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周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不同HBV DNA载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于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18例,Child-Pugh评分为A级,根据HBV DNA载量分为高载量组(A组):HBV DNA≥105拷贝/ml和低载量组(B组):HBV DNA105拷贝/ml。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96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Child-Pugh评分评价肝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Alb)、TBil变化。通过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肝脏硬度测量值(LSM)评估肝纤维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血清ALT、Alb、TBil在治疗第12、24周显著下降(χ2值分别为9.241、6.428、11.134、5.139,P值均0.05),两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第24、48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8、1.921、4.018、3.166、2.136、3.461,P值均0.05)。两组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和LSM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细胞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肝功能,减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有效降低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对ETV应答不佳的乙型肝炎患者挽救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对ETV应答不佳的乙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ETV+ADV组、TDF组和ETV(1mg)组,每组各32例。ETV+ADV组患者口服ETV和ADV治疗,TDF组患者口服TDF治疗,ETV(1mg)组患者口服1mg ETV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48周后血清HBV DNA、ALT水平及HBeAg转阴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24、48周后HBV DNA、ALT均显著降低(P0.05),HBeAg阴转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同组治疗24周后相比,3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ALT均明显降低(P0.05),HBeAg转阴率均明显升高(P0.05)。ETV+ADV组、TDF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后HBV DNA、ALT明显低于ETV(1mg)组(P0.05),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ETV(1mg)组(P0.05),而ETV+ADV组、TDF组患者HBV DNA、ALT及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TV应答不佳的乙型肝炎患者,ETV联合ADV以及TDF替换ETV的挽救方案优于ETV(1mg)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机、对照、开放比较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酯(AD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年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7年12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HB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ETV 0.5 mg/d或ADV 10 mg/d口服,疗程至少104周。评价患者96周HBV DNA下降幅度、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及应答不佳率。结果 96周时,ETV组HBV DNA水平较基线平均降幅为(6.05±1.99)lg拷贝/ml,高于ADV组的(4.03±3.24)lg拷贝/ml(t=2.192,P=0.005)。ETV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DV组(80%vs 40%,χ2=10.000,P=0.002)。ALT复常率、HBeAg阳性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V组无病毒学突破,应答不佳率为23.3%。ADV组病毒学突破率为13.3%,应答不佳率为73.3%(χ2=-2.053、15.017,P=0.04、<0.001)。结论 ETV相对于ADV可早期快速抑制病毒。不论是ETV还是ADV,24周评估原发性无应答及48周评估部分病毒学应答是优化治疗中应关注的截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ETV和ADV治疗核苷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病毒疗效;通过12周治疗,探索治疗(ETV或ADV)起始时期HBV动力学应答情况;比较12周时达到HBV DNA临床显著性降低(<104copies/ml)的患者比例;与ADV比较,评价ETV的安全性。方法随机、开放、比较ETV 0.5mg/d,ADV 10mg/d的疗效。在给药的第1~14天、第3、4、6、8、10、12周时对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2个双相模型分别采用了2种治疗:①3-参数样条模型测评斜率;②4-参数指数式衰减模型测评疗效和游离病毒的半衰期。显著性评价依据双侧t检验。结果HBV DNA平均基线为10.45log10copies/ml(ETV)和9.89log10copies/ml(ADV),12周时HBV DNA平均改变值(log10copies/ml),ETV组患者(n=33)为:-6.23,而ADV组患者(n=32)仅为-4.42(P<0.0001)。所有ETV治疗的患者HBV DNA平均至少降低3.88log10copies/ml,ADV治疗的患者仅为0.95log10copies/ml。此外,与ETV相比,ADV治疗组不同患者之间病毒载量下降的差异性较大。治疗导致2组病毒载量出现双相下降,第一相下降迅速,持续10d。由此得出,循环的病毒半衰期为14h(ETV)和26h(ADV)。2个治疗组病毒下降的差异在第10天就体现出来,ETV治疗组病毒下降更低,2组间有显著差异。12周时,52%(17/33)ETV治疗患者HBV DNA低于10000 copies/ml,而ADV组为25%(8/32)。整个研究过程中,2种抗病毒药物耐受性均好,安全性相似。结论治疗HBeAg( )核苷初治患者,与ADV比较,ETV能迅速、强效降低HBV DNA,显示出更好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治疗策略,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入组405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单药组(ETV0.5 mg,1次/d)和联合用药组(ADV10 mg,LAM100 mg,1次/d),治疗104周,随访的同时记录患者HBV DNA、Fibroscan、ALT和AST等指标,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04周时,患者生存质量有改善(F=10.78,P0.01),并且改善情况与基线的HBV DNA(r=-0.647,P=0.030)、Fibroscan(r=-0.485,P=0.047)、ALT/AST(r=-0.356,P=0.022)相关。结论对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生活质量的改善与一些反映抗病毒效果的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2年5月于资阳市乐至县人民医院住院次数≥3次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81),门诊和电话随访5年,均行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观察HBV DNA下降、阴转情况及肝功能指标,随访结束时对比两组临床结局。