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患者吕某某,男,81岁,5年前因双眼框内肿物多次于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并于2010年3月10日再次行右眼框内肿物摘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框内)粘膜相关组织(MALT)型,节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CD79a(+)、CD3(灶状+)、CD2(灶状+)、CD21(灶状+)、CK(AE1/AE3)(-)、Bcl-6(灶状+)、Bcl-2(+)、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82岁。主因发现右侧腮腺肿物伴右侧面部疼痛4月余入院。CT扫描显示右侧腮腺实质性肿物突入颞下间隙。临床诊断:右侧腮腺恶性肿物。在全麻下行右侧腮腺深叶及肿物摘除术。病理检查巨检:不规则组织块,5cm×5cm×4cm大小,呈囊性,囊壁完整,表面粗糙,与腮腺组织粘连。剖面呈灰色,有白色液体溢出。镜检:有反应性滤泡出现,瘤细胞为滤泡中心细胞样细胞有亲上皮性,为淋巴上皮病变,伴有浆细胞成分(图1~3)。免疫组化:CD20弥漫( )(图4),背景小淋巴细胞CD5、CD3( ),CD10及AE1/AE3(-)。病理诊断:右侧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0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年余,近半月坠胀不适”就诊;无阴囊外伤及感染病史。查体:左侧阴囊增大,其内扪及约4.5 cm×2.5 cm椭圆形实性肿物,质中,有弹性,活动度较差,局部无触痛。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2.86 ng/ml,癌胚抗原1.10 ng/ml。超声检查:左侧阴囊内睾丸下方探及约4.97 cm×2.41 cm实性低回声肿物(图1A),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数个弱或无回声区分布;CDFI示病灶内部可见稀疏血流信号,周边可见条线状血流信号(图1B);PW动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22 cm/s,阻力指数0.65;左侧附睾受肿物影响显示不清,右侧睾丸、附睾及阴囊未见异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内睾丸下方实性占位病变。遂行左侧阴囊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完整剥离肿物。术后大体病理:左侧睾丸下方灰红结节组织,表面被覆光滑包膜,切面灰白、质韧。免疫组织化学:SMA(+)、Desmin(+)、Vimentin(+)、S100(-)、Bcl-2(-)、CD34血管(+)、AE1/AE3(-)、CK5/6(-)、CR(-)、Ki-67(1%+)。病理诊断:(左侧睾丸)平滑肌瘤,伴玻璃样变性(图1C)。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8岁.发现左小腿皮肤肿物1月余.肿物稍高于皮肤表面,无溃烂、疼痛,无发热、贫血等不适,临床诊断为肿物性质待查.完整切除肿物送检. 病理检查 巨检:带皮肿物1枚,大小1 cm×1 cm×0.5 cm,边界清,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实性、灰红色,质地软.镜检:瘤细胞位于真皮层,呈结节状排列(图1),可见少量散在囊腔形成,肿瘤表面皮肤组织未见异常.瘤细胞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瘤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有嗜酸性小核仁.瘤细胞巢周边细胞略扁平,未见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免疫组化:瘤细胞AE1/AE3(图2)和EMA(+),CEA、S-100、SMA和CD10(-).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PAS染色(+)(图3),耐淀粉酶消化.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5岁。因"咳嗽半个月"于2010年5月27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稍粗,未及啰音。CT及X线检查示:前纵隔占位,两肺多发病灶(图1、图2)。纵隔肿块穿刺病理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AE1/AE3(+),CAM5.2(+),desmin部分(+),MSA灶性(+),CD34(-),CD117(-),α-SMA(-),CD20(-),CD5(-),bc12(-)。肺部肿瘤多发,两侧肺叶广泛累及,前纵隔内存在大肿块,考虑为纵隔恶性肿瘤肺转移。结合免疫组化,确诊为纵隔梭形细胞癌肺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儿病情与外周血免疫指标以及红细胞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AE患儿纳入观察组,另选取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细胞免疫指标水平,并分析其与AE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D3~+、CD4~+、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儿红细胞免疫亲和力受体(FEER)、红细胞免疫因子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C3b免疫受体花环(RBC-C3bR)、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以AE为自变量,以CD3~+、CD4~+、CD4~+/CD8~+、CD8~+、NK细胞、FEER、RBC-ICR、RBC-C3bR为因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AE与CD8~+呈正相关性(r=0.657,P 0.05),AE与CD3~+、CD4~+、CD4~+/CD8~+、NK细胞、FEER、RBC-ICR、RBC-C3bR细胞水平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8、-0.635、-0.768、-0.814、-0.987、-0.765、-0.854,均P 0.05)。结论 AE患儿体内的外周血免疫指标、红细胞免疫指标水平与疾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20~+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CD20~+T/NK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扁桃体肿物。镜下见扁桃体黏膜组织中有弥漫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体积大,异型明显,部分区域细胞呈窦隙状生长。免疫组化:CD2、CD3、CD5、CD30和CD20(+),而PAX-5、CD79a、ALK、CD15和CD10(-),Ki-67阳性指数7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例2鼻咽部肿物。病理诊断: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CD20~-。放、化疗后16个月出现胸壁皮肤肿物,活检见皮下纤维脂肪中有灶片状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大小,核形欠规则。免疫组化:CD2、CD3、CD43、CD56、CD20和Gram-B(+),而PAX-5、CD79a、TIA-1和穿孔素(-),Ki-67阳性指数9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ENK/TCL。