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遗传性共济失调,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niocerebellar atxaias,SCAs)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及脑干等部位[1].  相似文献   

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特征是进行性的共济失调,其中最常见的是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SCAs,它们都是由于基因编码区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  相似文献   

3.
背景:遗传性共济失调各基因亚型的分布对于其流行病学规律及发病途径的分析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国内南方人群遗传性共济失调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9/2002-0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神经遗传门诊收治的36个遗传性共济失调家系中患者43例和散发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38例;同时选择60名家系健康个体及随机选取的44名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上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不同突变基因位点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然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其长度,推算所有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三核苷酸重复次数。主要观察指标: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结果: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在接受检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42.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1,7,6,12型分别占7.4%,4.9%,3.7%,2.5%及1.2%,未检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10,17型以及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Friedreieh共济失调。结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国内南方人群最常见的基因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评估首先应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基因型进行。  相似文献   

4.
背景:遗传性共济失调各基因亚型的分布对于其流行病学规律及发病途径的分析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国内南方人群遗传性共济失调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1998-09/2002-0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神经遗传门诊收治的36个遗传性共济失调家系中患者43例和散发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38例;同时选择60名家系健康个体及随机选取的44名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上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不同突变基因位点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然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其长度,推算所有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三核苷酸重复次数。主要观察指标: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结果: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在接受检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42.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1,7,6,12型分别占7.4%,4.9%,3.7%,2.5%及1.2%,未检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10,17型以及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Friedreich共济失调。结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是国内南方人群最常见的基因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评估首先应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基因型进行。  相似文献   

5.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最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尚未见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报道。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0-09/12 解放军 455 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收治的 12 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 每次 10 7 个细胞,1 次/周,4 次为 1 个疗程。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 1 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分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 〈 0.05),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 16.7%。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遗传种质库。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36个家系43例患者、38例散发患者血样标本,采用微量外周新鲜血EB病毒(EBV)转化法转化淋巴细胞成为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s),后者可以无限次分裂。结果:所有81份血样标本均被成功转化,淋巴母细胞样细胞可以常规冻存并复苏、传代。结论:建立SCA的遗传种质库有重要意义,EB病毒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简单有效,可以永久保存珍贵稀有家系的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8.
李学  马建军  张俊红 《临床荟萃》2010,25(10):904-906
遗传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0PCA)是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和脑干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病情缓慢,进行性恶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 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的临床特点,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方法进行SCA3基因检测,并对确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经基因检测确诊10名SCA3患者及5名症状前患者;所确诊患者均存在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对这些症状可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论针对SCA3的护理对策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以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27例确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其中6例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腰穿治疗,21例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腰穿结合静脉输注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所有27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前后均未及明显不良反应。其中6例患者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效果均不明显,另外21例患者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自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ICARS评分明显降低(P〈0.05)。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家族遗传史、共济失调及小脑损害为该病的三大特征。目前,虽然临床对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基因类型、家系报道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研究,但临床治疗有效者并不多见,故其一直是临床内科学界研究及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近10年国内外关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治疗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罗永利 《当代护士》2016,(7):119-120
正小脑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某种原因的损伤,使受害者的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1,2]。它的病因有很多,而由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引起的小脑共济失调临床较少见。本科室于2015年4月29日收治了1例罕见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经护理治疗后,患者能独立行走,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辽宁地区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大家系患者子女中目前健康的症状前患者。方法本家系已通过基因诊断的方法明确为SCA3型,所以提取本家系患者子女外周血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SCA3基因三核昔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并将PCR异常扩增片断测序,以明确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重复拷贝数。结果 44名患者子女中有8人SCA3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片断在70-82次,超过了正常人SCA3基因内三核苷酸重复的次数。结论通过基因检测诊断出此8人为SCA3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前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在共济失调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仪对74例健康志愿者及174例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正常人人体重心动摇轨迹平面图(姿势图)以中心型多见,感觉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弥散型出现率最高,多中心型,前后、左右型次之,未出现中心型;前庭性共济失调介于两者之间。感觉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和前庭性共济失调患者动摇轨迹的长度、速度均大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感觉性、小脑性患者与前庭性共济失调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体姿势图可定量分析各种共济失调患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可用于对共济失调患者进行粗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深入了解和探索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面对言语不清和行走不稳等临床表现的真实心理体验。方法运用Edmund Husserl & heidegger的观点构成的质性研究,对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例患者进行深入访谈,现场录音和笔录,并运用Colaizzi的分析程序进行分析。结果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有疾病预后的恐惧、无助感、怕羞自卑、受苦与死亡的心理感受。结论需要对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提供广泛而持续的信息、情绪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中最多见的一类疾病。以小脑、脑干、脊髓变性萎缩为主,其中部分亚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相关[1]。目前国际上根据基因定位至少可将SCA分为SCA1~29多种亚型[2]。1资料疗养员,女,43岁,于2014-02-16来我院疗养,主诉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言语不利8年。疗养员8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双上肢持物不稳,  相似文献   

18.
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于非典型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其病因罕见。该患者男性,31岁,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严重免疫抑制状态,经筛查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及核酸均阳性、脑脊液JC病毒DNA阳性,临床诊断为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共济失调症状好转,3个月后随访症状稳定。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是一种JC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临床症候,目前报道较少,本例为国内首次报道。本病例提示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时需筛查JC病毒,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控制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症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急性小脑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病变多以局限性小脑炎为主,临床上常以步行障碍、言语障碍、眼球震颤及意向性震颤为表现特点.表现出典型的小脑步态,即步基增宽,步行时双下肢跨前过多,躯干滞后而向后倾倒,或躯干向病变侧倾倒,由于肌张力失调及辩距不良,步行时出现躯干及下肢的粗大震颤[2].小脑炎性共济失调如确诊,临床上采取综合联合用药,预后较好,只有少数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目前关于小脑炎性共济失调的康复报道较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典型的小脑炎共济失调的患者康复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家系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3型病例,回顾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先证者,女,28岁,以主诉"进行性行走不稳2年余"于2016年10月至我院就诊,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家系资料,并绘制家系图。结果:本家系先证者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双手持物不稳、笨拙、僵硬,视力下降,查体示言语含糊,双眼水平凝视眼震(+),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剪刀步态,指鼻、跟-膝-胫试验完成可,闭目难立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痉挛性截瘫及共济失调症状。先证者SCA3型基因三核苷酸CAG重复69次。患者的外祖父(45岁发病)、母亲(40岁发病)、大舅(42岁发病)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饮食呛咳,言语含糊,持物不稳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因均已故无法配合进行基因检测。结论:先证者家系4代中共4人发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且本家系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具有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