735C/T多态性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5,95%CI:1.177~2.676,P=0.006)。结论MMP-2基因735C/T的C等位基因是脑梗死遗传易感基因之一,可能是脑梗死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其与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另选4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ATCI组患者比较。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血清hs- CRP水平与年龄、性别及有无高血压病等常见危险因素无关(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分别对62例单纯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空腹血糖(FBG)、空腹破岛素(F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梗死灶面积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FB6、FINS、TC、TG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ISI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梗死轻型组与脑梗死重型组之间FINS和IsI也存在显著差异。IsI与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破岛素抵抗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它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类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MCAOD)所致脑梗死的类型。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MCAOD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脑梗死分型。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占3.5%)个和1(占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OD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约占1/5,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主要发病机制与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5.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has been shown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However, it is unlikely that benign tumors are related to stroke. The development of benign uterine tumors is common in middle-aged wome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benign uterine tumor, bu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2 remain unknown. We report a case of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in a middle-aged woman who had a benign uterine tumor. After excision,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for 2 years. Microemboli detection, clinical course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suppor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uterine tumor and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16.
栗倩  袁霞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109-1113
脑梗死作为具有极高致残率及复发率的脑血管疾病,近几年逐渐成为我国首位死因,严
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关于脑梗死病因的研究始终未曾间断,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左心室壁活动异
常作为一种独立的概念出现,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预后有着重大相关性。本文详细讨论左心室
壁活动异常的危险因素,阐述其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以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塞(CI)病人血浆内皮素(E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9例CI病人和29例健康人ET、Na+-K+ATPase、Ca2+-Mg2+ATPase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CI组ηb、ηp、ηre、HCT、K值、EAI、TK与ET呈明显正相关,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ET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21、-0.27,P均<0.05);ηb与ET关系最为密切(r=0.43,P<0.01).结论①ET、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变化能引起血液粘滞性改变.②它们对CI的血液粘滞性的影响是多途径的.ET主要是通过收缩血管,改变红细胞膜 Na++-K原、Ca2+泵的活性,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③采用保护血管张力的药物和稀释血液等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和CI.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各组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的关系。方法 ATCI组508例,其中男性亚组308例,女性亚组200例;对照组233例,其中男性亚组102例,女性亚组131例,均为门诊体检者。观察MS在ATCI男、女性亚组和对照男、女性亚组的患病率、MS各组分水平以及MS对ATCI的危险度。MS诊断采用修订后的中国人MS诊断标准。结果 ATCI男性亚组和对照男性亚组MS的患病率分别为39.0%和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TCI女性亚组和对照女性亚组MS的患病率分别为46.0%和1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TCI组MS各组分水平与同性别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S使ATCI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的发病率分别增加5.60和2.75倍(P <0.01)。结论 MS与ATCI关系密切,MS是ATC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海拔2230 m)动脉弹性功能(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HDI-DO-2020动脉测试仪测定了342例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并对该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12月的临床随访,观察其动脉弹性功能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高原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率低于腔隙性脑梗死(17.17% vs 22.6%, P<0.05);小动脉弹性指数C2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而复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2降低的更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结论 高原地区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与非心源性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规检测C2变化对高原地区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