结论 CD20+T细胞淋巴瘤少见,诊断困难,易误诊。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33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冷硬食物后胸骨后不适3个月,不伴有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胸部增强CT:食管下段、贲门区壁增厚(图1)。超声胃镜检查:距门齿35~38 cm处食管四壁黏膜增厚(图2),5层结构正常;病理:考虑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协诊:CD3(+),Syn(-),Ki-67(20%),CD43(+),CD79a(-),CD20(-),AE1/AE3(-),CD56(-)。考虑食管T淋巴细胞瘤。按“CHOP”方案化疗2周期后,行全麻下腔镜食管肿瘤切除手术。术中行颈部吻合,并清扫了第1、2、7、8、106L、106R、107、108组淋巴结。术后病理:食管黏膜重度慢性炎症伴局灶淋巴结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单纯增生,未见肿瘤残留;胃黏膜轻度慢性炎症;送检各组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食管、胃切缘及网膜组织均未见肿瘤累及(图3)。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在1例老年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患者临床资料,对骨髓涂片经瑞-姬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用细胞化学染色分析细胞成分,骨髓病理组织观察骨髓腔内细胞分布情况,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骨髓瑞-姬染色显示组织细胞样细胞占63.5%;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阴性、苏丹黑B染色(SBB)阴性、糖原染色(PAS)点状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阳性、酸性磷酸酶(ACP)染色颗粒状阳性;骨髓病理:骨髓腔内见肿瘤细胞成片及散在浸润,免疫组化S-100(+)、CD138(-)、CD1a(+)、CD20(-)、CD3(-)、CD34(-)、CD5(-)、CD61(-)、CD79a(-)、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PGM-1(+)、CD68(+)、CD21(-)、CD35(-)、Ki-67(+25%)、CD30(-)、CK(AE1/AE3)(-)KP1(+);流式细胞术HLA-DR、CD13、CD33、CD11b、CD11c、CD56、CD58、CD1a均为强表达;CD15、CD64、CD38、CD5阳性表达,CD4部分弱荧光表达;CD34、CD19、CD10、,CD20、CD22、Kappa链、Lambda链、CD23、CD79b、CD79a、CD138、CD7、CD2、CD3、CD4、CD8、CD57、CD16、CD123、CD103、CD25、CD117、MPO、CD16、cy CD3均未见表达。结论 LCH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纵隔淋巴结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报道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例:患者,男,32岁,因咳嗽伴咯痰、晨起血痰1月余,至我院就诊。予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后略有好转。血常规、肝肾功能及B超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胸片示右中纵隔影增大;CT及MRI示右后纵隔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巨淋巴结增生待排(见图1、2)。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未见癌细胞,右后纵隔肿块穿刺活检行HE染色,发现组织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散在体积较大的上皮样异型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上皮AE1/AE3 ,EMA ,MIC-2 ,淋巴细胞CD3 ,L26 ,CD34-,TDT-,CD15-,CD30-,提示胸腺瘤B2型。遂于全麻下手术,术中见后中纵隔肿块,直径8cm…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面颈部肿胀3月余"于2015年3月就诊。行肺部CT示前纵隔占位,最大层面大小为9.2cm×5.2cm,伴右侧头臂静脉上段及右侧颈内静脉内瘤栓形成;右侧锁骨上窝、纵隔淋巴结肿大(图1)。于外院行PET-CT:前纵隔恶性肿瘤,向下侵及至右前心包(图2)。2015年3月16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纵隔肿物穿刺活检,病理回报:符合胸腺瘤,不除外B1型,免疫组化:上皮AE1/AE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方法  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 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抗体包括CD3, CD20, CD79α, CD5, Bcl-2, Bcl-6, CD10, CD23, CyclinD1, 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 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 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 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 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 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 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 并可见多房囊肿, 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 伴淋巴上皮病变, 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 内见粉染物; 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 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 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 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 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 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 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 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 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临床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3.
