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已超过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第一位死亡病因。循证医学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是在发病后的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以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目前血管再通的方法主要有rt-PA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及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等。血管再通治疗有其局限性,除了要求在发病后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还可能存在开通后血管再闭塞、出血转化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因此,若能在血管再通治疗前有效预测可能的预后和并发症,对 相似文献
2.
正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已超过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第一位死亡病因。循证医学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是在发病后的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以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神经功能。目前血管再通的方法主要有rt-PA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及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等。血管再通治疗有其局限性,除了要求在发病后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还可能存在开通后血管再闭塞、出血转化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因此,若能在血管再通治疗前有效预测可能的预后和并发症,对 相似文献
3.
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再灌注,仍然是目前公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有时需要对严重狭窄的责任血管进行血管成形等复杂的操作.近两年来,在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方面,诸多高质量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刊发,现对此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5.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以机械取栓、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出血转化仍是血管内治疗的灾难性并发症,并与神经功能恶化和较差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出血转化的认识至关重要。现结合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进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指标及防治策略,为早期预测及防治出血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
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
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少,除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未能及时就诊等原因,
单纯的“时间窗”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血管病变、侧支
循环和缺血耐受的不同,时间窗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呢?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20多年
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延长卒中治疗时间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DRAGON评分和SEDAN评分对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急性期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收入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有关基线资料,并使用ASPECTS、DRAGON和SEDAN3个量表进行评分。以住院期间出血转化作为观察终点。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量表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采用C值表示,通过C值比较3个量表的预测价值;使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χ2(P)]检验法判断各模型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评分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C值分别为0.889、0.810和0.793;前循环中C值分别为0.889、0.823和0.788;男性组中C值分别为0.893、0.788和0.818;女性组中C值分别为0.882、0.808和0.720(均P0.05)。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在总体患者中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分别为8.253、2.685和7.511;在前循环中分别为9.875、4.330和6.441;在男性组中分别为8.966、1.697和3.049;在女性组中分别为4.284、6.548和7.669(仅前循环和男性组的ASPECTS评分P0.05,余P0.05)。Logistic回归分析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的OR值在总体患者分别为0.588、1.839和2.229,在前循环分别为0.567、1.951和2.198,在男性组分别为0.595、1.969和2.675,在女性组分别为0.573、1.833和1.787(均P0.05)。结论 ASPECTS、DRAGON和SEDAN评分量表均可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ASPECTS评分要优于另外2种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按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桥接血管内治疗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主要疗效结局为治
疗后3个月mRS评分,次要疗效结局为24 h、3 d和30 d的NI HS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其他部位出血、10 d全因死亡。
结果 共入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60.77±12.72岁,男性35例(62.5%)。单纯静脉溶栓组39例,桥接
治疗组17例。桥接治疗组3个月mRS评分≤2分比例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88.2% vs 56.4%,P =0.021)。
两组治疗后24 h、3 d和30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 d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其他部位出血
率、1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方法。出血转化是静脉溶栓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溶
栓后出血评分是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预测模型,它的3项评价指标分别为
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卒中后临床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数据。本文介绍了溶栓后出血评分的3项预测因
素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并对该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