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肝癌、肝移植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32、4.33、4.71,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t=20.60,P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16.40,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累积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16.60、11.67,P值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Bil、ALT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25.18、23.33,P值均0.001;对照组:t值分别为6.15、7.20,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t=10.08,P0.001);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7、2.24,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9.18、8.17,P值分别为0.001、0.03;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3.12,P值分别为0.01、0.04)。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提高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Xing J  Han T  Liu L  Li Y  Li J  Li Y  Xiao SX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828-832
目的 对拉米夫定(LAM)初治耐药后,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恩替卡韦(ETV)单药或ETV联合ADV进行补救治疗,比较两种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 对LAM初治耐药后应用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40例患者,分别应用ETV 1.0 mg/d(14例)及ETV 0.5 mg/d联合ADV 10mg/d (26例)两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至少观察48周,定期监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标志物等指标.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或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补救治疗前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采用两种补救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有下降,但ETV联合ADV组下降幅度较大.补救治疗24周时,ETV 1,0mg组有28.6%%(4例)达到HBV DNA转阴,ETV联合ADV组则有80.8% (21例)达到HBV DNA转阴,x2=8.469,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1.0mg组仍仅有4例患者HBV DNA转阴,而ETV联合ADV组全部26例患者均达到HBV DNA转阴.补救治疗24周时,ETV 1.0mg组有42.9%(6例)患者ALT复常,ETV联合ADV组有92.3% (24例)患者ALT复常,x 2=9.337,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 1.0mg组有57.1%(8例)患者ALT复常,而ETV联合ADV组所有患者均达到ALT复常.补救治疗48周时,ETV 1.0mg组有1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联合ADV组有4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对于LAM耐药后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ADV的补救方案较ETV单药1.0mg的方案更为有效,可以实现更好的病毒学及生物化学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替诺福韦酯(TDF)与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本院经拉米夫定(LAM)或者替比夫定(LDT)分别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疗效不佳CHB患者73例,其中28例换用TDF300mg/次,1次/d,对照组45例改用ETV0.5mg/次,1次/d,联合ADV 10mg/次,1次/d,观察患者在治疗12、24、36及48周时的HBV DNA水平、HBV标志物、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TDF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7.1%、82.1%、82.1%、8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1%、33.3%、46.6%、5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基线病毒载量1.0×10~4IU/ml,治疗组患者在12周、24周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36和48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毒载量≧1.0×10~4IU/ml,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2、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基线高病毒载量与低病毒载量患者比较结果显示12、48周时HBV DNA转阴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24、36周时HBV DNA转阴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高病毒载量与低病毒载量患者在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LAM或LDT分别联合ADV治疗病毒学疗效不佳的CHB患者,选择TDF较ETV+ADV疗效更佳,不仅起效较快,且随疗程延长至48周时,疗效不受基线病毒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百丹疏肝方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就诊于邯郸市传染病医院的100例初治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患者口服ETV0. 5mg/次,1次/d;联合百丹疏肝方(1剂/d,水煎服);对照组(50例)患者口服ETV(0. 5mg/次,1次/d),疗程48周。分析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的肝功能改善情况、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不可检测率、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测定硬度值LSM变化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较基线下降(均P 0. 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P 0. 05);血清白蛋白(Alb)均较基线明显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均P 0. 05)。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HBV DNA不可检测(20IU/ml)率分别到达98%和94%,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24周时检测不可检测率比较P=0. 018,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过48周治疗后LSM均较基线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百丹疏肝方联合ETV可提高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抗肝纤维化效果明显,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口服ETV 0.5 mg/日)和治疗组62例(口服ETV 0.5 mg/日),同时给予六味五灵片1.5 g/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A、LN、PC-Ⅲ、CIV水平。