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 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 方法 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 检查,获得每 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 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 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 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 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 [34支(43.6%)vs 13支(15.5%),P =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 31支(36.9%),P <0.01)]及斑块内出血[(21 支(26.9%)vs 10支(11.9%),P =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钙化成分总量(B 0.35,95%CI 0.21~1.65,P =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 (B 0.34,95%CI 0.30~2.32,P =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 0.37,95%CI 1.23~7.33,P =0.01) 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 0.33, 95%CI 0.20~2.07,P =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 结论 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 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方法 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 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 学特征。 结果 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 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 vs (1.9±0.4)mm,P <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 vs 4.3(2.6~6.3)mm,P <0.001]大于颅内动 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 18.8%(10.8%~30.5%),P <0.001]重于颅外 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 vs 21.3%,P <0.001),而 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 vs 13.5%,P =0.027)。 结论 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 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 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 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 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 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 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 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西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测定内中膜厚度及其最大斑块厚度。在发 病4 d内检测其血清HCY浓度。患者按照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 =152)和无斑块组(n =44)。组间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HCY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 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斑块组(n =44)的HCY中位数是11.6 μ mol/L,斑块组(n =152)的HCY的中位数是14.0 μ mol/L,秩和 检验P =0.011。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247, 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0~1.131,P =0.0001]、男性性别(OR 4.304,95%CI 1.738~10.660,P =0.002)、高血 压史(OR 3.864,95%CI 1.750~8.534,P =0.001)是影响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OR 1.026, 95%CI 0.973~1.081,P =0.344)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无显著性。但是,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亚组 (n =183)分析发现HCY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67,95%CI 1.006~1.430,P =0.003)。 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无斑块组,血清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正 相关。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姚容  赵锡海  周丹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14-1219
目的 探讨弗明汉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在无症状老年人(≥60岁)颈动脉易损斑 块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D MR管壁成像特征,将受试者分为有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 块组,计算每位受试者的FRS并比较两组之间FR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FRS在判别颈 动脉易损斑块时的OR 和95%CI。采用ROC曲线分析FRS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合适的 截断值。 结果 共纳入13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2.3±5.5岁,男性62例(46.3%),17例(12.7%)有颈动脉易 损斑块。有易损斑块组的FRS高于无易损斑块组[37.8%(27.4%~60.0%)vs 16.6%(8.9%~27.4%), P =0.002]。在判别颈动脉易损斑块时,FRS每升高10%对应的OR =1.556(95%CI 1.204~2.011, P =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当截断值FRS=20%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59.8%。 结论 FRS可用于初步筛查无症状老年人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当FRS>20%时,需对颈动脉易损斑 块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5.61%,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患者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水平的CHOL、TG、HCY、FIB,低水平的HDL-C及糖尿病史、吸烟史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为不稳定斑块,故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头颈联合HR-MRI技术,探讨在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寻找MCA粥样硬化的潜在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患者的150个同侧前循环动脉单位,根据MC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MCA粥样硬化(+)组和MCA粥样硬化(-)组。分析两组间颈动脉分叉夹角、颈动脉管腔面积比值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形态分型,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MCA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几何形态对MCA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MCA粥样硬化(-)组(113个)相比,MCA粥样硬化(+)组(37个)颈动脉分叉夹角更大[41.2°(28.8°~56.5°)vs. 32.6°(24.7°~46.2°),P=0.026],而流出道与流入道管腔面积比值更大、颈内动脉颅外段形态平滑型更少、迂曲型和扭折型更多、颅内段形态钝角型更少、直角型和锐角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每增加10°,OR 1.232,95%CI 1.007~1.507,P=0.042),逐步退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同(每增加10°,OR 1.276,95%CI 1.050~1.550,P=0.014);ROC曲线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预测MCA粥样硬化的AUC为0.622(95%CI 0.515~0.730),最佳截断值为37.0°,敏感度为57.5%,特异度为64.9%。结论 对于60岁及以下无传统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分叉夹角与MCA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 关系。 方法 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 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 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 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 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 [(64.3±12.4)岁 vs(56.0±13.2)岁,P =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 (36.6±7.2)g/m2.7,P <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 窄患者([ 36.5±7.2)g/m2.7 vs(46.1±13.6)g/m2.7,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 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 OR 1.13,95%CI 1.05~1.21)、 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 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9~10月开滦集团公司在职高级管理人员475例进行健康体检,测定血清TBIL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n=111)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n=364)。观察两组间血清TBIL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同时将血清TBIL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T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2.61±5.17 μmol/L vs 13.83±5.31 μmol/L,P =0.033)。②不同血清TBIL水平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逐渐减低趋势。③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高四分位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显著低于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低四分位者[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23~0.81之间]。④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BIL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高水平TBIL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根据其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单纯型高血压组(Hcy<15 μm m ol/L)与H型高血压组