例1,女,55岁,发病时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卵巢肿物,行妇科手术治疗,切除局部肿物行病理组织及免疫、组化检查:CD20(+),Ki-67(>50%+),CD3(-),CD23(-),CD5(-),CD10(-),CD79a(-),Bcl-2(-),Bcl-6(-),TdT(-),EMA(-),CgA(-),NSE(-),CK(-),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后转入血液内科治疗.血常规:WBC:5.5×109/L,Hb 89 g/L,BPC 349×109/L;肝、肾功能正常;乳酸脱氢酶1535 U/L;CA125 7.99U/ml;血β2微球蛋白4.1 mg/L;肺CT:未见肿大淋巴结;腹部增强CT:盆腔(双侧附件区)腹膜后及左髂血管周围多发肿物,累及左侧腰大肌和左侧输尿管;骨髓象:淋巴瘤细胞占13.6%.明确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Ⅳ期B组,IPI评分3分.  相似文献   

14.
我院近年来收治乳腺淋巴瘤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女,43岁。患者于2005-06发现右乳外上方黄豆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差,无痛,无乳头溢液,无局部皮肤改变,12月份肿物长至核桃大小,患者就诊于我院,诊断为右乳腺恶性肿物,遂患者就诊于北京301医院,行肿物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右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CD 20(+++),CD 5(-),CD 3(-),CyamD(-),BC 1-2(-),cyA(-),EM A(-),lim en tim(-),CK(-),术后于301医院以美罗华、CHOP化疗2周期,化疗后肿块消失,后于我院上述方案化疗4周期,后从2006-11/2008-03单药美罗华治疗,目前一般情况好,无不适。例2:女,72岁。患者于2008-08初发现右乳内上象限直径约3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差,无痛,无乳头溢液,无局部皮肤改变,同时发现右腋下肿物,直径约3.5 cm,质软,有触痛,患者2008-08-21就诊于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08-08-25型右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考虑右乳腺恶性肿瘤待石蜡确认,不排除恶性淋巴瘤,故行右乳肿物切除术,未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  相似文献   

15.
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常规HE染色切片病理诊断:肝细胞性肝癌(图6)。术中所见:肝左外叶表面不平,质稍硬,可触及一约10cm×8cm肿物,突出于肝脏表面,行左半肝切除术。肝右叶质韧,无肝硬化改变,肝左叶与其表面、腹膜及大网膜粘连较重;门静脉左外支内有瘤栓,取尽瘤栓。胃小弯侧第3组淋巴结周围可见一约4cm×3cm肿物,质韧。术中诊断:原发性左肝癌。病理检查:肝组织17cm×14cm×7cm,于切面中央见一10.0cm×7.0cm×6.5cm灰白色肿物,质中。免疫组化:CD20(+),CD3(-),AFP(-),Ki67(+,50%~75%)(图7)。病理诊断:(左肝)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图8)…  相似文献   

16.
