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其早期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138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68例(未见冠状动脉狭窄)、A组28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B组22例(50%≤冠状动脉狭窄率75%)和C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率≥75%)。应用2D-STI测量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中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BAS-ls、MID-ls、APE-ls)、收缩期圆周应变峰值(BAS-cs、MID-cs、APE-cs)、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BAS-rs、MID-rs、APE-rs),并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各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其截断值并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APE-ls较对照组减低,C组BAS-ls、MID-ls、APE-ls、MID-cs、APE-cs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余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53),以-17.5%为截断值,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结论无明显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其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功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低;应用2D-STI技术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推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室功能。方法 选取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是否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分为对照组64例(A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冠心病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7例(B组)及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36例(C组),应用2D-STE测量各组右室游离壁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游离壁和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ε),以及右室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及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组室间隔侧基底段、中间段ε和游离壁侧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ε,以及游离壁GLS、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室间隔侧基底段和中间段ε、游离壁侧各节段ε、游离壁GLS及SRs均较B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室间隔侧心尖段ε、SRe及SRa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左房时相功能,探讨其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CHD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正常者38例(正常组)和LVDD者51例(LVDD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及功能参数,2D-STI测量左房储存应变(LASr)、左房通道应变(LAScd)、左房收缩应变及左房容积指数,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LVDD的效能。结果正常组与LVDD组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左房容积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环早期运动速度比值、LASr、LASc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Sr、LAScd为CHD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影响因素(OR=0.668、0.670,均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LASr诊断LVDD的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0.874~0.982),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90.2%,截断值为32.25%;LAScd诊断LVDD的曲线下面积为0.914(95%可信区间0.855~0.973),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84.3%,截断值为15.50%,二者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2D-STI检测左房时相功能变化对诊断CHD患者发生LVDD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斑点追踪成像对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左室心肌应变功能的早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长轴及短轴应变,探讨STI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59例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3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于左室心尖二腔、长轴、四腔切面和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切面,应用STI定量分析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峰值、短轴径向应变峰值和圆周应变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值均减低,其中纵向应变基底段的前间隔,中间段的间隔和前间隔,心尖段的前壁和侧壁均减低(P<0.05)。径向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下壁、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下壁、间隔、前间隔、侧壁,心尖水平的间隔减低(P<0.05);圆周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间隔、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前壁、侧壁、前间隔,心尖水平除侧壁以外节段均减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尚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应用STI可显示左室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无排异心脏移植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心脏移植手术后长期临床随访未发现明显排异反应的患者50例(心脏移植组)和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应用2D-STI检查获取两组左室心肌内膜、心肌外膜、整体纵向应变(endoGLS、epiGLS、GLS)、环向应变(endoGCS、epiGCS、GCS)及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脏移植组纵向应变参数GLS、endoGLS、epiGLS分别为(-16.02±2.95%)、(-18.75±3.44)%、(-15.41±2.46)%,环向应变参数endoGCS、GCS、epiGCS分别为(-25.74±4.59)%、(-15.22±3.79)%、(-10.66±3.73)%,径向应变参数GRS为(26.62±6.11)%,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心脏移植患者即使未发生排异反应,其左室收缩功能仍较正常成人低。2D-STI是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径向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评价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应的心肌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the systolic peak radial strain,RS)和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he time to systolic peak radial strain,TRS).方法 拟诊冠心病患者87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心肌节段按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5组:0级组,冠状动脉无狭窄;1级组,冠状动脉狭窄≤25%;2级组,冠状动脉狭窄>25%~≤50%;3级组,冠状动脉狭窄>50%~≤75%;4级组,冠状动脉狭窄>75%.运用3D-STI自动测量左心室壁16个节段的RS和TRS,采用心率对所有时间值进行校正.结果 0级组、1级组和2级组各节段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和4级组较0级组、1级组和2级组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的部分节段RS减低;4级组较3级组R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和1级组各节段T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组、3级组和4级组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的部分节段TRS较0级组和1级组延迟;3级组和4级组较2级组TRS延迟;与3级组比较,4级TRS相对提前,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应部分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室壁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应节段的RS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减低,TRS随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延迟.重度冠状动脉狭窄(>75%)时,病变冠状动脉相对应节段TRS较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50%~≤75%)组有提前的趋势.3D-STI可以评价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估痛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60例痛风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痛风Ⅰ组(病程<10年,30例)和痛风Ⅱ组(病程≥10年,30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2D-STI技术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三腔心切面左室纵向应变(LVLS-AP4、LVLS-AP2、LVLS-AP3);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LVGLS与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痛风Ⅰ、Ⅱ组血清尿酸及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风Ⅰ、Ⅱ组IVS、LVEDD、LVPW、LVESD、LVM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痛风Ⅰ组与痛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痛风Ⅰ、Ⅱ组LVGLS、LVLS-AP4、LVLS-AP2、LVLS-... 相似文献
10.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左心室构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不同左心室构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和30名健康志愿者(N组),根据Ganan分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构型组40例(Ⅰ组)、向心性重构组20例(Ⅱ组)、向心性肥厚组15例(Ⅲ组)及离心性肥厚组15例(Ⅳ组)。采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各组间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 GAS随着左心室重构程度加重呈逐渐递减趋势(P<0.05),Ⅰ组GAS峰值小于N组(P<0.05);Ⅱ、Ⅲ组GLS峰值低于N、Ⅰ组(P<0.05);Ⅱ组GRS峰值高于其余各组(P<0.05);Ⅳ组GLS、GRS、GCS、GAS峰值均低于其余各组(P<0.05)。左心室GLS、GCS、GAS、GRS与LVEF相关(r=-0.42、-0.50、-0.58、0.41,P均<0.05)。结论 3D-STI技术为分析不同左心室构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肌形变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