结果 24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的肝功能、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以及HA、LN、PC-Ⅲ、CIV指标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TV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减平胃四逆方联合ETV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并口服ETV分散片0.5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减平胃四逆方,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PTA、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PTA、降低Child-Pugh评分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平胃四逆方联合ETV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改善肝功能、PTA、降低Child-Pugh评分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过程中,HCC发生与HBV 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患者治疗方案的关系,为评估HCC发生风险,指导HBV相关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79例基线(治疗前)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既往服用NUCs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此次住院采用焦磷酸测序检测到HBV P区耐药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进展为HCC将病例分为肝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基线肝硬化水平(代偿期/失代偿期)、基线HBV DNA、基线ALT、基线AST、性别、年龄、HBs Ag、HBe Ag、AFP及耐药突变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既往初始用药,分析初始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与初始服用拉米夫定(LAM)患者在HCC发生和病毒突变模式上的差异。结果 79例患者中,有10例进展为HCC。肝癌组患者平均年龄[(58.30±6.40)岁]大于对照组[(51.64±7.69)岁](t=2.609,P=0.011);肝癌组患者平均AFP水平[(566.24±563.79)ng/ml]大于对照组[(17.32±77.04)ng/ml](t=-7.879,P=0.000);肝癌组出现rt A181T突变的比例(70.0%)、年龄50岁患者的比例(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6%、52.2%)(χ2=6.488,P=0.011;χ2=6.365,P=0.012)。初始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HCC发生率(23.7%)显著大于初始服用LAM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2.8%)(χ2=5.240,P=0.022)。结论 HBV相关肝硬化患者NUCs治疗过程中,HBV rt A181T突变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年龄50岁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服用ADV出现疗效不佳或病毒学突破,需进行HBV P区耐药突变检测,并密切监测HCC发生;肝硬化患者初始服用ADV发生耐药突变较初始服用LAM发生耐药突变可能更容易进展为H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恩替卡韦(ETV组)治疗初治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5年7月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接受TDF或ETV抗病毒治疗且定期随诊的420例初治慢性HB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184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236例(ETV组)。监测患者的基线值以及治疗后4、8、12、24、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HBs Ag、HBeAg、抗-HBe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患者、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给予抗病毒治疗后,2组患者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治疗48周时,TDF组与ETV组的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5%、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TDF组与ETV组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患者中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分别为75.7%、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2,P=0.017)。96周时,不管是整体还是在亚组(HBeAg阳性、HBeAg阳性且HBV DNA>6 lg IU/ml)间比较,TDF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均高于ETV组(93.5%vs 86.9%,χ2=4.921,P=0.027;89.1%vs 76.2%,χ2=6.781,P=0.009;88.3%vs 73.7%,χ2=7.456,P=0.006)。结论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TDF抑制HBV DNA的能力明显优于ETV,尤其对HBV DNA>6 lg IU/ml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6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d和拉米夫定100 mg/d,并均给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96周.观察48、72、96周时,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eAg、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病毒耐药突变率、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情况.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48周时,ALT、AST,白蛋白及总胆红素复常率,阿德福韦酯组分别为82.8%,86.2%、37.9%和82.8%,拉米夫定组分别为71.4%、85.7%、50.0%和75.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95、0.107、0.424和0.155,P值均>0.05),且随着疗程的延长,患者肝功能指标复常率无明显变化.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9.298和20.787,P值均<0.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阿德福韦酯组HBV DNA水平不断降低(F=6.34,P<0.01),拉米夫定组无明显差异(F=1.10,P>0.05).患者血清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转换率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均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周时的病毒耐药突变率,拉米夫定组为25.0%,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的3.4%(χ2=3.843,P<0.05).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随着疗程的延长均维持较低水平,Child-Pugh分级在治疗至96周时均有所提高.