婴儿胸膜肺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升  刘光  王瑾  李琳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1):19-22,25
目的探讨胸膜肺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胸膜肺母细胞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性,4个月。咳喘伴紫绀3天。巨检:右肺肿物,组织大小9 cm×6 cm×4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软;肿物与肺界限尚清,并占据大部分肺。镜检:肿瘤主要由原始胚胎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少,核仁清,核分裂易见;部分区域主要由梭形及短梭形细胞构成的梭形细胞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构区,其间可见分化尚好的软骨岛或软骨结节。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软骨结节S-100(+),残留上皮成分CK(AE1/AE3)、EMA和TTF-1(+),NSE局灶(+),间质细胞SMA局灶少许(+),CD99和bcl-2弱(+),desmin、myoglobin、calretinin、calponin、FLI、MyoD-1和CD34(-)。结论胸膜肺母细胞瘤较为罕见,但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组织病理学最典型表现为原始恶性小细胞聚集。临床上需要与肺母细胞瘤、肉瘤样间皮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占位2周余"入院.胸部CT:右前纵隔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约5.1 cm×6.1 cm×6.5 cm,界清,边缘光滑,肿物与周边组织脂肪间隙尚可见,部分与胸腺分界不清;平扫CT值约49 HU,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图1).肿物摘除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前上纵隔,实性,界尚清,包膜完整,质硬,大小约5.0 cm×4.0 cm,与胸腺右侧下极、心包及前胸壁(胸骨后)粘连较为紧密.钝性分离肿物与胸壁、心包间的粘连,切除部分右侧胸腺下极,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前纵隔)梭形细胞肿瘤,排列呈编织状,可见纤维化及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CD34(+),ALK(-),Bcl-2(+),S-100(-),Desmin(-),符合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分送)胸腺组织病理可见胸腺小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细胞病理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通过胸腔积液诊断浆母细胞淋巴瘤的特点。方法对1例浆母细胞淋巴瘤胸腔积液进行常规细胞学涂片、沉渣包埋、免疫组化染色、基因重排及EBV检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胸腔积液涂片中细胞丰富,由单个散在或松散聚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大,有一定量的胞质,核浆比明显增高;部分胞质空泡状;核大,单核、双核或多核,圆或卵圆形,部分细胞核形不整,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单个或多个核仁。大细胞间可见核偏位的浆细胞样细胞,核分裂易见,可见凋亡小体和易染体巨噬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8和CD138(+),棕黄色颗粒沉积在细胞膜或部分胞质;MUM-1(+);B细胞标记物CD20、CD79α和PAX-5(-),T细胞标记物CD3、CD4和UCHL(-),CD15、CD30、ALK、calretinin、TTF-1、AE1/AE3和EMA(-)。Ki-67指数为90%。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浆母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Ig重链(IgH)单克隆性基因重排,EBV(-)。结论经胸腔积液诊断浆母细胞淋巴瘤少见,难度高。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免疫组化的依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型透析膜Syntra 160对细胞因子诱导物质(Cytokine—inducing substance,CIS)的通透情况。方法 选用高流量聚乙醚硫胺透析器,在碳酸氢盐透析液中加入铜绿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培养滤过液模拟污染透析液(contaminated dialysate,CD)情况,以周围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表达细胞因子的量(pg/2.5×106PBMC)评价透析膜对CIS的通透性,研究CIS在不同条件下(透析液中混入稀释度分别为1:102,1:103,1:104的P.A培养滤过液,以下简写为:10-2CD,10-3CD,10-4CD)是否能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侧。结果 分别在开始透析前(B0),在全血与无污染的碳酸氢盐透析液(UCD)一同循环15 min后(B15),以及在与10-2CD,10-3CD,10-4CD一同循环60min后(B60)各时间点留取血液测血标本。提取各点血标本行PBMC培养,结果示标本中均未检测TNF—α。将PBMC分别与10-2CD,10-3CD,10-4CD一同培养(CD0),测得TNF—α的量分别是477.0±260.7,318.9±49.3,102.6±77.0;在10-2CD组中,IL-1Ra在B0,B15,B60,CD0的量分别为156.8±81.6,188.9±108.8,271.2±127.4,2971.8±1123.0。在10-3CD组中,IL-1Ra在B0,B15,B60,CD0的量分别为201.2±154.0,143.9±72.7,208.7±99.7,2274.0±925.9。在10-4CD组中,IL-1Ra在B0  相似文献   

20.
CDX2在胃镜活检印戒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胃印戒细胞癌和黄色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印戒细胞癌22例、黄色斑15例.行HE染色、AB/PAS组织化学染色及AEI/AE3、CDX2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22例印戒细胞癌AE1/AE3全部( ),20例CDX2( ),CD68全部(-),21例AB/PAS( ).15例黄色斑CD68全部( ),其余均为(-).结论 肠型上皮分化标记物CDX2在胃黏膜活检印戒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