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当前中国所有疾病中因残疾导致寿命缩减最大的病种[1]。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70%~80%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目前,卒中康复治疗已获得广泛认可,并取得相当的进展。卒中作为一种慢性病,重视其全程康复治疗,完善康复管理体系,并深入开展大型康复研究,对卒中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6年卒中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2],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国卒中康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学者对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和重要意义,已经达成共识[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医疗管理与临床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A组)与传统治疗组(B组)。对A组进行临床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评价。结果卒中单元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在Brunnstrom分组上疗效明显,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在重症卒中治疗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选择134 例重症脑卒中患
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包括认知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于治疗前24 h
及治疗4 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I-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 指数
(BI)进行评定。结果 对比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前后结果,MMSE[(19.16±8.86)分比( 22.33±7.36)分]、
FMA[(34.08±22.21)分比( 53.96±24.79)分]、BI[ (35.38±19.83)分比( 61.78±18.88)分]评分均较干预
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康复可以显著减少卒中后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的
发生,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Barbro Birgitta Johansson(1933-2018)是瑞典神经内科医师,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神经内科教授,神经内科和实验医学系主任,是北欧著名的脑血管病研究大师(图1)。Johansson对卒中治疗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卒中后康复的治疗理念,如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和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对脑功能的重组塑造,甚至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康复锻炼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5例卒中后患者制定特定的护理,进行康复锻炼前后偏瘫程度的评估.结果 45例患者,有38例(占84%)能重薪步行和生活自理,7例(占16%)能恢复工作.大部分偏瘫患者通过早期康复锻炼使残废肢体恢复或好转.结论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措施介入,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或好转有益.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2月28日,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卒中的文章,通信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文章讨论了中国卒中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及中国为降低卒中发生和改善卒中诊疗水平而采取的措施~([1])。文中提到,卒中是我国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岁,比欧洲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了近10岁;约15%的卒中发生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卒中患者致死率逐年下降;然而,卒中患病率和致残率却逐年升高。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而认知障碍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音乐疗法是一项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旨在通过音乐调节神经兴奋性和人体内循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帮助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对音乐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音乐疗法的国内外进展、音乐疗法在卒中认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时代,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已跃居危害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首,而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卒中不仅死亡率高,而且致残率高,80%经救治而存活的卒中患者,都遗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和痴呆等残疾,成为我国肢残、智残和多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业已证明,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残疾程度,对卒中患者功能水平的提高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神经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对卒中患者的上肢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上肢康复机器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基于肌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等生物电信号的康复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康复机器人的位置及接触力控制技术以及上肢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卒中患者大多遗留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导致其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帮助,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但常规康复治疗存在诸多限制,面对卒中患者巨大的康复需求,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智能康复新技术主要包括虚拟现实、脑机接口和康复机器人技术等,可提高卒中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并改善其运动、认知及语言等功能,其中联合不同智能技术的康复训练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的效果。但目前智能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不足,且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较少。未来应积极探索智能新技术的最佳干预时机和循证治疗方案,研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康复新设备,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促进不同智能技术的联合治疗在卒中康复中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全部急性卒中住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1973例住院急性卒中患者,其中有28例出现早发性痫性发作,发生率为1.4%;在脑梗死患者中发病率为1.1%(20/1785),脑出血患者中发病率为3.7%(8/188),两者差异具显著性(P<0.001);男性发病率为1.7%(20/1149),女性发病率为1.0%(8/824),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类型均为部分性或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病灶在脑皮质的13例(46.4%),皮质下6例(21.4%),皮质、皮质下均累及的9例(32.2%),皮质卒中更易引起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不同性别间发生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无明显差异性,出血性卒中比缺血性卒中更易导致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皮质卒中比皮质下卒中更易引起卒中后早发性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13.
14.
卒中后患者常存在上肢躯体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中枢-外周-中枢”闭环理论作为卒中后的康复新理论,目前在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中逐渐得到应用。常见的中枢干预方法有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脑机接口和头针等,本研究阐述这些中枢干预方法联合不同外周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证明,不同模式的“中枢-外周-中枢”闭环治疗方法均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枢干预和外周干预联合的时间有效性、不同闭环模式的临床机制仍不明确,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去探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镜像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8月于上海第三康复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
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康复机器人手
套治疗,共治疗4周。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手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FMA-UE手部评分、箱盒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
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以及患侧手握力和捏力。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者,两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评估结果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MB(I P=0.049)高于治疗前,观察组FMA-UE评
分(P =0.024)与FMA-UE手部评分(P =0.046)高于治疗前。两组各指标进步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
组FMA-UE评分(P =0.038)与FMA-UE手部评分(P =0.04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镜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
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n=56例)和对照组(n=58例)。康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ADL)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早期综合康复组较对照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1)两组患者1个月的ADL、ESS及MMSE评分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3个月后ADL、ESS及MMSE评分间差别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清蛋白(serum fraction 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重症卒中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长期气管切开套管留置易造成多
种并发症,及早康复介入可促进患者早期拔管。本文从呼吸功能康复、吞咽康复、说话瓣膜的使用、
气道及套管的循证护理管理和一般支持治疗方面对促进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康复治疗进展进
行了归纳总结,为提高临床卒中患者拔管率提供参考。气道廓清技术、呼吸肌训练、运动训练和体位
管理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直接与间接吞咽功能训练、唾液的管理和咽腔电刺激可改善患者吞咽功
能;说话瓣膜的合理使用可促进患者早日拔管;对气道进行气道湿化、气囊管理和吸痰护理,对套管
进行合理的固定与清洁消毒等,可减少并发症,防止感染;稳定患者病情,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和心
理康复等一般支持治疗,可提高拔管成功率。虽然目前对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康复治疗并无统一
标准,但是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拔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血清叶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9月30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
科住院的发病48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入院7 d内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
组和非EN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END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4例患者,男性209例(68.8%),平均年龄67.2±13.9岁,血清叶酸水平为
15.4(11.3~21.9)nmol/L。其中END组患者42例(13.8%),非END组患者262例(86.2%)。与非END组相
比,EN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P =0.008)、糖尿病史(P =0.002)、基线NIHSS评分(P =0.022)和更低
的基线叶酸水平(P =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长1岁:OR 1.033,
95%CI 1.001~1.066,P =0.041)和糖尿病史(OR 2.724,95%CI 1.339~5.539,P =0.006)是END的独立危
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OR 0.463,95%CI 0.225~0.952,P =0.036)是END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年龄增加和糖尿病史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较高的血清叶酸水平是END的独立保护
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