(Hcy≥15 μmmol/L),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Hcy与MMSE和MoCA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
分析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其中单纯型高血压组49例,H型高血压组64例。H型高血压
组患者的MMSE和MoCA评分均低于单纯型高血压组(分别为24.94±1.83 vs 27.96±1.54和23.45±2.47
vs 27.24±1.80,均P <0.001)。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MMSE和MoCA评分存在负相关性(分别为r =-
0.513和r =-0.500,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236,95%CI 1.124~1.361)、
H型高血压(OR 22.218,95%CI 8.243~59.654)是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Hcy水平升高是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特征及1 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12月连续入院的老年AIS (年龄≥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登记随访1年的结局 事件(包括卒中复发、死亡和预后不良),通过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 年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老年AIS患者1239例,其中伴心房颤动者133例(10.7%)。与不伴心房颤动组相比, 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的年龄大([ 77.7±6.3)岁 vs(74.0±6.1)岁,P=0.019]、出院mRS评分高(2.0 分 vs 1.0分,P <0.001)、出院NIHSS评分≥14分比例高(16.5% vs 3.1%,P <0.001)、合并肺炎患者比例 高(21.1% vs 5.8%,P <0.001)、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高(63.0% vs 36.1%,P <0.001)、空腹 血糖水平高[(6.3±3.0)mmol/L vs(5.8±2.0)mmol/L,P =0.037]、LDL-C水平低[(2.4±0.7)mmol/L vs (2.5±0.8)mmol/L,P =0.031]。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高(15.8% vs 5.9%,P =0.020)、 死亡率高(32.3% vs 9.2%,P <0.001)、预后不良率高(51.9% vs 25.9%,P <0.001)。校正相关混杂 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是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45, 95%CI 1.26~4.78,P =0.008),但不是1年卒中复发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相比不伴心房颤动组,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年龄更大、卒中所致残障及神经功 能缺损更重、合并肺炎和入院48 h不能行走的患者比例较高;伴心房颤动老年AIS患者1年死亡风险显 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 )在椎基底动脉 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 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影像科同时完成CTA和HR-MRI检查并确诊为VBD的 25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CTA和HR-MRI在VBD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在基底动脉脑桥处直径、最大直径及长度的测量上,CTA和HR-MR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可 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13,P<0.001;ICC=0.951,P<0.001; ICC=0.929,P<0.001];但是,在偏移度测量上,CTA和HR-MRI的一致性强度为较强[加权Kappa系数 =0.7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6~0.941,P<0.001]。通过HR-MRI可准确测得椎动 脉颅内段长度为左侧(32.02±6.29)mm,右侧(36.66±6.76)mm。HR-MRI检出5例合并基底动脉斑块 的患者及2名合并椎动脉夹层的患者。 结论 HR-MRI和CTA在VBD的诊断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HR-MRI 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 研究VBD病变血管壁特点、检查有无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及鉴别疾病病因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2018年1-6月100例前循环动脉瘤住院患者与同期100例无颅内动 脉瘤住院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TI、颈动脉夹角(ICA角)等指标,来衡量颈动脉的迂曲程度。Pearson相关 分析CCA TI、ICA TI、ICA角与一般危险因素的关系,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 迂曲与前循环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结果 前循环动脉瘤组高脂血症病史(43% vs 58%,P =0.034)、缺血性卒中病史(39% vs 58%, P =0.007)比例低于对照组,而C CA TI(1.409±0.135 vs 1.352±0.137,P =0.004)、I CA TI (1.592±0.186 vs 1.523±0.149,P =0.005)、ICA角(46.450°±6.465°vs 44.303°±6.409°,P =0.016) 均高于对照组。前循环动脉瘤组CCA TI与冠心病病史正相关(r =0.220,P =0.027),ICA TI与男性正相 关(r =0.244,P =0.025)。I CA TI(OR 4.694,95%CI 0.999~1.099,P =0.018)、I CA角(OR 1.052,95%CI 1.389~23.308,P =0.039)是前循环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OR 0.569,95%CI 0.313~1.017,P =0.045)。 结论 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男性相关,颈总动脉迂曲程度与冠心病病史相关,颈动脉迂曲程度是前 循环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缺血性卒中史患者较少发生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和脑血流动力学的特点。 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WML伴高血压患者,根据Hcy水平,分成 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行MRI检查并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WML严重程度,TCD检测 颅内动脉并分析其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等血 流动力学特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WML严重程度和脑血流动力学特点。以正常PI值(0.65~1.10)为界, 将研究对象分为PI正常组与增高组(>1.1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入组217例WML伴高血压患者,年龄40~85岁,平均66.35±8.08岁,男性150例(69.1%)。 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131例(60.4%)。H型高血压组总体脑白质Fazekas评分高于单纯高血压组 (2.45±0.33 vs 2.16±0.36分,P =0.011);脑室旁Fazekas评分也高于单纯高血压组(1.48±0.12 vs 1.38±0.15分,P =0.009);两组患者深部白质Faze k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型高血压组大 脑中动脉PI值(1.21±0.20 vs 1.10±0.17,P =0.016)和大脑前动脉PI值(1.16±0.18 vs 1.07±0.18, P =0.023)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是大脑中动脉PI值(OR 2.080, 95%CI 1.073~4.033,P =0.030)、大脑前动脉PI 值(OR 1.951,95%CI 1.015~3.749,P =0.045)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论 H型高血压与WML的严重程度有关,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PI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TIA/轻型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上海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78例TIA/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影像学资料。按照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比 较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结果 78例TIA/轻型卒中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组34例,认知功能正常组44例。认知功能障碍组高 血压(70.6% vs 45.5%,P =0.026)及糖尿病(52.9% vs 29.5%,P =0.036)患病率均高于认知功能 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尿酸([ 0.31±0.07)mmol/L]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 ([ 0.36±0.0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尿酸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 (OR 0.990,95%CI 0.984~0.997,P =0.008)。 结论 对于TIA/轻型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较认知功能正常者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尿 酸水平低。血清尿酸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