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率,阿德福韦酯组34.5%,拉米夫定组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8,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抗病毒疗效与安全性好,病毒耐药突变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0例)和恩替卡韦组(n=40例),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7.5%(3/40)(P0.05),但两组患者的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高病毒载量CHB初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ETV)治疗,观察组采用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6、12、24个月时的HBV DNA载量、HBsAg或HBeAg血清学转换、ALT复常及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6、12、24个月时的HBV DNA载量(拷贝/ml)的对数值(3.4±0.4、2.6±0.3、1.2±0.4)比同期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3.7±0.3、2.9±0.4、1.6±0.7)(t值分别为3.339、5.657、2.806,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12、24个月时HBV DNA阴转率(87.5%、95.0%)、HBeAg转阴率(80.0%、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77.5%;55.0%、70.0%)(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77.5%vs 50.0%;82.5%vs 55.0%,P值均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 10.0%,P0.05)。结论初始联合ETV、ADV治疗高病毒载量CHB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减少应答不佳和耐药的发生,长期临床疗效比单一使用ETV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非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放疗患者HBV定量以及肝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影响因素,并对总体生存时间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肝癌病灶三维适形放疗。根据放疗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ETV组87例和非ETV组41例。放疗结束后每4~8周复查肝功能及HBV DNA定量等,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比较两组间乙型肝炎再活动率、肝脏毒性发生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放疗结束后ETV组仅有1例患者(1.15%),而非ETV组有12例患者(29.27%)出现乙型肝炎再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放疗后共51例患者出现肝脏毒性,其中ETV组26例(29.89%),非ETV组25例(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ETV组与非ETV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27±2.53)个月(95%CI:14.305~24.235)和(11.43±5.29)个月(95%CI:1.059~21.801),两组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在HBV相关性HCC人群中,放疗前进行ETV抗病毒治疗较非ETV治疗能够更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再活动以及肝脏毒性的出现,然而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10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ETV抗病毒治疗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3例分成3组,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21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18例(B组),CHB 34例(C组).治疗期间每12周检测患者HBV DNA和ALT水平,并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分析治疗前与治疗期间各指标的变化.分析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的19例的肝脏硬度值与病理诊断间的相关性.结果 ETV治疗第12、24、36、48周时,3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HBV DNA<40 IU/ml)和水平下降的中位数以及ALT复常率、FibroScan检测值改善情况相似.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病理诊断结果与FibroScan检测值比较显示总符合率为57.9%.结论 ETV用于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FibroScan可通过动态监测肝脏硬度值变化,判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一旦肝功能发生失代偿,其预后极差,5年的病死率高达70%~86%.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治疗对策.本研究旨在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和LAM联合ADV治疗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黄芩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ibonucleic acid,pg R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开封市传染病医院及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就诊的79例初治CHB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队列研究,黄芩苷胶囊组(56例)采用ETV联合黄芩苷胶囊治疗,对照组(23例)仅采用ETV治疗。收集患者基线人口学(年龄、性别)、病毒学[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阳性、HBV DNA、HBV pg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肝硬化及肝脏弹性检查(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值等指标,治疗4周与12周时各随访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12周HBV DNA及pgRNA下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12周HBV pgRNA下降≥1×lg拷贝/ml的影响因素。结果黄芩苷胶囊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患者比例、HBeAg阳性患者比例、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HBV pgRNA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4周后,黄芩苷胶囊组和对照组患者HBV DNA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8±1.21)lg IU/ml vs(2.70±1.41)lg IU/ml,t=0.551,P=0.583],pg RNA下降≥1×lg拷贝/ml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1%(16/56)vs 8.7%(2/23);χ~2=3.661,P=0.056]。黄芩苷胶囊组与对照组分别有50例与19例患者随访至12周,两组患者HBV DNA下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86±1.30)lg IU/ml vs(3.25±1.58)lg IU/ml;t=1.548,P=0.126],黄芩苷胶囊组HBV pgRNA下降≥1×lg拷贝/m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4.0%(27/50)vs 26.3%(5/19),χ~2=4.243,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ALT水平(OR=1.368,95%CI:1.073~1.743,P=0.011)和联合黄芩苷胶囊治疗(OR=4.247,95%CI:1.090~16.545,P=0.037)是影响患者12周HBV pgRNA下降≥1×lg拷贝/ml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的初步证据提示在ETV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芩苷胶囊可进一步降低CHB患者HBV pgRNA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